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老山路

1968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这些当过兵打过仗的,平时说起老山,一般都是指的“老山地区”,甚至有时候还包括盘龙江对岸的八里河东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我所说的“老山”,是专指围绕着老山主峰的那一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我到前沿阵地去,给部首长请示的时候,不是说去老山,不是说去八里河东山,不是说去南温河,不是说去哪哪个阵地。而是说去哪个师哪个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比如说去36师,就是指的八里河东山;比如说去一师二团,就是指的去南温河;比如说去一师三团,就是指的去老山主峰那一块;去一师三团肯定是要路过一师一团的,因为一团的后方指挥所就在去老山主峰的必经之路上,每次路过,是必须要到一团副政委余浩和后勤处长郑子良那指挥所里坐坐、听听情况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去一团后勤比较频繁,因为也顺路嘛。一团的基本指挥所那里我去的不多,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在著名的1.15大战的前夕,是1985年的1月14日,是军里史玉孝政委带着我们一起去的。那一次,我切身的感受到了大战前夕,一个主攻团的指挥机构里的紧张氛围,感觉整个空气都是凝固着不流通的,感觉每句话语都是在嗓子眼儿里打转几圈才能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山主峰那一块,我的印象更深刻一点,因为早在我们部队接防前沿阵地的前几个月,我就去老山主峰上去勘查过地形和敌情了。当时还是昆明军区的第十一军在防守,是十一军的侦查参谋带着我们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是从夜里12点钟出发,凌晨六七点钟到达山顶的那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是在中途我给大家做了我的家乡特色“疙瘩汤”的那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就是夜里返回时走错了道路拐到敌人阵地方向、经历了敌我双方炮弹在头顶乱飞在身边狂炸的那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是首次上老山嘛,况且过程也惊险、故事也丰富,所以记得牢、印象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的部队接防前沿防御以后,去老山主峰那里就是常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团的“前指”“基指”“后指”都去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去过一等功臣三团四连何吉勇坚守的那个阵地和那条堑壕,那时候还不知道他叫何吉勇,黑黑的脸庞大大的眼睛,特别的有灵气,给我的印象深。还有印象深的是他们那个堑壕有一段是用整箱整箱的猪肉罐头壘起来的,我回到指挥所后还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我们研究的绝不是说前沿怎么浪费,而是研究我们指挥保障机构如何改进一线部队的供应标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没有上过一线的,认为猪肉罐头、烧鸡罐头是个好东西,其实不是。那东西偶尔吃吃可以,连续吃,很快就吃腻了,宁可饿着都咽不下去。在那样的气候环境下,而是蔬菜罐头特别是水果桔子罐头最受欢迎,但是这些反而供应的少。比如桔子罐头,供应标准一线坚守阵地人员每人每天半斤,但一瓶就是两斤装,战士们打开一瓶一口气都能吃完几天的供应量。由于供应标准不太贴近实际,所以用猪肉罐头做工事的现象就不奇怪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问题我就是从何吉勇那里发现的。我知道他的名字,是在战争结束以后,那时候他已经牺牲了,是看到他的照片和英勇事迹之后,才把英雄本人和英雄的名字对得上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从老山去过著名的1072高地,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全国战斗英雄钱富生。“全国战斗英雄”是战后评上的,我去他阵地的时候他是连队的指导员。说是指导员,带领的不是一个连队,好像那阵地上只有十几个兵,他同战士们挤着睡在同一个狭小的猫耳洞里,晚上战士们站哨的站哨了,睡觉的睡觉了,但是他睡不着,他一会儿去哨位上看一次,还是睡不着就自己起来挖堑壕,阵地上的整个哨位之间都被堑壕给环绕了,堑壕很深,人在堑壕里运动,敌人既看不到也打不到,而这些堑壕许多都是老钱在夜里自己挖成的。当时我就特别佩服他。后来他被树为全国战斗英雄,我是特别的拥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们部队接防老山阵地之前,通往老山本来没有路,不然我第一上老山也不会连着爬山五六个小时。我们接防之后和我们接防之前、之中,上级派出工程兵突击修路,在我们坚守阵地的中期,道路条件就改善了许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近我翻出了一张当时关于老山道路的照片。我敢肯定是在防御老山的一师三团的前进指挥所附近,但是其具体的方位我弄不清楚了。我就问了仍健在的当时在前指的任副参谋长、赵参谋和基本指挥所的炮兵股刘股长。经他们确认,从那路往右前方走是团“前指”,往左后方走是团“基指”,我当时是从“前指”里出来,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路,确实是当年用我们官兵们的血与汗铸成的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