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因照顾母亲回到了东山,也回到了儿时的故地。</p><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调往广州军区机关开始,我们家便一直在东山兜兜转转,烟敦路、寺右新村、保安前街、培正路……。一晃70多年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 东山是一个有着悠远年代感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东山之名,起源于明代的东山寺。因广州人习惯把岗地称为“山”,故此“山”既“岗”。东山寺初为六祖寺,后因历史变迁,分割前殿为真武庙,俗称东山庙,东山之名由此而来。东山的街道名称,如寺右、庙前、寺贝通津等等,都是由东山寺而生。</p> <p class="ql-block"> 旧时的东山实际上是广州大东门外的一片郊野,荒坡、野岗,坟地。后来有了村庄,但仍是广州的城边,往东过了小河,就是一大片菜地稻田。记得儿时去寺右大队河沟里抓“花手巾”,远远的能看到赤岗古塔。</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20年代,东山逐渐热闹起来。教会、华侨及地方富商纷纷在东山建设教堂、住宅,使东山一改旧貌,成为广州除沙面之外最早的洋房别墅区。这些西式别墅风格多样,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是独特的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 风格各异花园别墅,既是东山历史街区的最大特色,也是支撑东山口最重要的骨架和丰富的人文载体。漫步东山街道,犹如进入建筑博物馆,逵园、春园、明园、简园、隅园等,不胜枚举,各具特色;古今同在,中西合璧。直至现在,还吸引了不少年青人在这里拍照。</p><p class="ql-block"> 历史悠远的建筑与朝气蓬勃的青年同框,为古老的东山平添了几分时尚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 东山还深藏着久远的红色故事,激荡着火热的革命风云,留下了先辈们为中华崛起而牺牲奋斗的足迹。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唯一在广州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 我党早期活动家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向警予、张太雷、张国焘、罗章龙、谭平山、阮啸仙、项英、萧楚女、杨开慧、何香凝、廖承志、沈雁冰等人,都曾在东山居住或工作过。毛泽东当年就住在庙前西街38号。</p><p class="ql-block"> 另外,蒋介石夫妇、汪精卫、戴季陶、孙科、陈济棠、余汉谋等历史人物也曾在东山居住。</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东山就成了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军区、省委、铁路局、中南局都在东山。</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小在东山长大。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是在军营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重返东山,走在达道路上,浮想联翩,往事历历。夕阳中帮老大爷推车;大院食堂学雷锋削土豆皮;警卫营大操场的足球赛;军区图书馆内执证借书;八一二小的朗朗读书声;上学放学必经的小路;游泳池里的嬉戏;军区礼堂的电影与戏剧;和后面小街的孩子打架;寺右大队劳动时水沟中的蚂蝗和水蛇;为逃避父亲的皮带而躲在大院门柱顶;一帮顽童把食堂餐桌上的酱油醋喝了个七七八八……,还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为防备国民党飞机侵入而在军区大操场排列的探照灯阵,林林总总,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是1964年(记得是那年),毛主席到广州军区礼堂观看战士话剧团的《南海长城》。开始大家都不知道主席要来,直到后排观众依次起立鼓掌,才看到毛主席大步进入礼堂,顿时全场掌声雷动。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天真、淘气、随性、纯朴。当然,还有努力。</p> <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后,我们暂别东山,奔向不同的中学。1968年后,同学们陆陆续续离开了东山,大部分走进了军营,穿上了绿军装。训练、施工、军垦、医护、参战、参核试……,还有少数同学做工务农。大家在熔炉里锤锻,在艰苦中磨炼,在战场上升华,为建设和保卫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光阴如梭。弹指一挥间,昔时黄毛小儿如今已是两鬓霜白,步入老年了。但走进东山,徜徉于熟悉的街道和建筑中,便犹如找回了青春,激发了活力。</p><p class="ql-block"> 东山不老,我们亦不老。</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东山,除了多了一些楼房,原来的小树长高了,粗壮了,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原来的商店虽然经营内容改变了,但建筑还在,风格依旧,韵味悠深。大路小路则基本上没有变化,走起来,依然熟门熟路。</p><p class="ql-block"> 东山,还是我们熟悉的东山。</p> <p class="ql-block"> 60多年过去了,回到东山,依然感到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那么随意。东山是诗,是画,是书卷;是情,是意,是心结;是沧桑,是历程,也是潮流。</p><p class="ql-block"> 东山,凝聚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愫,刻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见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以前,东山是我们的家;现在,东山依然是我们的家。我们心中的家,连绵悠长,永远……。</p><p class="ql-block"> 七律·回东山</p><p class="ql-block"> 小路依稀留旧貌,故园寥寞剩孤桐。</p><p class="ql-block"> 几秋笑语随春去,今日逍遥归客匆。</p><p class="ql-block"> 隔代书声连月起,应时笔影入云通。</p><p class="ql-block"> 多年别梦多年断,一任轻风卷落红。</p><p class="ql-block"> 2025.6.26</p><p class="ql-block"> 于东山培正一横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