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在数字化时代,AI工具迅猛发展,在诸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尝试用AI工具处理合同审核、劳资用工等事务。但AI工具为什么只能作为辅助,而不能替代专业的企业法律顾问进行全面安全的法律审核呢?我们不妨从几个领域的案例来分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AI在智能驾驶领域: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的转变</b></p> 近日,小米汽车等多家新能源车企更改了智能驾驶功能的宣传术语,将“智驾”改为“辅助驾驶” 。此前,一些消费者因将“智驾”误解为“智能驾驶”,在驾驶时过度依赖技术,发生了多起车毁人亡的惨剧。现实中,智能驾驶技术在复杂道路和紧急情况的应对上,远不及人类驾驶员。4月16日,工信部强调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这一转变表明,即便技术再先进,目前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在驾驶中的主导地位,“辅助”才是其准确的定位。(信息来源:极目新闻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AI在医疗领域:某医院的惨痛教训(反转,也是AI惊魂)</b></p> 2025相关新闻资讯:某医院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医疗事故。某医院所使用的AI将患者年龄62岁误识别为26岁,错误开具高剂量抗癌药,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调查发现,该AI近3个月已被投诉7次,却仍在运行。 虽然医院坚称人类医生有最终审核权,但事发时值班医生正在睡觉。这一事件凸显了AI在医疗诊断中的局限性和风险,也警示人们,医疗关乎生命,AI只能辅助,医生的专业判断不可或缺。 (信息来源:相关新闻资讯的报道) 后来虽然出现反转,相关资讯又出来说以上的是误传谣言。戏剧性的一幕说明:人类的报导与资讯都有可能是误传,何况AI的大数据,一部分AI大数据就是建立在这些误传的数据基础之上。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AI在法律领域:虚假案例引发的信任危机</b></p> 2023年以来,多起AI生成虚假法律文件的事件引发轩然大波。 美国怀俄明州地方法院法官要求涉事律师事务所解释为何在法庭文件中引用虚假案例。律师事务所回应称是内部AI平台“幻觉”生成。 2024年,米国的特总统-前私人律师科恩在封口费案中提交Google Bard生成的虚假判例,导致辩护策略受挫。这些案例表明,AI在法律研究和文件生成中,可能因“幻觉”产生错误信息,对司法公正造成严重影响。(信息来源:51CTO.COM等) <p class="ql-block"><b>回归企业法律事务:AI工具的局限性(企业法律顾问重要性)</b></p> 合同审核:AI虽能快速比对模板、查找常见条款漏洞,但难以结合企业特定商业背景、交易地位和行业惯例进行深度分析。例如,不同企业合作时,合同中的保密条款、知识产权条款等,因企业业务的独特性,需要专业法律人士量身定制,AI很难把握其中的微妙之处。 2. 劳资用工:从员工手册制定到劳动合同管理,再到处理劳动纠纷,涉及众多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AI或许能提供通用的法律条文,但面对复杂的劳动关系,如员工因特殊情况的调岗、辞退等,很难给出全面且合法合规的解决方案。企业所处行业不同,用工模式也存在差异,这些细节AI难以兼顾。 3. 股权分配:股权分配关乎企业控制权和股东利益,不仅要遵循《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还需考虑企业战略规划、股东之间的合作关系等因素。AI无法理解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和股东间的微妙关系,在股权架构设计和股权纠纷处理上,难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当下,国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也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持续调整。从《民法典》对合同相关规定的更新,到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者权益的进一步保障,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日益复杂。专业的企业法律顾问,如赢和星企业法律顾问团队,能够实时关注政策法规变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企业提供全面、精准的法律服务。AI工具在法律事务中可以成为高效的助手,如快速检索资料、初步筛查风险等,但在核心决策和复杂问题处理上,其局限性十分明显。企业家们务必认清这一点,让AI辅助而非主导企业法律事务,借助专业法律顾问的力量,为企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