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朝之后,经过五代十国的局部统一,辽宋夏金时期,不断竞争和交流的各族群共享"中国"认同、共筑"中国"版图、共承"中国"之制,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整合。辽宋夏金是一个完整的共同体,中亚人统称他们为"桃花石"。</p><p class="ql-block">贺兰岿然,黄河奔流,孕育出沃野千里的宁夏平原,这里农牧皆宜,自古就是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公元 1038年,党项人在这里建立西夏,实现了局部的统一。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经营开发,促进了内部和外部的族群融合,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西夏根据官职的高低有金、银、铜镀银、铜质四种官印。已出土的官印皆为方形铜印。除少量六字、四字印外,绝大多数为"首领"二字印,印文仿汉字九叠篆书,印钮两端分别錾刻年款和持印人名。</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铜牛(复制品):真品出土于西夏陵区101号陪葬墓,青铜铸造、通体鎏金,体现当时高超金属铸造工艺。</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佛经</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在西夏十分兴盛,大量藏传佛教经典被翻译成西夏文和汉文在本地广为传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由宋代工匠毕昇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 年)发明,但一直没有出土相应的印本佐证这一史实,1991 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拜寺沟方塔的西夏文《吉样遍至口和本续》填补了这一空白。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藏传佛教密典最早的印本,也是吐蕃和党项之间文化交流的宝贵见证。</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木雕版</p><p class="ql-block">1990年宁夏贺兰县宏佛塔一次性集中出土了两千余件西夏文木雕版残块,这些雕版无论从数量还是制作工艺上,都直接反映出当时西夏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p> <p class="ql-block">"灵芝颂"汉文残碑 </p><p class="ql-block">该残碑是西夏陵区7号陵东碑亭出土的汉文残碑中最大的一块,阴刻楷书,字体刚劲有力,有柳体之风。碑文内容为西夏崇宗乾顺所作的诗歌《灵芝颂》。</p><p class="ql-block">西夏建立以后,由于"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在汉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出现了许多类同汉族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据文献记载,大德五年(1139)乾顺亲自作《灵芝颂》一首,中书令仁忠等作诗相和。《灵芝颂》的全文已不见记载,西夏陵区发现的这块残碑,为西夏文献和书法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寿陵残碑</p><p class="ql-block">该残碑1975 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陵区7号陵西碑亭遗址。白砂石质,出土时已残碎,由五块残碑石粘接而成,为拼合后留存西夏文字最多的一块。碑额两面阴刻西夏文篆书四行,每行四字,汉译为"大白高国护城神(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该碑文为确定西夏陵陵主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明。</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 的建立者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用来记录党项族的语言,将其称为"番文",后世称为"西夏文"。西夏文字的创制完全借鉴和模仿汉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少数民族古文字中,西夏文是最接近汉文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西夏建立后积极学习中原制瓷技术,发展制瓷业,受北宋定窑系、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的影响颇深,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陶瓷体系。西夏瓷器的种类涉及生产生活、建筑、宗教等各个方面。瓷器装饰技法上以剔刻花和施白色化妆土为主。釉色多为黑、白、褐三色。纹饰以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为主。装烧方法采用顶碗覆烧、支圈正烧等方法。器型以扁壶、经瓶为典型代表。目前在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均发现有西夏时期的瓷器窑址,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灵武窑和贺兰窑。西夏瓷器从装饰题材和制作技法上都体现出文化交融的特征。</p><p class="ql-block">YX</p> <p class="ql-block">褐釉剔刻牡丹花纹经瓶 ;白釉瓜棱罐;白釉花口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瓷蒺藜 ”</p><p class="ql-block">该器物为近圆球状,中空,器表通体有短锥状钉刺,刺状物残损。施浅褐色釉。瓷蒺藜类似铁蒺藜的用法,常投撒到交通要道,阻断人马交通。瓷蒺藜就是党项人在借鉴吸收其他地区兵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发明的。</p> <p class="ql-block">绿琉璃花纹方砖 </p><p class="ql-block">这件方砖是西夏时期典型的琉璃建筑材料。琉璃建筑构件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北魏,唐代已在高等级建筑上大量使用,鼎盛于元明清时期。西夏同宋辽金并立,吸收和继承了中原的琉璃制作技术,并将其应用在西夏陵的建造中,因此西夏陵出土了大量琉璃建筑构件,造型优美,制作精良,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石雕力士支座</p> <p class="ql-block">绿釉摩羯</p> <p class="ql-block">绿釉迦陵频伽</p><p class="ql-block">该器物人首鸟身,头戴四角叶纹花冠,面浑圆,细眉长眼,双颊丰腴,眼睑略垂,以阴刻细线,突出眉眼,眼半睁,神态静谧安详,丰乳细腰,双手作实心合掌印于胸前。羽翼丰满,状如大鹏展翅,长尾似蕉叶。双腿及爪跪骑于座,底座抹角方形,正面饰卷云纹盘绕于两侧。雕刻细腻,造型优美。"迦陵频伽"为梵语音译,又译为"嫔伽",意译为"美声鸟""好声鸟""妙音鸟"。它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舞姿来供养和娱悦于诸佛。目前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迦陵频伽纹饰出现在北魏石刻上。唐代佛教在中国日益兴盛,迦陵频伽纹饰的使用也日益广泛,大多出现在壁画和金银器上。西夏迦陵频伽形象延续唐代的传统而来,作为建筑构件出现在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p> <p class="ql-block">鎏金寒山铜造像 </p><p class="ql-block">通高55厘米,青铜实心铸造,通体鎏金。黑发披肩,细眉长目,满脸笑容,身着宽袖紧身袈裟,系腰带,衣衫褴褛,左肩斜挎结绳串联的五个宝葫芦,右侧腰胯下挂一锦囊,左手捻持一物,用途不详。足踏双层六边形须弥台。面容幽默而诙谐,神态自若,形象逼真,充分表现出寒山和尚不拘小节、放浪形骸的性格特征。</p> <p class="ql-block">鎏金拾得铜造像</p><p class="ql-block">青铜铸造,实心,通体鎏金。造像取立姿,足踏双层六边形须弥台。披长发,圆面长耳,满面笑容,含胸腆腹,胖而不臃,身着宽袖紧袈裟,系腰带,衣衫褴褛,右肩斜挎结绳串联的五个葫芦,左腰胯下挂锦囊,右臂自然上举,右手掌心朝左,五指微分,食指朝上,左臂宽袖下垂,手执笤,赤足免冠,面容诙谐,蓬头憨笑,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唐卡”</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印婴戏莲纹</p><p class="ql-block">银川市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出土的印婴戏莲纹绢,采用双色套印工艺,在绢上套印不同颜色的花纹技术,做工精细,构图巧妙,是西夏丝织业发展水平的有力佐证。</p> <p class="ql-block">经过考古和文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让我们看看到西夏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穿越千年绽放华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离不开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的贡献,建立西夏的党项人虽已不存,但他们的后人逐渐散布中华大地,融入其他民族,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