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从从碛口镇过湫水河,再沿黄河岸边自驾一段路,随后拐入山路,不一会儿就到了被画家吴冠中称之“汉墓”、“世外桃源”、“立体画卷”的李家山村村口。这是一座因碛口繁荣而发展起来的依罕山而建且与罕山山脉完美融合的古村。</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望去,李家山村整个村落地形犹如一个展翅的凤凰。村北高处的凤凰山为“凤首”,中部向南部分为“凤身”,两侧的山沟为“凤翼”。整个村落就沿山坡分布在“凤身”“凤翼”之间。</p><p class="ql-block">此刻由于旅游开发,村口有一些买土特产的小摊位,而更多的是一些穿上当地特色服饰的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娘们,他们会跟新进村的游客推销自己做游览向导,不过不会死缠烂打。</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村落。李氏家族在山村世代繁衍,到清朝中叶已成大户。当时正值碛口商贾昌盛,李家也投身于商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p><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叫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是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此两家在当年商业繁荣时期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其商业实力在碛口可以与西湾村陈氏比富。也因为财力雄厚才在村内大兴土木。使得村庄的建筑渐渐形成如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根据村口导览的简介,李家山村村内有大大小小百十来座院落,400多孔窑洞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 760多口人。所有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风格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低错落,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这处处都积累了古人聪明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沟沟峁峁,山山梁梁,我们漫步在每一条向上或向下的石级,而依偎着窑洞四合院通过暗道、坡道串联,形成十一层立体建筑群落。故而又被誉为黄土高原的“布达拉宫”。透过墙体的小洞可以发现,这儿墙的厚度相当惊人。</p><p class="ql-block">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变迁,目前村中居住的老人居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谋生。最多在节假日回家团聚,好一些年轻人都定居在城市了。而一些写生的画家与学生则为村庄带了新的活力。他们在古朴的村落寻找创作的灵感,通过他们的作品让这村落充满希望。现在除了李姓家族还有何、陈、齐、张姓氏人家居住在此。</p> <p class="ql-block">在村内近70度的石板小道漫步其间,两边的建筑其木雕、石雕散布在错落有致的民居内。如今一些旧居已经修缮,还有一些破落的宅院亟待修复和改造。推开虚掩的大门,走近修缮的窑洞,一览这村落的风貌,走近破落的院落想象着曾今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驻足古老建筑门口,细细看看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刻,真佩服与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也想象出在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这一座紧邻碛口晋商昌盛的古村也享受其福利。更彰显了当时经济的强劲。</p> <p class="ql-block">从村东望村西,沿石板路下去又上去,从村西望村东,一座座院落一个个故事,中原大地的渊源就从这一个个村落弥漫在中华大地,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至今还在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而古老的村落则焕发出勃勃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再一次回到村口,站在屋顶上,当我从上而下,又从下而上漫步在村落的石条板路上,小心翼翼的推开一扇扇半掩的柴门,那一个个圆顶的窑洞,那一间间四合院的建筑就这样和谐的共存在一起,构筑起一幅极具晋地特色的建筑画卷,从门廊看见平遥古城建筑的轮廓,从院内可以窥见似窑洞又不似窑洞的独特民居。而村内的大爷大娘使劲吆喝做导览,更是时代赋予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时间的年轮终究要扩容,村落的历史终然要写进故事,但是山河大地的自然世界依然在宽阔的土地顽强的生存,这李家山村或许在未来真的会成为一座无屋檐的村落博物馆,但是,这个中的中原之魂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