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案例标题[智慧平台学科应用]《守株待兔》小学语文精读引领课应用案例</p><p class="ql-block">二、背景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育的趋势下,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北校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探索寓言教学的创新路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守株待兔》一课,借助平台丰富的动画、互动资源,打破传统寓言教学“说教式”模式,通过图文对照、情境模拟、思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寓意,辨析“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在趣味中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辨智慧。</p><p class="ql-block">三、案例名称《守株待兔》(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一课)</p><p class="ql-block">四、学习目标与重难点</p><p class="ql-block">(一)教学目标1.认“株、冀”等4个生字,会写“守、株”等9个字,正确读写“守株待兔、希冀”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插图及平台动画理解课文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3.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农夫行为,理解寓言“不劳而获不可取”的寓意,激发对古代寓言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断句、理解文意,分析农夫“守株”行为的不合理性。难点:辨析“偶然得兔”与“必然无获”的逻辑关系,联系生活感悟寓意。</p><p class="ql-block">五、课前准备</p><p class="ql-block">1.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下载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课程包,整合课堂实录、动画课件、互动习题等资源,结合学情设计教学流程。</p><p class="ql-block">2.利用平台“生字动画”工具制作识字课件,截取“守株待兔”寓言动画片段用于课堂情境导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一)情境导入:动画激趣探寓言</p><p class="ql-block">1.视频引题:播放平台《守株待兔》动画短片,提问:“视频里的农夫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激发学生好奇心。</p><p class="ql-block">2.课题解读:板书“守株待兔”,拆解“株”(树桩)的字形(平台展示“株”的甲骨文演变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守株”含义,简介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二)初读感知:字正腔圆悟节奏</p><p class="ql-block">1.自主试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冀复得兔”中“冀(jì)”的读音,尝试划分停顿(如“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p> <p class="ql-block">2.范读模仿:播放平台教师范读音频,学生跟读模仿“重音、停顿”技巧,重点纠正“耕(gēng)、释(shì)”等字的读音。</p><p class="ql-block">3.互动诵读:通过“个人读—小组轮读—全班接龙读”多层朗读,结合平台“朗读测评”功能(实时反馈语速、断句),巩固朗读节奏。</p> <p class="ql-block">(三)深究文意:图文对照解文意</p><p class="ql-block">1.方法回顾:提问“如何读懂文言文?”,师生梳理“看注释、观插图、想画面”等方法,同步演示平台“图文对照注释”工具使用。</p><p class="ql-block">2.合作译句: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圈出疑难词(如“释其耒”“冀复得兔”),小组内借助平台“讨论区”交流;教师重点讲解“释(放下)、耒(古代农具)、冀(希望)”的含义。</p><p class="ql-block">3.故事串讲:结合平台动画截图,学生用“农夫→得兔→守株→无获”的线索讲述故事,教师引导补全细节(如“农夫为什么守株?结果怎样?”)。</p> <p class="ql-block">(四)品读寓意:思辨讨论明道理</p><p class="ql-block">1.人物分析:“你觉得文中的农夫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抓取“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等关键词,分析农夫“懒惰、心存侥幸”的心理。</p><p class="ql-block">2.逻辑辨析:提问:“农夫第一次为什么能得到兔子?第二次为什么得不到?”引导学生理解“偶然事件≠必然结果”。联系生活:“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守株待兔’的行为?(如不认真学习却想考高分)”小组讨论后全班分享。</p><p class="ql-block">3.寓意提炼:师生共同总结“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不能心存侥幸、妄想不劳而获”,结合平台“名言拓展”出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俗语强化理解。</p> <p class="ql-block">(五)总结拓展:创意表达悟文化</p><p class="ql-block">1.背诵挑战:出示无标点古文及插图,学生借助画面记忆背诵,通过平台“背诵打卡”提交录音。</p><p class="ql-block">2.情境创编:假设“农夫的邻居看到他守株,会怎么劝他?”同桌合作角色扮演对话(如“偶然得兔是运气,种地才是正事儿!”)。</p> <p class="ql-block">改编故事:用现代语言改写《守株待兔》,上传至平台“创意工坊”分享。</p><p class="ql-block">3.文化延伸:推荐平台拓展资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布置作业“搜集‘揠苗助长’‘刻舟求剑’等寓言,下节课对比寓意”。</p><p class="ql-block">七、总结与反思</p><p class="ql-block">(一)亮点智慧教育平台的动画资源生动还原寓言场景,降低低年级学生文言文理解难度;“朗读测评”“讨论区”等功能提升了课堂互动性,让学生在思辨中自主感悟寓意。</p><p class="ql-block">(二)不足</p><p class="ql-block">部分学生对“偶然与必然”的抽象概念理解不深,后续可增加“掷硬币实验”等具象化活动帮助辨析。</p><p class="ql-block">(三)改进方向未来可利用平台“虚拟农场”互动工具,创设“农夫种地vs守株”的对比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打造更具实践性的寓言课堂。</p><p class="ql-block">通过本次《守株待兔》教学实践,充分展现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寓言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思辨”的优势。后续教学将继续挖掘平台资源(如思维导图工具、跨学科拓展素材),引导学生在理解寓言的同时,提升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表达能力,实现“学寓言、明事理、悟人生”的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