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地图:海西生活实录~2

孟孟走天涯

<p class="ql-block">跟浪而来 登陆首站</p><p class="ql-block"> 在厦门工作的那一年半,大致处于“半工半读”状态。白天在厦门对外图书公司投资的一家出版社担任编辑,主要负责简繁体转换的出版作业,每日与简繁体字打交道。虽然后来文字处理软件能一键转换,但这段经验也练就出“一眼识简繁”的能力,甚至对日后辨识古籍数据的真伪也颇有帮助。</p><p class="ql-block"> 除了出版社朝九晚五的正职工作,仍以自由接案方式,担任岛内一家隶属文化部门之艺术机构的刊物编辑。因为是双月刊,基本上可以“在家工作”,每两个月返台时向机构报告进度即可。另外,只要有空,便搜集博士论文所需资料、阅读相关书刊,假日则前往厦漳泉等地进行访谈,展开口述历史的实地调查。</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工作安排,让鹭岛生活格外充实,尤其认识了几位当时任职于省级媒体的新闻界朋友,彼此交流频繁,至今仍保持联系。总体来说,在厦门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和过去在台湾时并无违和感。</p><p class="ql-block"> 对一个已从台湾媒体界退休的人而言,究竟是如何找到这份厦门工作的?这是许多朋友后来常问起的问题。我的答案总是简单:“当机会来临时,你刚好准备好了,就是这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回头看,这也与当时两岸学历承认政策的发展有关。当年赴陆攻读博士期间,已听闻不少台湾教育界人士为取得学位而前往大陆深造。根据当局统计,自1992年《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22条施行以来,2006年已有约6,400名台生赴陆就读,至2007年则累计达14,907人。这些学生选择登陆深造的动机多元,从个人生涯发展、拓展人脉、争取就业机会,到对大陆高校学术水平与发展潜力的认同,皆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自开放探亲后,两岸交流愈加密切。随着持大陆学历的陆籍配偶人数上升,以及赴陆就读的台生日益增加,台湾社会对学历承认问题的讨论也日趋热烈。其中,个人特别关注的一项规定是:当台湾人民申请大陆学历认证时,需检具“移民署”核发的“入出境日期证明书”,以左证其修业期间确实在境外。这是为确认学生修业时长与认证条件一致之必要步骤。</p><p class="ql-block"> 在报社任职的后期,曾有两三年负责出版新闻采访,当时正值两岸出版交流升温,业界往来热络。记得一次交流活动中,认识了时任厦门外图的张叔言总经理,当时他正筹设一所简繁体互转内容的出版社。得知我正在厦大读博,他问了一句:“有兴趣来厦门工作吗?”</p><p class="ql-block"> 我心想:既然人已在厦大,加上台湾学历认证政策已逐步完善,趁着这波契机展开职场第二春,似乎正好。更何况,当时心中也冒出一个念头:“若能以厦门为据点,走遍神州大地,不也挺好?”于是,朋友间戏称“坐博士监”的鹭岛生活,就这样展开了。</p><p class="ql-block"> 2011年元月,正值兔年将至、腊八节前,先越过台海黑水沟,为赴任做准备。那天,金厦海域出奇地风平浪静。心想:“年后,这条路线恐怕会走得越来越熟。虽说三年前就该来驻点,现在来也还不算晚。”</p><p class="ql-block"> 满怀斗志,但内心不免仍有些浮动,准备迎接人生中的另一场挑战。2月13日,经由小三通“登陆”,拎着大包小包展开这趟两岸大挪移。一下船,便直奔出版社为台籍员工安排的宿舍。</p><p class="ql-block"> 隔日正逢情人节,本想找家餐厅好好犒赏自己这几天的奔波与跨海行动。不料,周遭餐厅人潮爆满,大排长龙。最后,只得在路边的流动小吃摊买了几片煎豆腐。那一夜,寒风中伫立街边,狼吞虎咽地吃完了这场“情人节晚餐”。那个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但接下来的一年多,倒也吃遍了不少地方美食。厦门因外来人口众多,除地道闽南口味外,各地小吃汇聚,港式、闽式、晋江、云南、四川……大江南北应有尽有。尤其出版社与租屋处附近,大宴小酌与小吃店比比皆是,对一位身处异乡的文字工作者来说,这些饮食与故事,慢慢构筑出生活的温度与味道。</p><p class="ql-block">(2011年2月13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渡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2014年4月东渡码头)</p> <p class="ql-block">(2014年5月五通码头)</p> <p class="ql-block">(2007年9月厦大校园)</p> <p class="ql-block">(2008年支平博导与师门于台北书展。)</p> <p class="ql-block">(2012年11月邀请家母到厦门)</p> <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厦大校园)</p> <p class="ql-block">(2011年2月下榻之厦门小区)</p> 住这小区的14楼,最惨的经验是2011年3月16日那天。那天通过小三通到厦门,好不容易将超过20公斤的大行李通关,再拎拉着皮包、电脑与约8公斤的登机箱上机,一切都好像很顺利。结果到了厦门住处,昏倒,电梯在维修!因此得搭隔壁的电梯到顶楼18楼,但得走到再上两层的阳台,绕到我们这栋,再往下走到14楼---不光一个人走,还要拉着30多公斤的东东,简直半条老命没了。幸好,下楼时碰见一位小青年,就请他帮帮这位阿姨的忙。黄昏时,决定犒赏自己,去买了活虾与文蛤祭五脏庙。<br> <p class="ql-block">(半年后的2011年8月搬到外图对面的小区)</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于厦门同安街道,见到这流动小摊勾想了当时在街头吃煎豆腐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厦门外图)</p> <p class="ql-block">(台北书展是两岸出版交流重要的桥梁;2024年2月)</p> <p class="ql-block">(华品文创供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