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6日,在南昌师范学院周雨然老师主讲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实训课上, 22级汉语言文学本科三班第四组的成员完成了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p> <p class="ql-block">一、前期准备阶段</p><p class="ql-block"> 我们六人小组首先在课时分配的基础上进行了明确的再分工。两位位同学负责整体教材分析,重点研读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和课程标准;一位同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来帮助课前了解学生对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理解程度;一位同学去确认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再进行分享;剩下的同学在分别收集教学资源,包括作家背景资料、教学案例和多媒体素材的基础上写好本课时的教案。</p><p class="ql-block">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关于宗璞创作《紫藤萝瀑布》的背景资料较为分散,需要查阅多本文集才能找到准确信息。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相关研究较少,我们只能通过访谈录音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古诗部分的历史典故也需要多方考证,确保注释的准确性。</p> <p class="ql-block">二、教学设计阶段</p><p class="ql-block"> 在集体讨论环节,我们围绕单元主题"万物有灵·心物交融"展开激烈讨论。关于古代诗歌的组合产生了分歧:部分成员主张第一课时将第一首《登幽州台歌》和最后一首《已亥杂诗》进行合并教学,因为两首诗的感情基调较为相似,都带有悲怆感,第二课时则将第二首《登飞来峰》和第三首《望岳》两首写山的古诗合并,第三课时单独讲第四首《游山西村》;另一部分则认为应该尊重原有的课文顺序。经过反复论证,我们最终决定采用后者,一是改动原有的教材顺序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扰,二是在设计了整体的单元情景的情况下,已经可以保证诗歌讲解的逻辑性和自然连贯性。</p><p class="ql-block"> 具体设计时,我们分成两个小组:阅读教学设计组负责设计情境任务和问题链;写作教学组结合课文范例设计写作训练;两个小组分别策划适宜的课堂活动。小组完成初稿后,相互接受另一组的质询和建议。</p> <p class="ql-block">三、试讲修改阶段</p><p class="ql-block"> 试讲暴露出许多设计中的问题。例如在《紫藤萝瀑布》试讲时,对"托物言志"手法的讲解存在模糊;《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意义的讲解较为生硬和抽象,学生也难以把握。我们立即召开讨论,调整教学策略:增加具象化的教学支架,设计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引导问题,为学生拓展基础性的知识,例如在《未选择的路》这一课,讲解西方“陌生化”理论对此诗的翻译影响,通过词句选择,组合刻意营造陌生感来延长读者体会感受,将“路的选择”与“人生选择”的相似点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们发展多媒体互动虽然游戏效果良好,但部分环节操作复杂,因此我们简化了流程。思维导图的模板也经过多次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p> <p class="ql-block">五、反思总结</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合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专业知识的互补让我们能够攻克单个成员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体智慧产生的设计方案比个人构思更加完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学设计的复杂性,需要兼顾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p><p class="ql-block"> 这次经历让我们对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有了更深理解,也积累了宝贵的协作经验。这些收获将为我们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