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阳历六月末,农历六月初一,天气晴好,来到金华西部的婺城区汤溪镇,游览一座在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称为“古城下伊”的千年古村——下伊村。原本想目睹一个特别有韵味的节日——“保稻节”的盛况,可惜路上耽搁,等我们赶到村里时,“保稻节”的游街、祭拜活动已经结束,只见三三两两的村民和游客在古村的街巷老宅里穿越游览。看上去,整个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像过年的样子,忙忙碌碌,正准备午饭,村庄里弥漫着米饭面食和菜肴的香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伊村,这个有着710多年历史的村落,不仅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更因其村旁青阳山遗址、三潭山遗址、山下周遗址和古城墙遗址的陆续发现,一个被岁月掩埋的久远文明密码被不断破译,以及当地村民对文化传承的呵护、热爱与弘扬——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保稻节”的盛大举行,成为金衢盆地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城下伊”这个名字的由来,源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据《伊氏家谱》记载,元至大年间(1308—1311年),伊氏第89代先祖伊恭任龙游县尉,一次游历到这里,仰慕喜欢这里“树木葱翠、绿水环绕”的景色,遂定居于此。因村附近有可能是太末县的古城遗址,甚至是姑蔑国古城的遗址,故取名“古城下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2018年3月浙江省文物局组织考古工作队进驻下伊,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和针对性的试掘工作,下伊村及其周边发现了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揭示了该地区距今约1万年的稻作文明历史。村北边的青阳山遗址,总面积31.8万平方米,为上山文化晚期,距今约9000年,出土了上山文化时期的夹炭红衣陶片、石镞、石斧、穿孔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接着,村东边的距今约1万年的三潭山遗址和距今9000年的山下周遗址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稻谷等遗存,充分证实金华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古城墙遗址,为土夯城墙,宽约6—7米,高约1.5米,据专家介绍,具体年代一时还难于下结论,可能与姑蔑国、太末县或东阳郡有关,这为研究金华地区古代城址提供了重要线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考古专家认为,下伊村所在的区域,多处遗址的发掘发现,为研究浙江史前文化提供了关键证据,表明自新石器时代起,这里就是人类重要的定居点,并延续了稻作农业传统,而“保稻节”等民俗体现了这一文化的现代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汤溪镇北3公里处的下伊村,古老的越溪(又称厚大溪)依村而过,溪水清澈,溪两岸绿树成荫,村庄环境十分优美。全村共640户,总人口1600余人,村民大多为伊姓。村内明清建筑多,保留也较为完整,代表性建筑有“思任堂”“贻谷堂”“六德堂”“午御门牌楼”等,保存下来的斗拱、牛腿、砖雕等工艺精湛,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思任堂是下伊村的伊氏宗祠,轩昂气派,建于明永乐年间的1414年,为村中最古老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是村民们怀念、祭拜先祖的地方。其“思任堂”的名称,寄托了下伊先人对后代“思虑周祥、任重道远”的期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地人称之为“铁皮门”的贻谷堂,是面宽三开间的四合院,建于明万历年间的1601年,门厅明间是砖雕大门,上施卷棚轩,粗壮硕大的柱础栋梁,硬山顶,马头墙,看上去极为恢宏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列宿堂前的砖仿木结构斗拱门坊,其上面“甘露流芳”四个大字,是村庄先祖伊惠公担任福建永春知县期间,为官清廉,为民着想,其事迹感动社会百姓,为此,明朝嘉靖皇帝御笔“甘露流芳”四字金匾,予以表彰。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六德堂,梁上浮雕线条圆润饱满有力,立体感很强。其它老建筑还有粹禧堂、承启堂、三星堂、式好堂,也都结构造型独特,布局精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内恒德巷中央的一棵古银杏树,树龄已有1000年,一树两枝,远远望去,郁郁苍苍,就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千年来守望着下伊这一方土地的平安昌盛,真的好感动!下伊村于2018年12月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伊村的“保稻节”,被誉为“活着的上山文化”。清晨,村民们便身着传统长衫,在山头祖殿恭请五谷神像,然后抬着神像,穿过村庄和村旁越溪上的大桥,走向正抽穗灌浆的千亩稻田田野。数百人组成的迎神队伍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场面蔚为壮观。队伍最终停在茫茫稻田中央的五谷神殿原址,举行庄严的五谷神祭拜仪式。仪式毕,返回伊氏宗祠,安放好五谷神像。下午五点左右,人们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将五谷神像抬着送回山头祖殿,整个祭神仪式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田野祭拜仪式结束后,家家户户呼朋引友,置办酒席,围坐一桌或多桌,吃汤溪特色美食,喝农户自家酿的黄酒或烧酒。当然,酒席上年长者都会滔滔讲述“多来一位客人,主人家就会多一担稻谷”的古老说法。村中处处欢声笑语,飘着酒菜的香味。为此,民俗专家认为,下伊村的“保稻节”,不仅仅是祭祀活动,也是亲友团聚、分享丰收喜悦、交流农事信息的社交场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保稻节”,顾名思义,就是保护农民们赖以生存的稻田、稻种、稻米,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社会发展进步之源。其保稻节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汤溪县志》记载:“六月初一,或五月廿五日,农民以牲礼祈祷于土谷之神,谓之保稻。”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通过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稻谷满仓,是古代先民敬畏自然力量、期盼年份丰收的真情流露。如今,这一传统已成为下伊村最重要最自豪的文化标识,并于2017年被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年又一年的“保稻节”举办,让勤劳肯干的下伊人越来越懂得理解保护耕地、耕耘稻田的重要。前些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下伊村西边近千亩稻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据粗略估算,改造后的农田每亩起码增产稻谷50公斤以上。同时,村两委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建起了以稻作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博物馆,乡村文化传承弘扬有了一个坚固的阵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村里发展稻米加工、稻田观光、稻田民宿、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将古老的稻作文明与现代乡村振兴完美结合。2024年,下伊村入选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千年古村进入了发展新阶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是万亩金黄稻田呼唤的声音,那是万年炊烟留下的印记……让青阳山为鉴,画古城的明天。”中午时分,我们匆匆告别下伊村,走了很远,但下伊村歌《古城下伊》的歌声依然在耳畔萦绕。古城下伊,这个将过去、现在与将来紧密相连的地方,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化与历史的人前去探访、学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