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汉墓一一千年历史的震撼回响

杨萍

<p class="ql-block">满城汉墓景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中山西路126号,坐落在陵山主峰东坡,两墓南北并列,墓门向东,相距约120米。这里依山为陵,巧妙利用天然山体凿洞为墓室,展现出汉代独特的丧葬理念与高超的营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两次与保定满城擦肩而过,汉墓的神秘总让我一直惦记着。今早突发奇想,一脚油门踏碎犹豫,两个小时的飞驰像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头栽进了两千年前的汉代光阴里。这场迟到的相遇,终究不负期待!</p> <p class="ql-block">8点半抵达陵山脚下,此时缆车刚刚开放,乘缆车上山,脚下的绿意渐次铺展,整座陵山的轮廓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陵山龙凤石</p> <p class="ql-block">满城汉墓:沉睡两千年后的惊世初醒在新中国考古历程中,满城汉墓的发现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发掘过程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充满了意外与惊喜。</p> <p class="ql-block">开凿之谜</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崖墓</p><p class="ql-block">新的发现 2012年2月,满城汉墓博物馆在靖王墓右前方建简易房,开挖墓槽时,发现大量碎石片,其中混有草木灰土、木炭及少量铁块、铁制工具。经探查这是一个面积100多平方米,最深处3米多的碎石灰土坑,在两墓前的陵道又发现了多处这样的碎石坑。经省、市文物部门领导和专家来此考证,认为此碎石、灰土等应是两千多年前开挖情王墓时的建筑遗存物,此坑应是一个建筑垃圾掩埋坑。遗存物的发现,印证了专家关于建造靖王墓时所采用火烤水击开凿方法的推断。</p><p class="ql-block">开凿之法 陵山山体为坚硬的石灰岩。两千多年前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夫人打破封土为陵的习惯,将墓穴开凿于此山。开凿此墓主要采取两个步骤:一是先用铁器凿成洞室雏形,二是火烧洞壁,然后用水击,使洞壁逐层脱落。由于陵山石灰岩基本为横向片层结构,所以火烧水击后较易脱落。此法既能增强洞室的稳定性,防止場方,又使洞壁光滑美观,掩饰了人工开凿的痕迹,仿佛天然形成。这种凿洞方法说明,汉代劳工已经了解石灰岩的特性,铁制工具已比较先进,开凿技术有了较大进步。为使墓室隐蔽,防止被盗,将开凿的大块石块或回填或散落于山体之上,而将经火烧水击形成的碎石片、灰土,残渣等埋于墓室前及两侧的低洼之处,既填平了陵道,又掩藏了古墓遗存物。</p><p class="ql-block">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展示坑仅是掩埋众多遗物的一小部分,此展示坑长5.5米,宽4米,遗存物只发掘1.5米,以下还有1.5米。北侧沟槽是建房时所挖的基础,遗存物就是在此发现的。在方土台展示的铁镢头、木炭出土于此坑。展示坑上下分三层,上层是掩埋土层,呈现黑色,为最后清理墓室的遗存物;下层为青石碎片,看上去还比较新。</p><p class="ql-block">挖掘出的石片又薄又碎,没有铁器打凿的痕迹,有的被烟火熏黑。这些遗存物是火烧水击岩石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墓室结构 两个墓室容积5700立方米,墓室结构独具匠心,均由墓道、甬道、南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刘胜墓还包括回廊。南北耳室及甬道顶部都呈拱形,墓室呈弧形,中室呈穹隆顶,洞顶与洞壁之间没有直壁和直角交叉的形式,这种结构确保了墓室二千年后扔保存完好,刘胜墓从平面图看,像一个“古”字;从立体形状看,则像一昂首的龟,气势恢宏,都有长寿、长久之喻,象征源远流长。两款在矩形空间上方建设高大的穹隆顶,不仅是归属于死者的空间,而且表现中国“天圆地方”、“天地合一”的观念,象征天体字宙而设计。它也符合力学原理,有助于建筑的稳固,足以说明当时的建筑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千古之迷由此揭开</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五月,解放军某部,在此处进行国防施工时,打穿了中山靖王刘胜墓“南耳室”的顶端。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墓由此揭开。</p> <p class="ql-block">千古之谜,从此揭开。</p> <p class="ql-block">满城汉幕(中山靖王墓)简介</p><p class="ql-block">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位于城区西南陵山之上。</p><p class="ql-block">满城汉墓是二十世纪我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两墓依山岩开凿,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出土各类文物1万余件,保存完好,研究价值高,被称为“天下第一崖墓”。尤以金缕玉衣、长信官灯、错金博山炉、铜朱雀衔环杯等最为珍贵;堪称一座豪华的地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靖王墓</p><p class="ql-block">墓葬主人: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的兄长,公元前154年被册封为中山王,在中山国为王长达42年。窦绾作为刘胜之妻,其身份与地位在西汉贵族阶层中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1968年5月,解放军某部工兵团在陵山施工时发现该墓,后经郭沫若主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发掘,于同年9月19日结束发掘工作。</p> <p class="ql-block">刘胜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2700立方米,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个部分。墓室布局模仿生前居住的宫殿,各个墓室功能明确,南耳室为车马房,北耳室储存食物和饮料,中室是宴饮会客的场所,后室则是放置棺椁的寝殿,充分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p> <p class="ql-block">设有防盗和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南耳室</p><p class="ql-block">南耳室为车马房,长16.3米,宽一般为3.4米,最高处为5米,顶部拱形,南凿成穹窿顶,两壁为弧形,底部的岩面不甚平整,南高北低,上铺一层黄土与炭灰,东西两边及其与甬道之间皆修有宽20-40厘米,深约20厘米排水沟,随葬车6辆,马16匹,狗11只和鹿1只。</p> <p class="ql-block">北耳室</p><p class="ql-block">北耳室为存放食物的库房,长16.5米,宽3.4-3.7米,最高处4.35米。顶部拱形,北端为穹窿顶,两壁为弧形。北高南低,地面北端铺15-25厘米的碎石和炭灰;南端用石块铺砌,与甬道之间形成排水沟。随葬品主要是陶器。此处还有石磨、铁炉、铜勺、铜镞和朱绘蚌壳。</p> <p class="ql-block">渗 井</p><p class="ql-block">渗井椭圆形,南北径2米,东西径1.5米,深2.1米,发掘时渗井上铺两块厚15-20厘米的巨大石板,其西侧石板下有两个入水口,与墓内排水沟相通,是作为贮存渗水用的。</p> <p class="ql-block">中室</p><p class="ql-block">中室象征刘胜生前宴饮的厅堂,位于甬道和后室之间,平面近似方形,长14.92米,宽12.6米,四壁弧形,上部逐渐内收略呈穹窿顶,最高处偏西为6.8米。四周沿石壁都有排水沟,中部还有两条东西向的沟道,将地面划分为中、南、北三区。随葬品主要是铜器、陶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俑和五铢钱等。据考证还有二具十分精巧华丽的帷帐。</p> <p class="ql-block">墓室共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漆、玻璃器等类文物一万余件,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其中,刘胜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丝1100克,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之一。此外,还有鎏金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壁等举世闻名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门道为中室到后室的通道。主室是停放刘胜棺椁的地方;侧室是象征性浴室,随葬器物有金缕玉衣,错金博山炉、铁铠甲、蟠龙纹壶、羊尊灯、铜弩机、耳杯等。</p> <p class="ql-block">后 室</p><p class="ql-block">后室在中室之西,其建造方法系先凿成穹窿顶的岩洞,然后在岩洞内用不同形状的石板建成石屋。整个后室可分为门道、主室和侧室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铁铠甲</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蟠龙纹铜壶:壶身通体鎏金,腹部饰有四条蟠龙,龙身弯曲盘绕,张牙舞爪,形态逼真。龙在汉代是权力与尊贵的象征,此壶的装饰不仅展现了汉代工匠精湛的铸造技艺,也彰显了墓主人尊贵的身份地位是汉代青铜器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乳钉纹壶</p> <p class="ql-block">鸟篆文壶</p> <p class="ql-block">羊尊灯</p> <p class="ql-block">错金博山炉:造型精美,炉体呈豆形、盖作山峦起伏状,炉座透雕成三条蛟龙出水状,象征着海上仙山博山。在汉代,人们热衷于追求长生不老,向往蓬莱、方丈、瀛洲等海上仙山,博山炉的设计正体现了这种神仙信仰。校香时,烟雾从山恋间缥缈升起,宛如仙境 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冶金技术和古人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玉衣。在汉代,玉被视为祥瑞之物,穿玉衣下葬,意在保护尸身不朽。刘胜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丝1100克:窦绾金缕玉衣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700克。金缕玉衣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只有皇室贵族才有资格使用是汉代丧葬制度中等级制度的鲜明体现。</p> <p class="ql-block">回廊</p><p class="ql-block">回廊不甚规整,顶部作拱形,高1.8-2.15米,宽1.5-2.8米,开凿时系从后室的南、北两侧同时开工,然后在主室的后部北侧会合。回廊的南、北口部靠外壁处,皆凿有斜坡状流水口,与中室排水沟相通,由此推测,开凿回廊的目的应是为了排除后室周围的渗水,以达到保护后室的作用或为一种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刘胜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p> <p class="ql-block">窦绾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区陵山南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的墓葬。</p><p class="ql-block">窦绾墓在刘胜墓北侧120米处,坐西朝东,与刘胜墓在同一高度,平面布局与刘胜墓基本相同,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个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总长49.7米,最宽处65米,高处7.9米,墓穴容积3000立方米,规模超过刘胜墓。</p> <p class="ql-block">平面布局与刘胜墓基本相同。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个部分组成,同样设有防盗和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镶玉漆棺:墓内有棺无椁,复原后的施漆木棺内壁镶192块玉版,外壁嵌26块玉壁。为考古史上首次发现。</p> <p class="ql-block">南 耳 室</p><p class="ql-block">为存放食物的库房,拱形顶、弧形壁,洞壁两侧修有排水沟。北端筑器物台,放置陶壶、陶缸、陶罐、彩绘陶盒、钫、鼎等。</p> <p class="ql-block">北 耳 室</p><p class="ql-block">为车马房,拱形顶、弧形壁,北端洞顶为穹窿形,南端筑有器物台,台面经过夯打,土质坚硬,台上放置车四辆、马十三匹。</p> <p class="ql-block">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p> <p class="ql-block">宫中行乐钱</p> <p class="ql-block">错金铜豹</p> <p class="ql-block">铜 镜</p> <p class="ql-block">铜 镜</p> <p class="ql-block">窦绾墓的排水系统是其墓葬营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刘胜墓的排水设计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窦绾墓建于陵山南麓、墓葬选址利用自然山坡的地势落差,使水流可顺势排出。这种“依山而建”的布局本身就为排水提供了天然条件。</p> <p class="ql-block">墓内各墓室(如中室、后室等)的地面下设有 陶质排水管,管道相互连通,形成隐蔽的排水网络。这些管道多为弧形陶管,接口处可能有密封处理,确保水流顺畅且不渗漏。窦绾墓的排水系统展现了西汉时期高超的建筑规划和工程技术水平,其设计理念与同时期的宫殿、城邑排水系统有共通之处,为研究汉代建筑工程和丧葬制度提供了实物例证。这种将自然地势与人工设施结合的排水智慧,也反映了古代工匠对“防水、防潮”需求的精准把握。</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窦绾身穿的金缕玉衣长1.72米。由2160片玉片和约700克金丝编成,是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完整玉衣之一。</p> <p class="ql-block">玉片</p> <p class="ql-block">中 室</p><p class="ql-block">中室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四壁修凿规整,顶部呈穹窿顶,中室原建有木构瓦顶房屋,西北侧建有器物间,是一座地下宫殿,华丽宏伟。</p> <p class="ql-block">后 室</p><p class="ql-block">后室开凿于中室南侧,系先开凿成洞室,后用巨大石板搭建而成,为起居室,出土窦绾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稀世珍品。</p> <p class="ql-block">汉代辅首,辅首常作为大门装饰物,有守护门户、彰显身份地位等寓意,在满城汉墓等汉代墓葬相关古迹中出土,是研究汉代器物文化、丧葬文化等的重要实物,也体现着古代工艺与文化寓意,像辟邪、象征地位等,常和高古玉文化、汉代丧葬及生活器物研究关联,是展现汉代器物之美的典型物件。</p> <p class="ql-block">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造型为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中空,右臂袖为烟管,可调节光源投射区域和亮度,表面铭文中有“长信”等字样,可能曾为窦太后所有。</p> <p class="ql-block">蟠璃纹提梁铜壶</p> <p class="ql-block">蕉叶纹铜壶</p> <p class="ql-block">墓中还出土了宫中行乐钱、铜骰子、错金博山炉、铜壶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铜骰子有十八个面,每个面上用金银丝错出汉字、花纹,并镶缀红玛瑙和绿松石。</p> <p class="ql-block">铜 甗(yan)</p> <p class="ql-block">铜薫炉</p> <p class="ql-block">铜鼎</p> <p class="ql-block">铜壶</p> <p class="ql-block">朱雀衔环杯:国宝级文物,铜杯高11厘米,以衔环朱雀脚踏一四足双耳兽的造型呈现底部有少许朱砂,推测可能是窦绾盛放胭脂所用。</p> <p class="ql-block">铜朱雀灯</p> <p class="ql-block">窦绾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时期的丧葬制度、礼仪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的金缕玉衣、镶玉漆棺等文物.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藻井</p> <p class="ql-block">窦绾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时期的丧葬制度、手工业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反映了西汉盛世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结束汉墓参观,乘缆车下山,风里裹着历史余韵与自然气息。刘胜窦绾墓的一器一物,让汉代触手可及,这趟旅程,是与古老文明的相遇,也让我们更懂守护历史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2025.06.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