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与迷失

秋树

<p class="ql-block">又到每年一度高考放榜时了,几家欢喜几家愁。还有人搜出数据分析对比:</p><p class="ql-block">山东考700分以上的有259人,连同加分的共269人;600分以上的竟有3万6千人。如果把其它省高考状元放在一起排名,广东状元排499名,山西状元排369名,江苏状元排268名,福建状元排253名,安徽状元排217名,浙江不错,状元能排在129位。</p><p class="ql-block">不想论说考分与地域文化背景、人文理念、教育资源等等因素,只是由此忽然想到“有高原没高峰”、“有艺术无大师”之类文化现象,以及与艺术相关的教育问题。</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有意无意间,看到一些孩儿在艺术学习过程中被动麻木应付,最终陆续远离的境况。既无多少快乐,也没养成审美。曾问过本家和其他孩儿:“你最不喜欢什么?”“钢琴!”“那你妈妈陪你学都会弹奏了呀。”“她是玩,我是每天的任务。很烦人。”几句话,如醍醐灌顶。也曾与一位名牌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聊过,问她缘何走上文学之路?她说并非爱好,只是没有更好的工作才读了研。她坦言:“只要收入高,不在乎什么职业。”闻此言我有点替她的导师郁闷,同时也令我联想到了中国男足。没了倾心的热爱和方向,怎能冲出亚洲?又哪来的高峰大师?</p> <p class="ql-block">在功利、分数盛行的教育场域中,学校与家庭都将实用价值和事功成就奉为圭臬。这种思维投射在艺术教育上,便形成荒诞的错位——试图借助艺术去勾画财富地位的蓝图。</p><p class="ql-block">殊不知当孩子被迫用考级证书和考试分数丈量天赋,用比赛名次定义价值时,那些曾在指尖和脑海跃动的灵性光芒,便化作令人压抑的负担和枷锁,恰与艺术本真的自由魂魄背道而驰,让艺术学习陷入泥潭。</p><p class="ql-block">事实上,艺术从来不是通向功名利禄的捷径,而是打开精神世界的钥匙,引领人去触摸广袤的审美天地,拓展思想的维度。那些在艺术史上留下印记的大师,无一不是在热爱、好奇、想象的驱使下,享受美妙、沉淀思想、打磨技艺。倘若当初也是怀揣追名逐利之心,恐怕早已像水上落叶似的打着旋儿随波漂逝。</p> <p class="ql-block">艺术的生命力,恰恰是萌发于“无用之用”的土壤里,唯以好奇心、想象力叩门而入,以游戏般自在心态和独有个性遨游其中,才能超越世俗评判的桎梏,在这方天地享受到美妙真趣,找到艺术之魂。</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教育对看似“无用”或是“玩乐”的知识艺术是排斥的,界定更是严苛的,许多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就是被这种排斥和界定扼杀了。“成才”成了格式化、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制造。</p><p class="ql-block">然而,放下对结果的执念,重整纯粹的热爱,维护个性养育,对于学校和许多人来说,如同战战兢兢的历险,谁都觉得是副精神重担,但谁也不敢轻易搁下。所以艺术(也包括体育等相关门类)作为“敲门砖”和“名利场”的角色还会持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