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取消了全国高考,直到1970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后来人们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指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于是乎,便有了从工农兵群众中挑选适龄青年,经群众推荐,领导批准,成为“工农兵大学生”,免考试,做个简单考核,就直接上大学了。从1970年至1976年,全国共培养了97万名工农兵大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他们还真是填补了我国科技力量那段青黄不接的阶段,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贡献了力量,大部分服务于基层、边疆、贫困山区。那时候主动申请到西藏工作,也就成了一种时髦。也有少部分同学经再努力和深造,成为领导、专家、教授,这另当一回事了。 这个世界本来就无奇不有,有惊吓,也有惊奇,不可同日而论。但总体来说他们还是能够胜任的,除少数个例,但这不能否认工农兵学员之大方向!就象鱼塘里漂起一条S鱼,就否定了整个鱼塘的水质,一样的片面和极端。</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74年昌潍医学院的工农兵学员,(后改为潍坊医学院-山东省笫二科技大学)。至今年,刚好半个世纪。对于这个身份,我从来就是从容与淡定。我只有庆幸自己成了工农兵学员,而从没有责怪和轻视自己的这一特殊身份。因为这是历史所造成的,非本人所愿所为,只有从容淡定对待之,自我诽谤更是多余的!五十年过去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实也没必要去做这个证明,因为这97万工农兵学员,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又算得了什么?都只不过是稍纵即逝的浪花一朵! 半个世纪过去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突飞猛进,也让人们目不暇接,古稀老人都有些招架不住了。如若思想还停留在〝工农兵学员”身份之上,唯唯诺诺,就大可不必。用不着再过半个世纪,这些曾经的“工农兵学员”,不只躯体上的消亡,其称谓或许再也没人提及,云消雾散了,又如彗星在天空留下过的那道划痕,再也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工农工农兵学员是指在1970年至1976年期间,通过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的学生。这一制度始于1970年,由毛泽东提出的“七二一指示”所推动,旨在从工农兵中选拔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具体来说,工农兵学员的选拔标准较为宽松,要求年龄不超过20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通过本单位委员会的集体表决推荐,最后通过政审合格后,再进入大学读书。这些学员在入学时可能具有高中或初中毕业的学历,甚至有些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工农兵学员的学制较短,且学习内容结合了理论与实践,强调无产阶级政治教育和革命精神的培养。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群体与传统的大学生有显著不同,他们的教育背景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但通过这一制度,他们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我们工农兵学员上大学五十周年之际,想起了那些与我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却因故提前离开这个大千世界的那些同学,遗憾他们没能活到今天,没能见到这世界的灿烂辉煌,或许这就是命运。不想再提起了,那都是伤心事。虽说,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但也不能否认有时也有唯心论。既然命中注定,你一定要提前离开这个大千世界,我们也没办法挽留,留下的只有无限悲伤和深深怀念。同为同窗三年,在纪念上大学五十周年之际,同时捎去一束鲜花,表示对逝去同学的缅怀和思念,毕竟在昌医,同为工农兵学员,同窗一场,共同学习生活了三年半,那不该忘记的青春时光! 说是纪念上大学五十周年,拉拉杂杂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或许只有自己是工农兵学员此等身份,或许只有自己亲历过了,才能体会到此中的滋味,其中的苦辣酸甜!还是杨绛先生说的好,“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定,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也是这般想! 纪念工农兵学员上大学五十周年,并缅怀逝去了的大学同学。 愿大家都安好,祝一切均吉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