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离月亮最近的地方:西昌古城

游学天下

<p class="ql-block">应四川康养学院邀请由广州经重庆转机飞抵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下车后在朋友陪同下游览了西昌古城(又叫月城),邛海。</p> <h3>飞机上看山边彝族的农田,贫瘠的山上创作岀凉山特有的诗情画意,它没有云南梯田的云影水湾,但却有着大寨梯田的壮举和彝族精神的传承。</h3> <p class="ql-block">西昌古城又称建昌古城,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市府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年建昌卫城建立,设有建平、大通、宁远、安定四座城门,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活化石。清朝时期基本沿袭明朝的建制和格局,对部分建筑进行过修缮和改造。民国时期,城市建设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老城门楼仍然耸立,但城内旧貌难寻,两街店铺多关门大吉,然而看到彝族老人在城门叙旧,附近退休老人打红旗,戴红领巾,别毛主席记念章,背为人民服务书包,戴绿军帽在成群结队追忆逝去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西昌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古代商贸繁荣与民族交融。城内有众多文物古迹,如春秋祠、武庙、颛顼龙洞等,其中春秋祠是祭祀关羽的场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武庙始建于明朝,后经多次重建,规模宏大,是研究古代军事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邛海位于西昌市,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古称邛池,属更新世早期断陷湖,形成于约 180 万年前。邛海位于西昌市城区东南 5 公里处,西依泸山,东接与昭觉县之间的界山,南为螺髻山北坡低山,北至西昌市区所在的东、西河谷地。</p> <p class="ql-block">邛海因 “邛都夷” 在沿岸繁衍生息而得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分别以 “邛池泽” 和 “邛河” 之名载入史册。唐代以后民间普遍称邛海,文人雅士多称邛池。邛海周边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如邛海古城遗址,反映了当地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邛海湖面辽阔,水波荡漾,四周群山环抱,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湖中有众多小岛和滩涂,如情人岛、雁鹅岛等,岛上植被丰富,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邛海是当地人的骄傲,也是候鸟越冬和吸引外地人来月城康养的胜地。虽然没有卫星发射基地那么知名,但凭借邛海的碧水蓝天,养生地产每平米已升到万元以上。</p> <p class="ql-block">《邛海古城的黄昏》游记</p><p class="ql-block">黄昏的阳光像一匹褪色的绸缎,斜斜地披在邛海古城的青石板上。城门洞里传来马帮的铃铛声,恍若时光的细碎足音,将建昌古城的轮廓轻轻叩响。我在城外的柳荫下系好马绳,卸下行囊,便踏上了这方被岁月雕琢得温润如玉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城砖是宋元的肤色,青苔为它们绣上柔软的绒边。大通楼的飞檐挑着半截夕照,朱红色的城门像老酒客微醺的眼,望着行人潮水般涌进涌出。街边的铜壶里沸水翻腾,热气袅袅升起,与远处螺髻山的云霭连成一片,恍若人间与仙境的隐秘通道。</p> <p class="ql-block">拐进一条叫“仓巷”的窄街,忽闻得木鱼声声。转角处隐着一家茶铺,门楣上斜挂着褪色的蓝布帘,帘下有位老妪正用竹帚扫着落花。店堂深处,青瓷盖碗轻叩的脆响,和着窗外湖面上传来的白鹭啼鸣。茶客们摊开竹席,将半壶凉茶对月而饮,时光在他们皱褶里缓缓流淌。</p> <p class="ql-block">暮色漫过城墙的刹那,我登上北侧的城墙垛。邛海在远处化作一弯银鳞闪耀的锦缎,与古城的轮廓相互洇染,形成一幅泼墨山水。湖面上浮着几只白鹭,像是散落水中的音符,偶尔振翅,便惊碎了波光里的千年倒影。</p><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时,街边摊贩点亮了牛油灯。孩子们举着糖画跑过石板路,清脆的笑声惊醒了檐角的铜铃。我走进一家打铁铺,火光映亮老汉布满老茧的手,他正在为远处的彝寨打制马镫。火星溅落在地上,绽成一朵朵转瞬即逝的花。</p> <p class="ql-block">离开古城那晚,我和几位路人席地而坐,对着邛海举杯。酒到微醺时,忽见城墙上飘过几片芦苇。它们沿着城墙根缓缓游走,竟像是从千年前某场晚宴中飘落的席面。那一刻,星辰在邛海上次第亮起,古城的轮廓渐渐消融于夜色,只剩下马帮铜铃的余音,在水雾中轻轻回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