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3日,中国知青乒乓球俱乐部联盟名誉主席冯笑冬、主席刘长福携秘书长南照梅等人,应邀驱车前往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参观学习考察。</p> <p class="ql-block"> 安江农校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是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现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安江校区。</p><p class="ql-block"> 1940年9月,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从武冈县竹篙塘迁来安江镇郊胜觉寺。1941年11月,改为“湖南省第十职业学校”。1950年11月改为湖南省农林技术学校,1952年11月更名为“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2003年4月成为高职院校——怀化职业技术学院。</p><p class="ql-block"> 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雪峰山脉中段,沅水干流上游,焦柳铁路、209国道、邵怀高速纵贯南北,320国道、沪昆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生物资源丰富,有杂交水稻育种的独特地理优势。自然与人文景观俱佳,森林覆盖率达84%,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贬谪之地。</p><p class="ql-block"> 1964年,袁隆平开始在安江农校着手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67年,湖南省科委正式把杂交水稻研究列入全省重点科研项目。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p><p class="ql-block"> 安江农校不仅是全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历经半个多世纪,培养了近万名农科专业莘莘学子。2008年被确定命名为“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集科研、教学、文物展示,人文景观,旅游休闲与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安江农校纪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湖南省乡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社科普及基地、火箭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绿色革命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安江纪念园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溪边村,占地261亩,建筑面积21605平方米。坐落在雪峰山下、沅水之滇,有神秘的“物种变异天堂”之称的安江盆地。</p> <p class="ql-block">世界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在安江农校工作和生活了37年,成功研究出籼型杂交水稻,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纪念因完整保留了安江农校1939年办学以来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建含筑及各类教学科研设施60余处。还保存着胜觉寺、湘西会战、黔阳地革委等历史文化遗存,各种珍贵古树名木随处可见,有珍稀植物园之称,自然与人文景观俱佳。纪念园集教学、科研、培训、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与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内涵丰富,这里见证了袁隆平及其科研团队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的奋斗足迹,是袁隆平重要学术思想和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稻作文明阶段性历史发展的物证、是一处珍贵的活态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安江农校纪念园,领悟那稻海的浪涛,感受那一抹抹青绿,体验那种独特的旷怡,去找寻那稻田、那稻谷、那稻香、那科研的艰辛。以一颗虑诚的心,感悟一中华民族特有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参观考察学习团队在袁隆平题有:《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石碑旁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题词:愿天下人都吃饱饭!</p> <p class="ql-block">勤奋务实,文明进取。</p> <p class="ql-block">参观学习团队员们在牌匾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刘长福主席等在《安江纪念墙》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王新国会长等在《安江纪念墙》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工作过的安江学校</p> <p class="ql-block">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p> <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怀化市优质水果种质资源库</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为袁隆平颁授“共和国勋章”。</p> <p class="ql-block">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大田中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得到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启示,开始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艰难历程,这里是袁隆平梦想起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杂交水稻发源地试验田</p><p class="ql-block"> 1964年7月5日,青年教师袁隆平在这块试验田发现了水稻“天 然雄 性 不育株”,从此开启了杂交水稻研究试验。</p> <p class="ql-block"> 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碑于2010年8月落成,刻有袁隆平题写的“杂交水稻发源地 安江农校纪念园”纪念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反映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历程和研究成果的珍贵文物载体和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故居简介</p> <p class="ql-block"> 1977-1983年袁隆平一家在此居住,这是1976年杂交水稻首次大面积推广全国,学校为改善袁隆平一家居住条件安排的住宅。在这里袁隆平总结完善了杂交水稻的科学体系,1981年获全国首个“特等发明奖”。</p> <p class="ql-block">冯笑冬会长、刘长福主席等在袁隆平会客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刘长福、冯笑冬、齐海武、陈建忠等在袁隆平会客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旧居留影</p> <p class="ql-block">一粒种子改变世界!</p> <p class="ql-block">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随后,“原黔阳地区知青陈列馆”参观学习考察。</p> <p class="ql-block">团队员们在“原黔阳地区知青陈列馆”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知青行医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南照梅、冯笑冬、齐海武在电子屏上留下参观感言!</p> <p class="ql-block">朱贵生、张海霞、杨志明在电子屏上写下感言!</p> <p class="ql-block">狭小的空间挤满炽热的心,昏黄的灯光映照着坚毅的脸庞。知青小屋的每一次会议,都是青春与理想的交响,是奋斗与奉献的共鸣。这里留存的不仅是往昔的回忆,更是一座镌刻着勇气与担当的精神坐标,永远指引着后来者前行。</p> <p class="ql-block"> 踏入湖南杂交水稻发源地,泥土里仍跃动着稻穗拔节的韵律。斑驳的试验田埂上,仿佛重现袁隆平院士俯身观察稻株的身影,草帽下的目光比烈日更灼烈,丈量土地的脚步比时针更执着。简陋的实验室里,泛黄的笔记本记录着千万次失败与突破,玻璃器皿中摇晃的不仅是稻种,更是改写世界粮食史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那些在田垄间弯腰的日夜,是与时间赛跑的征程;每一株改良的稻苗,都是写给大地的情书。如今风吹稻浪翻涌,金穗低垂,似在诉说“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铿锵誓言。袁老虽已化作星辰,但他播撒的不仅是稻种,更是永不言弃的科研精神与胸怀苍生的家国情怀。这片土地,既是杂交水稻的摇篮,更是一座用汗水与智慧浇筑的丰碑,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农业强国之路上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踏入黔阳知青陈列馆,时光的褶皱里翻涌出炽热的青春印记。褪色的军绿色挎包、磨破边的劳动手册、布满补丁的胶鞋,静静诉说着那段以热血丈量山河的岁月。泛黄的照片中,青年们扛着锄头奔赴田间的身影,与湘西的青山绿水交织成一幅悲壮而壮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展厅的玻璃柜里,记录生产数据的笔记本、贴满邮票的家书、自制的煤油灯,串联起无数个奋斗的晨昏。墙上的老标语依然鲜红,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激昂的口号声在山谷间回荡。那些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体的命运,化作时代精神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走出陈列馆,山风轻拂,眼前这片土地上,知青们播撒的不仅是种子,更是坚韧不拔的信念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国责任,将理想扎根于泥土之中。这些凝固的记忆,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致敬,更是一座照亮未来的精神灯塔,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