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 当好的政策遭遇到“懒汉”思维,再好的规定和制度都有可能“变异”,尤其到了下面都可能“变味”。</p><p class="ql-block"> 今年党中央开展集中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教育活动,原本是一件让老百姓拍手称赞的事,但是有些地方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故意扭曲中央精神,转嫁问题矛盾,竟然把严肃的教育活动,演变成“高级黑”。把严禁公款吃喝、违规吃请,变成了“不准吃喝”,搞的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街面清冷,酒馆清静,食客清零。“一刀切”,把原本满街飘着糖醋排骨和清蒸鲈鱼的香气,如今却像被按下了“静音键”悄无声息。</p><p class="ql-block"> 一、从“精准除草”到“推土机平田”:懒政的变形记。</p><p class="ql-block"> 政策的初心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本是要剪掉公款吃喝的歪枝。可到了某些执行者手里,剪刀变成了推土机,不管是违规的“杂草”还是合法的“禾苗”,一股脑全推平。比如有的地方在迎接上级检查督导工作时,规定吃工作餐,可迎检单位确在单位食堂搞起了名堂,超标准接待,此类事情虽是少数,但破坏了制度规定,闯了“红线”,影响极坏。还有的官员直接躺平,不想事、不干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愿让项目黄了,也不愿多花一分钟琢磨项目的可行性,不仅懒政,还怕担责。有的地方对上面政策不结合本地实际,上下一般粗,执行很坚决,“黑”的很彻底。某市搞营商环境整治,规定临街商铺门脸规格颜色要统一,理由是:“不一致,可能影响市容”,影响招商引资。造成有的店铺刚刚换的新牌匾,也得按所谓的“要求”重新制做,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这种懒政思维,使政策变成了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题”,却忘了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论述题”,忘了不忘初心更是新时代命题。 </p><p class="ql-block"> 二、当“泥塑菩萨”与“复印机人”:不作为的双面像。</p><p class="ql-block"> 某县推行“零桌数”承诺,将村民自办婚宴、陪同家属聚会纳入监管范围,甚至要求私人消费备案。这种办公室里坐着“泥塑菩萨”式的官员,肆意扩大政策范围,看似坚决执行,其实是在上交矛盾,怕担责任“乌纱帽”不保。某市对餐饮场所实施电子围栏定位,普通市民正常聚餐被误判为“疑似违规”。某基层单位要求同事AA制聚餐提前3天报备,填写几十页表格。执行方法上的极端化,不但没有解决老问题,新的问题又由此而生。在基层,有的地方就像台“复印机”,不结合当地实际,不针对存在的问题,直接把上级文件复印下发,至于效果怎样另当别论。在某地将整治重点从公职人员转向普通群众,导致餐饮行业客流量下降70%,创业团队因宴请受限推迟签约,求职者被迫在路边洽谈业务。这种“照搬照抄”的懒,比不做事更可怕,因为它让政策失去了扎根现实的土壤,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中央多次强调“整治不是不让吃饭”,但部分地方将“禁止违规吃喝”等同于“禁止吃喝”,引发群众对政策的误解与抵触。</p><p class="ql-block"> 三、懒政“切”掉的不仅仅是烟火:更是民生。</p><p class="ql-block"> 整治违规吃喝,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但执行中的“一刀切”本质上是形式主义的“高级黑”。新华社发文强调,整治违规吃喝必须聚焦“关键人、关键事”,以<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4px; font-weight: 700;">党规</span>党纪为标尺,既防止“小题大做”,更杜绝“无题硬做”。某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反映,政策执行后门店营收锐减,不得不缩减员工规模。这样的“切法”,切掉的不只是餐馆的生意,更是城市的烟火气和营商环境。还有的基层为完成考核指标,将家庭主妇购买熟食列为“疑似违规聚餐预备行为”,这种“无题硬做”严重透支政府公信力。这种“层层加码”的执行方式,实质是将政策工具化、政绩数据化的典型表现。我们在执行上级政策时,千万不要忘了政策的初衷,要尊重生活的多样性,就像把花园里的玫瑰、牡丹全拔掉,只种清一色的冬青,好看吗?未必,更多的是乏味和冰冷。</p><p class="ql-block"> 四、让好政策长“眼睛”,让好制度接“地气”:“眼睛”看清实际,制度落地生根。</p><p class="ql-block"> 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公款吃喝,出重拳整治,就是让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做到不忘初心,清政廉洁,为人民服好务。可是到了一些地方落实的不好,有些人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仍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真正该切的是豪华包厢里的山珍海味,而不是街头巷尾的便民小吃,就像环保整治,该关停的是偷排的黑工厂,而不是合规经营的小作坊。政策不是冷冰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活水。执行者要多用点心思琢磨“怎么干”“干什么”,少点“一刀切”。要克服懒汉思维,改进工作方法,及时化解矛盾。只有这样那些被误伤到的烟火气,才能重新飘满街巷。毕竟,治理的智慧,从来不在“一禁了之”的简单里,而在“精准滴灌”的用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