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长益 图/网络 <p class="ql-block">写这样一篇短文不在原计划之内,属于临时起意——因为,忽然发现生而为“人”却不明白什么是“人性”,所以就有了找一找答案的想法。</p><p class="ql-block">缘由是前几日朋友聊天,大伙七嘴八舌相谈甚欢。聊到新近媒体曝光的两件事惹了众怒:一则,南京张先生因朱某求助,分两次借给了30万元。可对方拿到钱以后就像换了副面孔,其妻答应还款提出先看借条,当借条到手随即撕碎扔进了河里。二则,泾县桃花潭景区某饭店老板强邀外地游客进店用餐,遭到拒绝后该店多人持锅铲擀面杖围殴游客,全然不顾受惊吓女童撕心裂肺的哭喊。如此恩将仇报、蛮横行凶的人,大伙义愤填膺,有说“没有人性”的,有的吼声赳赳:“这就是人性!”</p> <p class="ql-block">我懂这里的“没人性”和“是人性”意思相同,上升到人性高度是对龌龊行为的顶格斥责,似乎不如此就不能平息胸中的厌恶和愤怒。那么,什么是人性?本想从《辞海》里寻得权威解释,没料到查后令我惊讶。这部选收十万词目、海纳百川似的大型辞书里竟然找不到“人性”一词,起初以为字小没看清,连着查了几遍,依旧不见踪影,也就是说《辞海》对人性不解释。</p><p class="ql-block">先前问题未能解决,又碰到了新的疑惑,这更激发了我探求的欲望。继续查找渐渐知道,关于人性已经争论了几千年,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说、有善有恶论、无谓善恶论等等。例如,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孟子就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即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人人具备的四种“善端”,是形成仁、义、礼、智的基础。而被尊为“后圣”的荀子看法相反:“人之性恶,其善伪也”,著名法家人物韩非、李斯则是他的入室弟子。其他诸论也各有代表,恕不逐一罗列。</p><p class="ql-block">争论不休,难以定义,大概是《辞海》不安排“人性”词条的原因。但这不妨碍我们按自己的理解去探寻人性到底什么样。</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华夏子民是有性善说集体倾向的。孟子和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一直占据中华民族文化高地,两千年来影响深远;“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开篇第一言,有人生启蒙之功;“赤子之心”“赤子情怀”等成语广泛应用,都是对婴儿纯洁善良的接受和认同;世间绝大多数人皆是有良心的,更是事实的证明。虽说为了生存和繁衍,人的本能会利己地追求更多资源。但人毕竟是“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语),这种理性不仅体现在计算得失的能力上,更体现在对善恶的辨别、对美好的践行和对正义的追求中。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本质的区别。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理性的人”接力高擎人性之光,不断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p> <p class="ql-block">以个人有限阅历作依据,我也比较相信“性善说”。由于工作需要,30多年里采访过难计其数的报道对象。他们分布在不同地区、从事不同的职业,各自的经历也千差万别,但共同点就是识公理明大义行善举,品行端正,乐于助人,身体力行并业绩突出。倘若言及人性,这些正是他们身上最为活跃的人性因子。年轻时在青海湖畔和一群抗日老兵的交谈至今难忘。他们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在枪林弹雨中出入生死。谈感受几乎众口一词:那时什么都不要,因为出门去不知道能不能回得来,拿这个留那个没有意义;只想活着,然后再上战场保家卫国。战争远去了,他们又投身雪域高原开启建设征程,继续为国家服务。当年的《红旗》杂志刊登过他们的故事。我在这里重提陈年往事,是因为“红旗故事”之外还有故事:与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自然环境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榜样带动见贤思齐的精神环境。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延续再延续,如同涟漪般在时间空间多维度扩展,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这里创造了新的奇迹。用他们中间流行的话说,扎根大西北矢志不渝,献罢青春献终身,献罢终身献儿孙。由此可见“近朱者赤”,善良人性能够正向传导。</p> <p class="ql-block">至于那些做人没有底线、不择手段攫取的自私、贪婪等令人不齿的行为,未可用“人性”一言以蔽之。其原因,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诲学说》中说得明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我也看得明白:所有受人尊重的君子没有一个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有逐步成长的过程,玉琢而成器,人学而知道。相反,不学习必然愚昧无知。贪婪之徒往往目光短浅,受欲望驱使,常为眼前具体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所谓好处拼杀;他们侵占公有财产,损害他人权益,可怜地从被世人看作是耻辱的得益中享受快感。这种人认知水平低下,光顾贪得无厌地超载,却不预见会车翻船沉。前述撕碎借条案,那对夫妇本以为销毁物证欠债就能不还,可法院还是查清事实并作出了公正裁判。同样,那起饭店围殴案中三人被拘留,罚款9000元,饭店停业整顿。这当然大快人心。倘若社会不闻不问,结果可能使之恶性循环;幸有舆论监督法律管束,给他们矫正了方向。只是这种“向善”学习的课堂,特别了一些。</p> <p class="ql-block">至此,我们差不多可以回答最先的问题了。人性: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机制和生存环境中形成的人的本性。如果《辞海》再版增添“人性”词目,如此解释或可参考。</p> <p class="ql-block"><b>作者葛长益,<span class="ql-cursor"></span></b><i>曾以新闻为业,习惯追踪真相。如今翻故纸堆,仍热衷于对遇到的疑点求解,在变换视角中发现不一样的存在。</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