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开凿于北魏时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公元 386 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4 年后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60 年,高僧昙曜奉文成帝之命,在平城武州山开凿石窟,即今天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 “昙曜五窟”(第 16 至 20 窟)。这五窟的主体大佛被认为分别象征着北魏的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和文成帝,实现了 “帝佛等身”,礼佛即等同于面圣。</p> <p class="ql-block">孝文帝和冯太后掌权时期,云冈石窟的开凿进入第二期,即所谓的 “太和期” 或 “中期石窟”(第 1 至 13 窟,其中第 9 至 13 窟为太和七年,即 483 年以后的作品)。此时石窟的形制规整,布局对称,造像雍容典雅,雕刻精致优美,题材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佛像,还有大量的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以及各种图案和浮雕。</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窟无论是在规模、艺术水平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是云冈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北魏中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融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的开凿逐渐减少,但在正光元年到神龟元年(520 年至 528 年)间,仍有大规模的开凿活动,主要是第 21 至 24 窟及第 33 至 39 窟。这些窟石规模较小,形制简朴,但题材多样,装饰性强。其中第 22 至 24 窟的布局比较规整、完整,其余多不成组。</p> <p class="ql-block">此时期的造像清瘦秀美,飘逸超然,衣纹褶线紧贴身形,繁简得当,反映了北魏晚期中原地区佛像的造型特点,标志着云冈石窟雕塑艺术的又一转折,此时也是北魏后期至东魏、北齐石窟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石窟中的佛像、菩萨像等,其衣纹的雕刻线条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例如,很多菩萨像的衣袍,其褶皱的线条不仅表现出衣料的质感,还通过线条的疏密、曲直变化,营造出一种飘逸灵动的美感,使整个雕像充满了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早期洞窟(如昙曜五窟)的佛像,具有明显的印度、中亚艺术风格。佛像高鼻深目、面容庄严,头部的螺髻以及佛像身后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光背,都体现出犍陀罗艺术的特点。同时,佛像的服饰、姿态等也融合了西域的艺术元素,展现出一种雄浑古朴、磅礴大气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高达数丈的露天大佛,还是小巧精致的胁侍菩萨,其身体比例都十分精准。佛像的姿态端庄自然,菩萨像的体态轻盈柔美,力士像则展现出强劲有力的肌肉线条,各种形象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特点和气质。</p> <p class="ql-block">中期石窟雕刻风格逐渐走向精雕细琢。佛像面容丰满,菩萨像具有端庄而温柔的面容、纤细柔长的身材,有着中原汉族贵族的审美特征,体现出汉民族艺术风格的融入。装饰纹样更加丰富多样,有精美的连珠纹、忍冬纹等,这些纹样雕刻精细,布局严谨,使整个石窟的艺术氛围更加华丽、精致。</p> <p class="ql-block">晚期洞窟的雕刻风格更加秀骨清像、精雕细琢。佛像和菩萨像的面容清瘦,神情宁静,具有明显的南方士人风貌特征。雕刻手法上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如衣纹的雕刻更加精细,甚至能够表现出衣料的轻薄感。同时,晚期的石窟造像规模相对较小,但更加注重题材故事的完整性,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丰富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石窟佛教人物众多 ,包括不同姿态、不同身份的佛像,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的立像、坐像;菩萨像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手持物品、头饰和装饰;还有弟子像、胁侍菩萨像、天王像、力士像等,这些丰富的佛教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世界。</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装饰纹样种类繁多,有几何纹样,如方格纹、三角纹等,它们规则整齐,给人一种秩序感;植物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等广泛应用于佛像的背光、窟檐等部位,寓意着纯洁、神圣和生命力;动物纹样如飞天、神兽等,飞天造型优美,体态轻盈,在空中翩翩起舞,增添了石窟的灵动与祥和氛围。</p> <p class="ql-block">石窟的窟檐、门楣、柱子等建筑构件上也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例如,一些窟檐的斗拱雕刻精细,其上雕刻着卷云纹等花纹;门楣和柱子上则常见高浮雕或透雕的图案,有双龙戏珠、莲花盛开等题材,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空间,更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装饰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石窟中雕刻有大量的佛教故事场景,如佛本生故事(记载释迦牟尼佛前世的善行故事)、佛传故事(描绘释迦牟尼佛从诞生到成道、涅槃的一生事迹)等。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场景雕刻,形象地向信徒们传达佛教的教义和思想。</p> <p class="ql-block">北魏后期,战乱频繁,云冈石窟遭到严重破坏。在其后的多个朝代中,石窟或因战乱或因统治者信仰变迁等原因,多次遭受破坏,部分佛像被毁,洞窟被淹埋。</p> <p class="ql-block">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政局的动荡,云冈石窟又面临着严重的盗凿威胁。大量珍贵的佛像、壁画等文物被国外文物贩子盗取贩卖,许多文物流失海外,至今仍有大量云冈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手中。</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从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1955 年成立了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1973 年成立云冈石窟研究所。此后,云冈石窟经历了一系列的抢险加固、文物修复、环境改善等工程。</p> <p class="ql-block">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形成了以预防性保护为主,抢险性保护、修复性保护、科技保护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全方位的保护体系,石窟的保存状况得到极大改善。</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云冈研究院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建模等技术,对云冈石窟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建模,实现了石窟的虚拟游览、数字展示等功能。同时,还通过数字技术对石窟的病害进行监测和分析,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此外,云冈石窟还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云冈石窟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2025.06.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