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认识李老已很多年了,先是在电视上认识的。他是我县人大的领导,经常出镜,以至于名字和面貌都很熟悉,却不曾有过交流。后来在文学群里又看到了李老的名字,他是“孙武湖畔”文学公众号的顾问。除了作协群、孙武湖畔、乐安诗画群外,还有家教故事交流群,里面都有李老的身影。这些群也是我县文学交流的圣地,聚集了全县乃至全国的文学爱好者们。大家用文字来书写着身边故事,用诗词来表达着自己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文学群中,交流最多的当属“乐安诗画”群了,这个群也比较活跃,这都得益于李老。李老经常在群里征文,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每次征文李老怕我看不到,都会单独发给我一份,鼓励我投稿。李老对年轻人的帮扶和培养我是深有体会的,每次的新书问世他总是给我留一本,让我有机会借着老一辈的灯光前行。</p><p class="ql-block"> 读他的书,吸取的不止是文学知识和良好的家教理念,更多的是他这种勤耕不辍、履践致远的精神和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他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对于时间的把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每天花在看手机上的时间很多很多,这是个现实问题,假如不是用来看书学习的话,那就等于蹉跎了宝贵的时间,损害了健康的身体,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 李老的两本新书我是通过同事晓明接到的,扉页上有李老的亲笔签名,我在单位仔细阅读了一遍。《那些风景那些事儿》这本书是一本游记性散文集,让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因为我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但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去的地方并不多,但寻找诗和远方的梦始终没有停过。跟着李老的文字走,可以免费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历史文化。有时候文字的力量可能比实景更有神秘性和期待性,他的作品让我充满了好奇,等有条件了一定会沿着李老的足迹去寻找书中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散文集中有一篇《江南走笔》我深有感触,我曾去过两次江南,可能是为了寻找那萦绕在心头的烟雨旧梦吧!一次是跟家人去的,一次是跟同事们去的。每次对于江南的感受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深刻。去的景点与李老文中的景点有的是重叠的,从李老的文字中再一次亲近了江南一回,这一次又加深了我对江南的印象,比亲身经历还要管用。因为风景再好不过是感观,文字的表达才是它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我也曾写过关于江南之行的游记散文,但缺少当地文化的认知,文章便成了流水账。李老的《江南走笔》让人眼前一亮,不论是写景还是写它的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与见解,即便让没去过的人读了之后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有想去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李老书中提到的南京,我也去过,那是一个让人踏上这片土地就感到心情沉重的城市。我第一次第一站去的就是这个城市,我去了中山陵和秦淮河。虽然中山陵庄严肃穆,虽然秦淮河风景优美,虽然还有“泊秦淮”与“乌衣巷”两首名诗的加持,却丝毫缓解不了内心的沉重。直到导游说:“南京本是个让人沉重的城市,谁来到这里都就会感到沉重与窒息……地下两米之处都是白骨”。虽然感觉他的话有些夸张,我却不得不信。人人都有这种感觉,便知道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李老在这里写道:“那皑皑白骨似乎在诉说什么,简直不忍目睹。生命本来是美丽的,可是有多少无辜的生命遭到涂炭,有多少志士献出了宝贵的青春。李耘生,当年的共产党南京特委书记,我的同乡,在他遗像前,我双手合十,默默地低下了头,安息吧,永远的年轻人!”李老作为一名军人,面对着被残害的同胞,面对着自己的同乡遗像,我能感觉他当时沉重的心情,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像一杆杆钢枪,在这个沉重的城市高高地举起,举起。</p><p class="ql-block"> 李老还有两篇游记散文我是去过的,崂山就不多说了,它在青岛,在山东,在全国都是很有名气的,山东作家蒲松龄先生的《崂山道士》已经让它名扬天下了,在此就不啰嗦了。另一篇游记散文李老写的是我们东营的黄河口,题目是《黄河口风光三重奏》。</p><p class="ql-block"> 黄河入海口是我们东营的一张闪着光芒的名片,前几年去过一次,是跟着我们县文旅局去的,同去的还有我的好几位同事,都是单位的摄影爱好者,宣传骨干。那一次去是参加市里一个大型摄影展,摄影展现场就设在黄河入海口的旁边。</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母亲河,掬一捧母亲河的水,尝一尝岁月的滋味,是我与黄河的初次相识。她藏在一大片芦苇荡中,显得神秘而含蓄。她优雅而得体,黄色的面孔,慈祥的面容,宽大的胸怀,配得上“母亲河”这个称号。在她宽大的胸怀里,依偎着几艘渡轮,每艘上都插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岸边是草坪,修剪成“黄河入海,我们回家”的字样。假如想看到母亲河的水和海水汇合的壮观场景,就得借助渡轮往东去了。</p><p class="ql-block"> 李老在这里写下了:“茂密的芦苇一望无际,簇簇棉柳在微风中摇曳,间或也有丛丛柽柳出现,好大好浓的一片绿啊,完全是无缝隙覆盖,大地再不留一丝痕迹,绿色的凝莹在微风中荡漾,脚下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远处的鸟儿在空中翱翔……”面对家乡美景,李老是不惜笔墨的。</p><p class="ql-block"> 我想,家乡的振兴,首先是文化的振兴。文化的振兴离不开文学作品的推动,找几个网红拍几个视频想要达到宣传城市的目的是不现实的,那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是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可能网友记住的只是漂亮的网红小姐姐,而非这个城市。文学作品则不同,不会哗众取宠,却能一鸣惊人,写好了能火一座城。因为文中的一个场景,一个人物,可能会引起读者对这个地方的憧憬与向往,并引领她们去寻找文中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李老不仅写散文,还写诗,公开发表的很多,《高粱熟了》就是李老新出的诗集,里面珍藏着他的226首现代诗,每一首都直击心灵,让人感慨。“高粱熟了,秆儿直挺挺的,被砍倒的时候,也是;砍高粱的伯父,脸和高粱穗儿一样红。而他的腰,常常弯着;多年后,村北的田里,再不见高粱了,伯父的脸,依旧高粱穗儿那样红,腰,却不能够直起来,哪怕他望着我微笑的时候,也是。”从这首诗中,我仿佛看到了父辈弯腰在田里劳作的情景,长年累月,汗流干了,腰累弯了,却无怨无悔,这就是我们的劳动人民,用一双勤劳的手,不断输送着我们的食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请珍惜它。</p><p class="ql-block"> 我平时也写诗,格律诗和现代诗都写,却总也写不好,总觉得走不出局限的束缚。也曾订了很多诗刊来读,但在正规刊物上发表的并不多。之所以能成为市诗词学会的会员,得益于张老师和雒老师两位恩师的热心举荐,让我有了更高的学习平台学习。我认为写好一首好诗,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生活,有经历,有灵感,有洞察事物的敏感度才行,我决定好好学,好好练,尽快让作品成熟起来。</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受县作协的委托,与我县的四位文友一起,参加了东营市的一个本地作家的书展,参观中发现我县作家的作品占了很大的一个展台,其中就有李老的好多作品。李老退休后没有躺平,除了帮助儿女接送、照顾孩子外,还勤耕不辍,热衷于文学创作,达到了一定的思想及文学高度,是我们这代人及下一代人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