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历史是一条长河,知青运动也不例外。回眸知青运动的历史流变,从1969到1972年这四年时间正是知青运动的大潮初期;其势汹涌,史无前例,波澜壮阔,世不二出!</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1969-1970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69年1月1日,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办公室(简称“四面办”)成立(闽革[69]综第1号),主要负责干部下放,复退军人安置,大中专毕业生、社会知识青年,城镇闲散劳动力的安置工作。[1]</b></p><p class="ql-block"> <b>年初,三明专区革命委员会四个面向办公室为了贯彻毛主席关于“干部下放劳动”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新指示,根据省革委会“关于动员干部、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到农村去,到山区去的指示”和省四个面向工作会议精神,计划动员上山下乡六万二千人(其中省三万人,专五千人、本区各县(市)动员二万七千人),到农村去安家落户。</b></p><p class="ql-block"><b> 1969年2月,三明市革命委员会设立“四个面向”办公室,其领导称组长,郭玉守为组长。</b></p><p class="ql-block"><b> 三明市区学生上山下乡最早的应该是三明化工厂半工半读学校,时间是2月(具体时间待核)。他们下在莘口公社的龙泉、后溪大队,后来也有一些分到莘口公社的高山大队。</b></p><p class="ql-block"><b> 5月,三明市第一批700多名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三明各中学的“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分别到中村公社、莘口公社、岩前公社、陈大公社及沙县农科所务农,吉口农场、溪口农场等地上山下乡,插队劳动锻炼。三明各中学还有少部分知青分散到清流等外地农村插队。</b></p><p class="ql-block"><b> 三明市区中学学生(一中、二中)第一批上山下乡是5月17日,这是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批。这天,前往中村公社前村插队的知识青年就有34人,分别是:林金英、张周金、陈奇铭、游鹏程、来载庆、陈体元、陈忠民、江明枫、吴慧容、李荣荣、林美敏、杨礼、王孟涵、蒋炳南、林修焕、廖文英、陆农宝、谢明明、刘卫国、陆振德、洪胜利、徐叨忠、王国真、林刚、林强、戴巧玲、彭金良和简庆堂、陈榕、陈体民、王孟兰、徐文元、陈发熙、张华元。[2]这拨“老三届”知青,是后辈的大哥大姐。在前村知青纪念插队50周年时,后面7位已经不在世了。谨以这些文字,祭奠那些知青中的亡灵!</b></p> <p class="ql-block"><b> 8月14日,《福建日报》刊登文章《热情欢迎妥善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耐心地教育,积极的鼓励》,介绍建瓯县、永安县安砂公社做好知青接待安置工作,进行再教育的经验。 </b></p><p class="ql-block"><b> 9月1日,《福建日报》报道:自8月以来,福州市有13000多名知青分批奔赴闽北及三明等地安家落户。</b></p><p class="ql-block"><b> 9月16日,福州市革委会成立国庆期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慰问团”分别到南平、三明、福安等地进行慰问。[3]</b></p><p class="ql-block"> <b>当年下乡人数较多的是9月25日的第四批。林荣发先生就是第四批下乡的。当时,莘口公社的龙泉大队,知青人数达到80多人。</b></p><p class="ql-block"><b> 1970年4月1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家计委军代表《关于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报告》。报告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对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领导,学习总结江西、辽宁、上海等地的安置经验,采用配备下放干部、试办“五七”农场等办法,认真解决插队知青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 </b></p><p class="ql-block"><b> 6月30日,《福建日报》为加强有关上山下乡知青方面的宣传报道,开辟《在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上》专栏,刊登上山下乡知青的体会感想和事迹,以及再教育经验。</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7月10日,《福建日报》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抓好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社论指出,“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在深入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下乡知青的工作抓好”。同时,报道了上杭县东风公社红田大队热情关怀帮助知青,以及光泽县司前公社谷坪大队、邵武县朱坊公社朱坊大队、松政县铁山公社铁山大队等插队知青的事迹。</b></p><p class="ql-block"><b> 11月18日,《福建日报》报道永泰县上寨大队回乡知青黄声吟、漳平县双洋公社徐溪大队下乡知青庄树勉、宁化县济村公社建设大队知青黄国梅等人的事迹。</b></p><p class="ql-block"><b> 12月31日,《福建日报》登载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给全省上山下乡革命干部、知识青年、城镇居民的慰问信》。[4]</b></p><p class="ql-block"><b> 说到这两年插队的知青,不能不提到“中铭公路”,即从中村到大田铭溪的公路。由于三明市的城市建设进程所需,成立了“两路一桥”(城关大桥)指挥部,简称“二一指挥部”。[5]中铭公路就是“二路”之一。在1970年冬,三明市开建中铭公路三明段即中村——筠竹(与大田铭溪交界),由三明市负责组织“支前民兵连”开挖掘进,由市区五个公社组成民兵连进驻中村沿线。其中有大量知青参加“支前民兵连”。在中村米阳插队的知青余大均先生就全程参加了开山修路,并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日记!中铭公路三明段在省、专、市的主持下于1971年8月16日验收。[6]知青们返回原生产队,但他们的集体照合影留下了当时的青春面容。</b></p> <p class="ql-block"> <b>林荣发先生也参加了中铭公路建设。他们是在1970年9月以支前民兵身份进驻中村公社的。“二一”指挥部设在中村双溪桥(他曾被借用到指挥部宣传组半个月,所以印象很深)。余震岳、林上针分别任总指挥、副总指挥。</b></p><p class="ql-block"><b> 当时,莘口连队驻中村本站。支前民兵共分四个连队:岩前、陈大、莘口、中村;每个连队设四个排,每排四个班,每班10多个人。连队任命连长、指导员各一人,副连长、副指导员若干人,全部由公社任命的。连部只有文书可以由连部领导决定。连队设有炊事班,民兵连执行军事化管理,每个连队也配备有几枝枪。民兵待遇是每人每月37元,其中15元为伙食费由连队统一使用,其余拨回生产队记工分。每个连队有多少知青,没有一定要求,全由各生产队指派。林荣发先生所在的莘口连队大约10名。</b></p><p class="ql-block"><b> 三明知青第一批选调是在1970年2月。选调的同学大都分配到教育和商贸部门工作。林荣发先生就是1971年2月从支前民兵连选调的,而民兵连是4月撤离中村的。</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1971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1年1月12日,《福建日报》发表文章《对下乡知识青年实行同工同酬》,介绍长汀县馆前公社陈莲大队对知青实行同工同酬的经验。 </b></p><p class="ql-block"><b> 2月,全国计划会议确定,经过劳动锻炼两年以上的上山下乡知青可作为招工对象。</b></p><p class="ql-block"><b> 3月16日,《福建日报》发表文章《来布大队正确对待下乡知识青年,落实党的政策做好同工同酬》。并介绍了邵武县沿山公社上樵大队、闽清县塔庄公社岭里大队、连城县北团公社石丰大队知青的事迹。[7]</b></p><p class="ql-block"><b> 3月16日,三明市245名70年应届毕业生离开城市到农村插队落户。到达五个公社(莘口、岩前、中村、陈大、城区)45个大队和四个农场(吉口、溪口、陈大、徐碧)及牛岭茶场、五七干校。安置较多的岩前公社星桥大队有45人,较少的城区公社碧口大队有4人。安置较远的是岩前增坊大队有45公里,最近是徐碧农场有10公里。有的采用野营拉练式步行20多里到达各农场、干校。</b></p><p class="ql-block"><b> 据市革会政治处四向办《关于安置71届应届毕业生上山下乡情况报告》(1972.8.11)显示:当时的知青来源大多是:一路(铁路学校),二校(一、二中),三团(十八团、二十三团、基建团),十三厂(化工、化机、三钢、重机等省、专属大厂)。三年来,全市有1221(这个数字可能有误,比后面的报告上的数字少了很多――引者注)人下乡,占应插队落户知青总数的96%,因病另行安排22人,应下而目前未下的有32人(其中包括省属厂矿部分等内招指标数人),占知青总数的8.5%。</b></p><p class="ql-block"><b> 全市有473人加入党、团,有188人被推选到各级领导岗位,有659人被推荐担任赤脚医生、会计、出纳、保管员、农机手等。[8]</b></p><p class="ql-block"><b> 10月15日,《福建日报》载文《把青春献给山区建设》,报道泰宁县下渠公社大渠大队插队落户知青的事迹。</b></p><p class="ql-block"><b> 12月21日,《福建日报》发表文章介绍松政县石屯公社、上杭县溪口公社大厚大队做好知识青年再教育工作的经验,以及松政县石电公社石屯大队下乡知青魏万能、建宁县知青张依媚的插队事迹。</b></p><p class="ql-block"><b> 12月22日,《福建日报》发表福建省上山下乡知青和贫下中农、家长代表座谈纪要。</b></p><p class="ql-block"><b> 12月23日,《福建日报》载文报道福州、厦门、泉州三城市和全省各地区广大革命群众热烈纪念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光辉指示发表三周年的活动。</b></p><p class="ql-block"><b> 从1967年到1971年,福建省有84773名知青上山下乡。[9]</b></p><p class="ql-block"><b> 市革会政治处四向办《71年度上山下乡工作情况报吿》(1972.1.26)称:三年来我市有4820名上山下乡人员奔向农村。71届应届高、初中毕业生2179人,插在本市毕业生2200人,回乡回原籍294人,接受外地区来我市的下放干部子女225人,城镇居民1461人,回原籍1089人,插队在本市372人,大中专生420人,倒流人员240人。</b></p><p class="ql-block"><b> 三年来选调1584人(其中历届毕业生1164人,大中专毕业生420人)在农村插队的知青462人(其中69年277人;70年87人;71年98人)。纳新党员16人,纳新团员189人,学习毛著积极分子479人,出席省1人,专区3人,市20人,公社76人,254人担任大队、生产队政治夜校辅导员、妇女委员、会计、出纳、保管等,1584人输送到工交、财贸、文教卫生等战线。[10]</b></p><p class="ql-block"><b> 1971年是三明知青成批量选调最多的一年。2月,选调100多人(含少部分贫下中农子弟),分配于三明市通用机械厂、三明塑料厂。陈大、莘口知青分配到三明通用厂,约60人;岩前、中村知青分配到三明塑料厂。同年4月,全市又选调近100名知青(含少数贫下中农子弟)到上述两个单位:岩前、中村知青分配到三明通用厂,约40人;陈大、莘口知青到三明塑料厂。仅仅一个原近200人的通用厂就接受安置知青近100人。</b></p><p class="ql-block"><b> 三明市标准件厂也是这样,上述提及的前村知青徐文元、杨礼和刘卫国等及其他地方的知青们,就大约是在这年上调进厂的。</b></p><p class="ql-block"><b>(↓林敏珍照片1)</b></p> <h3>(↓林敏珍照片2)</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1972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2年1月18日,出席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座谈会全体代表在《福建日报》发表《倡议书》,表示要认真总结三年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经验,坚定不移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树立一辈子扎根农村的思想。</b></p><p class="ql-block"><b> 3月4日,《福建日报》载文《农村是锻炼人的革命熔炉》、《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报道福鼎县桐山公社知青董玉琴、清流县城关公社杨坊大队知青邹哲开、建瓯县小松公社湖头大队的知青郑松铨的事迹。</b></p><p class="ql-block"><b> 3月13日,《福建日报》载文《扎根山区干革命》,报道福清县东张公社南湖大队知青的事迹。[11]</b></p><p class="ql-block"><b> 市革会四面向办《关于安置71届毕业生插队报告》(1972.4.24):我市72年初对全市初中毕业生1610人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包括十八团,纺织厂,铁中)其中升高中有1094人,有516人插队落户,本市一、二中及各公社初中班应届毕业生1283人,升高中860人,还有327人插队落户,其中17岁以上205人,17岁以下123人。2月27日到3月25日分别离家离校,全市447名知青到农村五个公社、农场、茶场、五七良种场。一中、二中,十八团,纺织厂成立了临时办公室加强领导。这届毕业生大多出生于55至56两年内,个别出生于57年。年龄较小。[12]</b></p><p class="ql-block"><b> 5月13日-15日,三明市革委会召开全市上山下乡人员工作会议。参加对象有:各公社(镇)农(茶)场、专区五七良种场所配备的专职管理上山下乡人员干部1人。携带上山下乡人员(知青、城镇居民,沿海移民)典型事例。贯彻同工同酬、合理安排农活,生活自给,建房及解决下乡人员住房等经验材料。安置经费使用情况,及知青花名册,党、团员,已选调走数等。[13]</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据三明地区革命委员会文件(地革[1972]37号)《三明地区上山下乡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议纪要》显示:该会于一九七二年九月十七日至二十三日在清流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市)革委会分管上山下乡工作的负责同志,县(市)、社四向办、民劳科(群工组)的同志,贫下中农代表、移民代表、知识青年代表,共二百一十一人。《纪要》中提及移民时有列出数据,顺便一录:一九六四年以来,我区先后接收闽南沿海六个县(市)的移民五万九千八百一十人,安置在九个县(市)的八十一个公社。单独办了二百六十五个生产队。[14] 纺织厂当年动员下乡知青279名。[15] 莘口公社莘口大队有35个知青,其中男23人,女12人,男最高工分8.5分,平均达6分,女的最高工分7分,平均5.2分。</b></p><p class="ql-block"><b>(↓游向明提供的知青照片)</b></p> <p class="ql-block"> <b> 12月5日,三明地区革委会四向办、计划组、林业局拨给三明地区上山下乡人员修建住房专用木材指标如下:</b></p><p class="ql-block"><b> 三明市 50立方米 尤溪县 70立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明溪县 80立方米 沙县 200立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永安县 150立方米 将乐县 130立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清流县 80立方米 泰宁县 100立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宁化县 130立方米 建宁县 40立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大田县 170立方米 合计 1200立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1972年上山下乡安置经费预拨如下:</b></p><p class="ql-block"><b> 三明市 9.6万元 尤溪县 0.7万元 </b></p><p class="ql-block"><b> 明溪县 1万元 将乐县 0.6万元 </b></p><p class="ql-block"><b> 永安县 1.2万元 泰宁县 0.1万元 </b></p><p class="ql-block"><b> 清流县 0.1万元 建宁县 0.1万元 </b></p><p class="ql-block"><b> 大田县 0.1万元[16]</b></p><p class="ql-block"><b> 11月11日,《福建日报》报道明溪县沙溪公社棉布青年队艰苦奋斗建设山区,光泽县李坊公社土观大队士28位知青自力更生建电站,宁化县四十一名“华侨青少年英雄战斗集体”的事迹。[17]</b></p><p class="ql-block"><b> 12月20日,莆田县上林公社小学教员李庆霖上书毛泽东主席,反映上山下乡知青在农村生活上遇到的困难。</b></p><p class="ql-block"><b> 据统计,从1962到1972年,全国共有873万名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福建省共有20.95万名城镇知表上山下乡,其中到农村插队落户的19.03万人,到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的1.92万人。截至本年底,福建省招工、招生、征兵以及其他原因离开农村的下乡知青共有7.53万人。本年,福建省有37508名知青上山下乡。[18]</b></p><p class="ql-block"><b></b> <b>再过五个月后的1973年5月14日,李中山同志在地区清理上山下乡安置经费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中有这样的数据:“我们地区有四万多名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目前,我区农村的上山下乡人员有:知识青年二万二千多人,沿海移民五万九千八百多人,城镇居民二万一千五百多人。这十一万五千三百多名上山下乡人员,相当于一个县的总人口,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19]</b></p><p class="ql-block"><b> 至此,知青运动流过了最波涛汹涌的四年历程;然而,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就能看到,长河还远……</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注释</b></p><p class="ql-block"><b>[1][3]《福建省知青上山下乡大事记》(1962-1981),福建省档案馆编(丁志隆主编):《福建知青照片档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273页。</b></p><p class="ql-block"><b>[2]摘自《前村知青图文展》</b></p><p class="ql-block"><b>[4]同[1]第273-274页</b></p><p class="ql-block"><b>[5]三明市档案馆0020-020-0042-0007</b></p><p class="ql-block"><b>[6]三明市档案馆0035-018-0002-0020</b></p><p class="ql-block"><b>[7][9][11][17]同[1]第274页</b></p><p class="ql-block"><b>[8]三明市档案馆0043-004-0010-0062</b></p><p class="ql-block"><b>[10]三明市档案馆0043-004-0010-0001</b></p><p class="ql-block"><b>[12]三明市档案馆0043-004-0009-0001</b></p><p class="ql-block"><b>[13]三明市档案馆0043-004-0009-0090</b></p><p class="ql-block"><b>[14]三明市档案馆0152―012―0005-0001</b></p><p class="ql-block"><b>[15]三明市档案馆0043-004-0010-0107</b></p><p class="ql-block"><b>[16]三明市档案馆0152-012-0003-0008</b></p><p class="ql-block"><b>[18]同[1]第275页。</b></p><p class="ql-block"><b>[19]三明市档案馆0152-013-0001-0001</b></p><p class="ql-block"><b> 二0一九年六月十四日至六月十七日</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本文系与三明市档案馆编研利用科科长魏素凤女士合作。《三明知青》前任编辑凌汉荣先生对此文有贡献,特此鸣谢)</b></p><p class="ql-block">二0一九年六月十三日至六月十四日</p><p class="ql-block">(本文原载中国文史出版社巜我的青春岁月》,后编入《这块土地的灵魂》第2部做其中一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