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这是以“外星文明介入人类早期演化,并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为核心,围绕主角林深及其基因传承与“外星文明”展开的一轮波谲云诡的博弈棋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道穿透地球大气层的能量脉冲,并非“观察者”星舰的唯一动作。在更遥远的宇宙深处,破碎的星舰残骸正漂浮于某片暗物质云边缘。舰体外壳蚀刻着早已湮灭的文明符号——“拓维者”,其核心数据库残存的片段显示,这并非一次孤立的“播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万年前,“拓维者”舰队曾在猎户座悬臂遭遇未知能量风暴,旗舰解体,数十个载有“生命催化剂”的探测器被抛射向不同星系。地球,只是其中一枚探测器的随机目标。探测器核心的量子计算机在撞击大气层前完成了最后计算:这颗星球的原始海洋中,硫同位素比例与“拓维者”母星早期环境有0.003%的吻合度——这微不足道的关联,成了触发播种程序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拓维者”解体舰队中的残存的即探测器释放出那组分子序列时,其内部的微型反物质引擎已濒临熄灭。最后一道指令被发送至宇宙深空,那是一串由128个质数组成的坐标序列,却因引擎过载而扭曲成无法解读的乱码,永远消失在星际辐射中。而在探测器坠入马里亚纳海沟的残骸里,一块融合了地球硅质岩的合金板上,正以纳米级精度缓慢蚀刻着新的纹路——那是地球生命演化的实时全息投影,正通过某种超越光速的量子纠缠网络,传向某个未知的观测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平洋西岸的原始沙滩并非平滑的弧线,而是由犬牙交错的黑色玄武岩构成。此时的地球,大陆尚未形成如今的格局,泛古陆正在酝酿,火山活动频繁,大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化氢与甲烷。浅海之下,热泉口如同大地的伤口,喷涌出温度高达350℃的酸性流体,在冰冷的海水中形成翻滚的“黑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硫细菌群落并非简单的片状分布,它们在热泉口附近构建了复杂的“生物岩”结构——管状、枝状的碳酸钙骨架上,密布着微米级的通道,如同天然的化学工厂。当“观察者”的分子序列融入热泉流体时,首先与一种名为“古菌”的原始微生物发生了接触。这种微生物的细胞膜由醚键连接的脂类构成,能在极端环境下存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子序列中的核心成分——一种被称为“星尘因子”的多肽链,像钥匙般插入了古菌细胞膜上的特定蛋白通道。它并未杀死古菌,而是像程序员修改代码般,微调了古菌体内的酶系统。原本用于固定二氧化碳的酶,突然展现出异常的催化活性,开始将周围的氨基酸以非自然的顺序连接。在热泉口附近的一个直径仅0.1毫米的孔隙中,短短数小时内,便形成了一条含有150个氨基酸的链状分子——这在自然条件下,需要数百万年的随机碰撞才能实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诡异的是,当第一条“星尘因子”改造的多肽链形成时,热泉口周围的地磁场曾发生一次持续0.3秒的异常波动。这波动被保存在附近沉积的铁矿层中,成为五亿年后地质学家钻探时,一个被忽略的“磁异常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伯利亚永冻层的钻探现场,寒风如刀。林深的团队使用的“冰芯量子测序仪”是中国科学院最新研发的设备,其探针能在零下50℃的环境中,精准捕获并放大化石中的DNA片段。第七号染色体的非编码区序列被放大投影在全息屏上,那些重复的“乱码”并非简单的ATCG排列,而是呈现出一种三进制的嵌套结构——每三个碱基对形成一个“节点”,节点之间以某种数学规律连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授,您看这里。”苏晴调出另一组数据,那是从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提取的、距今约5.18亿年的奇虾化石基因。“非编码区的重复序列,和西伯利亚样本有47%的同源性,而且……”她手指在屏幕上划过,调出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和人类1号染色体上的‘垃圾DNA’,有19.7%的相似模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验室的空气瞬间凝固。人类基因组中80%的非编码序列曾被认为是进化的“垃圾”,此刻却与寒武纪生物产生了诡异的关联。林深的目光扫过全息屏,突然想起十年前在南极冰层下发现的一块陨石——那陨石内部含有一种从未见过的氨基酸右旋异构体,而地球生命几乎全是左旋。当时他将其归因为外星尘埃,此刻却隐隐觉得,那或许是另一条线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滴——滴——”测序仪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培养皿中的远古基因片段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下,竟然发出了微弱的荧光。更惊人的是,荧光的闪烁频率,与“冰芯量子测序仪”启动时,实验室墙上挂着的、根据SETI项目数据绘制的“宇宙脉冲周期图”,某段被标记为“无规律噪音”的波段,呈现出惊人的同步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深还未从震惊中回过神,实验室的金属门被重重推开。来人穿着黑色风衣,胸前佩戴着一个没有任何标识的银质徽章,身后跟着两名神情冷峻的安保人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深教授,”为首的男人声音低沉,眼神锐利如鹰,“我们是‘地外文明探索与管制局’(Exo-Civilization Exploration and Control Bureau,简称ECECB)的特别调查员。根据《星际物质研究保密条例》第7.3条,你需要立即停止手头的研究,并将所有数据与样本移交给我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晴脸色一变:“你们凭什么?这是科学院的项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凭这个。”调查员将一份盖有红色印章的文件拍在桌上,文件抬头赫然写着“国家最高机密”。“另外,”他的目光落在全息屏上尚未消失的三进制序列,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你应该知道,五十年前,在非洲奥克洛铀矿发现的‘史前核反应堆’吧?有些‘历史’,不是普通人该触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深的心猛地一沉。他想起导师临终前的叮嘱:“当你在基因的迷宫里看到‘星尘’时,要小心背后的眼睛。”此刻,他看着调查员腰间若隐若现的金属装置——那装置的能量波动,竟与他在热泉口模拟实验中,检测到的“星尘因子”微弱辐射,有着某种奇特的共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窗外,西伯利亚的永夜中,一架没有标识的黑色直升机正盘旋在钻探营地的上空,探照灯的光束如幽灵般扫过冰原,照亮了远处雪地上,一串不属于人类的、巨大而模糊的脚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注:文中插图均由AI生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