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小桥流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002903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歌手刘若英的一曲《后来》,唱出了多少人心中的遗憾与喟叹。走得快的岂止是青春呢?还有青春里的人和事吧。对那些错过的人和错过的事,我们过后回望,只能深深自责,还假设要是早知道怎么怎么样……可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世事难料,人生无常,生活中的事情确实超出了人们的掌控。对于错过的,我们也只能报以深深的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十二年前,我在师范读三年级,那一年,教我们文学课的是一位刚从大学毕业分到我们师范的孙占琦老师,他二十四五岁年纪,中上等身材,人长得很帅,字如其人,粉笔字写的很漂亮、很潇洒,用今天的话说,妥妥一帅哥,孙老师那时候还是研究“红学”的会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授课从不带教案,习惯于两手空空,即便偶尔拿本书,也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铃声响过后,课堂便成为孙老师的舞台。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先秦诸子百家、屈原《离骚》、大李杜、苏辛李清照、汤显祖王实朴、直到明清四大名著,整整讲了一学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课堂中,老师很专注,他忘情地讲演,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狂笑,时而叹息,他完全融入所讲内容之中。同学们也随着先生的讲演感情起伏,或欢悦,或悲伤,都陶醉其中。耳濡目染,不少同学从此对于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爱好上了写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张照片是老师退休后旅游拍摄的照片,足以看出老师当年的风采,才貌双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杰是我班的一名女同学,她聪慧,熟记了很多古诗词,文笔也好;她,亭亭玉立,姿态优雅,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而我和她前后座,感情自然近些,我称呼她“杰子”,她也乐于接受。杰是一个单纯可爱而又多愁善感的女生,受老师影响,她也喜欢文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有一次,老师讲授梁祝的爱情故事,课后,杰仍沉浸其中,情不能自己,一副梨花带雨的模样,扭头与我探讨看法:“梁祝的命运太悲惨了,假如我是祝英台,你会如何做?”杰一副惺惺相惜的样子,让人不忍拒绝。“我将做祝员外。爱情将不是悲剧,我会成全你们的婚姻。”我振振有词地回应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杰起初有些吃惊,不一会,似乎明白了什么,也随声附和道:“有点道理,不过中国文学史少了一个千古绝唱的凄美爱情故事!”可是,片刻功夫,杰反悔了,她身子一倾,头偏向一边,做出一种娇嗔的样子,她愠怒了。“呵呵!你祝员外,我祝英台,明显你是我爹呀!……”紧接着雨点般的拳头砸过来,我笑着赶忙躲避。其实,杰子的聪明伶俐,常常表现在后知后觉上。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人们思想相对还是比较保守,我们师范学校管理很严格,学校明文规定:禁止学生谈恋爱。学生都是吃住在校园,更没有在外租房的先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老师身为年轻人,而他与爱人齐老师就是在大学认识并交往到最后结成连理的,他理解年轻人的心理,在不违反学校规定的情况下,他懂得变通,对待学生情感生活相当宽容,尤其学生谈恋爱,他从不做过多干涉,只要不明目张胆、招摇过市,偷偷摸摸就好。所以同学们都信任他,拿他当个大哥哥看待,很多比较私密的事情,会征求他意见。对于早恋,他看得透,他主张缘分,理应顺其自然。而我比较腼腆 ,不曾想自己的懦弱,与缘分失之交臂,这是后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凌源的公园,是我星期天喜欢去玩的地方,而杰子也常去那里,我们都喜欢在公园慢慢散步,畅谈人生理想,憧憬美好未来,幸福洋溢在我们心中,但是我们都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我们凝望着碧蓝如玉的湖面,却听得湖面对面,响起了悠扬的笛声,我们陶醉了,忘情了,彼此默默相对。“明亮阳光下的公园,宜于高歌;而烟雨迷蒙中的公园,宜于吹笛。”我幽幽地说。对面笛声又起,与潇潇雨声相和,我们撑着伞,缓缓回到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晃就进入第二年六月,也就是一九八四年六月,毕业倒计时了,最后一节文学课上,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你们马上要毕业了,以后大家天各一方,别时容易见时难,给你们喜欢的人留个言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我们早在一个星期前,同学们的毕业留言都写好了,其中杰子在我日记扉页写的是:“晓看天色暮看云。”字迹洒脱,如行云流水,清秀而优雅。那时我曾迷惑,不解其意,也不好意思咨询孙老师,全然没有当回事儿,只当一般的留言,这成了永久的悔!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参加工作后,读到唐寅的作品,才恍然大悟。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出自明朝诗人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这首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痴情女子的形象,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远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只因我当时文学功底差,不解诗词含义,也没有求教孙老师解释,真是大意失荆州,一失足成千古恨,错过了一世情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师范毕业生工作都是国家包分配的,那年毕业后,同学们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我则由学校一级分配到兵工厂子弟学校教学,干得如鱼得水,我在工厂娶妻生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后来,我随工厂搬迁,离开家乡来到河南许昌,因通讯不畅,和同学几乎失去联系,这一晃就是三十多年过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乃年少不知词中意,读懂已是过来人。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几年,我回故乡探亲,老同学连述做东,邀请我和同班老同学聚会,我们举杯共饮,一杯接一杯,酒喝到尽兴时,很自然地聊到三十多年前那些同窗往事、溴事,我笑着对杰说:“晓看天色暮看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俩都笑了,三十多年光阴飞逝,青春难在,容颜渐老,但青山依旧,童心未泯。我们都无限感慨:错过一时,就错过了一世,难续前缘,这也许就是命吧,唏嘘中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一首《后来》音乐响起,乐声轻灵飘逸,如春风拂面,幽兰飘香。此刻,我耳畔也仿佛响起李商隐的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夜渐黑,老家县城街道两边的路灯次第明亮起来,墙上的挂钟“滴滴答答”作响,光阴似水在静静流淌,岁月如诗如画,静谧而美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戌时时分,华灯初上,夜未央;灯火阑珊,人彷徨。与杰子依依惜别,忽然想起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觉莞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错过些什么。错过一趟公共汽车,错过一场雨,错过一个开始,错过一次机遇,错过一段感情。镜里朱颜,物是人非,人生宛如初见,那只是文人构建出来的理想状态,要是可以追回错过的人与时光,那当下拥有的情感怎么办?回去了,这些也不是要错过吗?所以,生活之中,如果可以,就不要错过生命中的机会与幸福。即使错过了,就把错过的美好珍藏起来,成就《后来》里的那一段唱词,问候一声:“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自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配曲:《后来》(鸣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