<p class="ql-block">一笔一划,皆是千秋风骨;一撇一捺,尽显万古情怀。让我在他神秘的书法世界里,去寻觅那“漆书”的魅力。 -------------作者题记翰墨致远总是情-----高金生“漆书”书法作品的文化赏析胡建民 (随笔)高金生老师在读了我的第四本散文集《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后,欣然挥毫“笔耕不辍 履践致远”。这是一句融合勤奋精神与实践智慧的励志话语 ,寄托着他对我的散文创作的肯定和鼓励。无独有偶,十几年前同样是在阅读了我的前三本散文集时为我所书写的跋语:“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变暖”。看的出,他这是为我励志寄情,使我备受感动。高老师两次为我的散文集所做的跋语都是以“漆书”的书法字体书写的,这不禁引起我对他的“漆书”书法作品赏析的极大兴趣。我认为,高老师的“漆书”书法作品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在于“漆书”那潇洒的笔墨、流畅的美感,更在于他通过“漆书”这种独特的书法形式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传递思想、情感与文化,传承博大精深书法艺术,践行人生志向。于是我要在高老师的“漆书”书法作品的文化赏析中去感悟他“漆书”的寄情,去过寻觅他“漆书”的热情,去领略他“漆书”的豪情。 我从前竟不知在茫茫的书法字体当中那鲜为人知的“漆书”居然还有如此之大的艺术魅力,然而当我看到出自高金生老师之手的那一幅幅“漆书”书法作品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蓦然感觉到它博大的文化蕴涵所在。“漆书”是清代书画家金农独创的一种书法风格,其核心特点为横画粗厚如刷、竖画纤细劲挺,字形方正拙朴,融合汉隶与魏碑精髓,视觉上似用漆刷书写而成。这种看似拙朴的漆书,内涵相当丰富,极具传承创新的空间。对于具有扎实的国学文化和书法基础的高金生老师来讲也是顺势山水情有独钟的。这位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文革”前毕业于山西大学的高材生,他的书法天赋早在他年轻时代的书法爱好和习作中就初露端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师从山西著名书法理论家吕岳挺先生规范学习行书、草书、楷书、隶书。同时跟书法大家殷宪先生成为同门弟子,为他的“漆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牢记恩师吕岳挺那句:“不学千家字,难成一家书”。在研究了金农的“漆书”字帖之后,开始临帖。他把大量精力放在临摹金农“漆书”书法字帖上,在此基础上还融入了他书写多年的草书笔意,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金生漆书”。他的字体遒劲厚重,充满张力。 狂放中有收敛,苍茫中不失安雅蕴浑厚大气,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高老师的“漆书”给我的印象可以用三个字:“劲、志、情”和三句话:“艺术美、语言美、思想美”来表达。 三个字:一是“遒劲”。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高老师的“漆书”书法作品的话,我以为那就是“劲”字,因为它贴切的表达了“漆书”笔力刚健、骨力遒劲的特点,力透纸背, 气韵天成, 遒韵双绝。给人一种大气磅礴,震撼心灵的艺术享受。 二是“励志”。修养心性,感悟人生。高老师的作品内容多以励志为主题的。"一笔一世界"的哲学意象,"字里行间诉千年"的历史厚重,给人一种“墨迹斑驳诉千年,字字珠玑藏万象”,字迹如"秋风扫落叶"的苍劲,墨香似"山间清泉"的澄澈的释怀之感。三是“寄情”。书法创作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性劳动,在书法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趣和情操是书法创造的最高境界,这需要艰苦的实践、经验得到积累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高老师如是说。三句话:一曰:艺术美,美在笔峰。其韵如风,其势如龙。观之若行云流水,赏之则心旷神怡。二曰:语言美,美似述说。一笔一划,皆是千秋风骨;一点一捺,尽显万古情怀。三曰:思想美,美于形神。非独在于形,更在于神,形神兼备,方为至上之境。当高老师的两本书法集《高金生书册》和《天一墨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眼前一亮,被集子中那一幅幅字字珠玑、遒韵双绝的书法作品震撼和感动。在这些墨迹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天人合一、挥洒心性的辛勤耕耘者丰收的喜悦。他的书法作品宏观上看:整体气势恢弘,挥毫泼墨如虹,书魂墨韵传世。微观上看:细节把控得体,点画见精神,藏锋显意蕴。从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展现出书法文化丰富思想内涵,具有厚重的书法文化赏析价值。故此,特作打油诗一首,题为《墨迹春秋》送给高金生老师,祝愿他的书法人生之路走的更加深远。诗曰: 金生漆书学金农,行草楷隶传承; 天一墨迹存遒韵,金生书册云章成。笔墨相融润无声,挥毫尽在情意中;问君何得临池美,墨迹春秋写人生。书法人生路泥泞,笔酣墨饱任尔行;唯有豪情和壮志,翰墨致远总是情。 胡建民 己巳蛇年.夏.写于芳华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