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新作-罢宴芬兰

王志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李柏林,1969年入伍,曾任总参情报部参谋、驻芬兰使馆副武官、联合国维和部队驻柬埔寨军事观察员、联合国维和总部官员等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制裁”,外交关系陷入低谷。然而,北欧国家芬兰仍与中国保持友好往来。</p> <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年6月,李鹏总理率团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对芬兰进行了正式访问。芬兰政府给予了高规格接待,虽然代表团在芬兰只访问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是安全保障工作依旧不容忽视。</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担任驻芬兰使馆武官处副武官,虽然代表团的安保主要由驻在国负责,但确保代表团的行程安全,也是我们武官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代表团到访前一周,我们便与芬兰警方密切沟通。对每一条路线、每一处活动场地都进行仔细规划,甚至有些游览景点还需要提前踩点。</p> <p class="ql-block"> 首日行程平安顺利地结束。到了次日中午,芬兰商界领袖在赫尔辛基著名的“芬兰堡”(又称“炮台岛”)举办盛大午宴,为代表团送行。这座位于海湾中的岛屿是世界文化遗产,宴会餐厅设在岛上一处天然洞穴内的称作“洞穴餐厅”。</p> <p class="ql-block">  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与跟随代表团的两位警卫局的同志乔装成普通游客,提前乘船登岛勘察。芬兰警方已实施管控措施,严格限制登岛人数,并对可疑物品进行检查。岛上风景美不胜收,古城堡、旧炮台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彩色帆船点缀其间。洞穴餐厅前的草坪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或读书聊天,或沐浴阳光,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宁静祥和。</p> <p class="ql-block">  岛上风景美不胜收,古城堡、旧炮台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彩色帆船点缀其间。洞穴餐厅前的草坪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或读书聊天,或沐浴阳光,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宁静祥和。部署在餐厅附近的一名芬兰便衣警察带我们进入餐厅检查。</p><p class="ql-block"> 餐厅内光线幽暗,不过在水晶吊灯和烛台的映照下,却显得金碧辉煌。身着传统服饰的服务员正在有条不絮地布置餐桌。检查完厨房后,我们决定分头行动:警卫局的两位同志下山到码头接应代表团,我则留在餐厅向使馆汇报岛上查看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在我放下电话走出餐厅的刹那,眼前的景象令我心头一紧--方才还悠闲自得的那群年轻人,竟突然发生了转变。他们手持标语、横幅和讽刺漫画,在一名满脸络腮胡子、手持话筒的男子指挥下,瞬间变成了示威者,并且迅速列队站立在通往餐厅小道的两侧。我意识到情况有变,事不宜迟,必须立即下山报信,却被几名壮汉拦住去路。</p><p class="ql-block"> 我和他们开始相互激烈推搡,场面一度混乱不堪。幸好先前那位便衣警察迅速现身,亮出证件和配枪,将我与那群阻拦我的人隔开。我愤怒地厉声质问警察:“这样绝对不行,你必须负起责任,赶紧采取措施制止他们!”没想到他却无奈地摇了摇头说:“他们并没有触犯法律,我也没有权利阻止他们。” 我立刻反驳道:“他们的行为极有可能威胁到代表团的安全!刚才他们对我动手动,难道你没见!”</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争执的时候,我看到代表团已经下船,正准备朝山上走来。时间紧迫,我立即借用警察的对讲机联系正在陪同代表团的大使,简短地汇报了山上发生的状况。大使十分沉着地回应我:“保持观察,注意自身安全,随时报告最新情况。”山下,代表团应似乎察觉到异常,便驻足码头周边“观赏风景”;山脚处,十几位西服革履的芬兰商界老板列队准备迎候代表团;而山顶上,示威者则虎视眈眈地盯着山下的一举一动。片刻功夫,对讲机传来大使的声音:“柏林,代表团决定取消午宴,立即返馆!”</p><p class="ql-block"> 看到代表团的游船缓缓驶离码头,示威人群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情,而商界领袖们沉默伫立。那位便衣警察安排快艇送我离岛,临行前还半开玩笑道:“明天报纸上见!”我疑惑地问:“为什么?”他指了指那群示威者中间的记者说:“今天的事对他们来说,你可以上新闻了”。</p><p class="ql-block"> 这场精心准备的午宴,本应是中芬友好的见证,却因突如其来变故,不欢而散。芬兰堡的美景依旧,洞穴餐厅的烛光犹在,只是满桌佳肴无人品尝,宾主双方默然离场,只留下一场未完成的盛宴。最终成了一段难忘的小插曲。</p><p class="ql-block"> 多年过去,每当想起芬兰堡的碧海蓝天和那天的紧张时刻,都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