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楷模的精神对话

暖水瓶

<p class="ql-block">  (进入社会的五年煤矿生涯奠定了人生本色,焦作矿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影响一生。)</p> <p class="ql-block">从1971年到1976年,我在中马村矿工作5年,于是我的人生贴上了矿工出身的标签,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优秀品质敬畏我一生。1983年我到《焦作日报》做记者后,每逢到煤矿的采访,我都像“回娘家”一样。我有幸采写了改革开放以来焦煤涌现出来的三个最重要的典型代表,他们是“矿山铁人丁百元”、“采煤虎将吕茂盛”和“全国孝老模范谢延信”。</p> <p class="ql-block">回忆采写这些先进人物的经历,至今仍然心潮澎拜,他们淳朴的品质充分表现在爱岗敬业实际工作中,他们就像灯塔,给他人带来启明,也对我的人生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写好人,学好人,做好人。让他们的品德发扬光大,这是一个记者的社会责任。</p> <p class="ql-block">焦煤的三个先进典型,每写一个,就是和一个纯粹的人一次精神对话,就是对自己人性上的一次精神升华,时隔多年,现在回忆采写过程,仍然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矿山铁人丁百元)</p> <p class="ql-block">丁百元,1965年从沁阳农村走进王封矿的采煤工,靠着对煤炭事业的热爱,干起活来有使不完的劲,他3个月后便能独立操作,一年之后就领班采煤,创造过日产百吨原煤的辉煌记录。</p><p class="ql-block">据1980年到1990的10年统计,丁百元每年平均出勤334个以上,按每年法定工作日234个计算,等于干了15年的活,被誉为“矿山铁人”。</p><p class="ql-block">1990年初秋,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焦作召开“河南省学习丁百元誓师大会”。</p><p class="ql-block">焦作市委求要大会召开前发表一篇丁百元的人物通讯,这个任务由市委宣传部完成。</p><p class="ql-block">市委宣传部拿出两名写手并指令焦作日报社借我前去协助。</p><p class="ql-block">我们采访一周,走进井下,沿着丁百元的足迹,体会了他的艰辛;走向他在北京住院的医院,去探寻他的精神世界;走到矿工身边,去聆听工友讲述铁人故事 ;走访他的朋友,感受他受邀参加各种活动后一定要补齐他所缺失的误工时间……</p><p class="ql-block">这就是煤矿工人的责任,这就是当代矿工的使命,这就是工人阶级的人生意义。</p><p class="ql-block">我舍弃安排好的宾馆,自己和山区的丹河电厂联系,借人家招待所一间房子,闭门写了两天。</p><p class="ql-block">稿子拿到市委通过审查,在省委召开“河南省学习丁百元誓师大会”的前一天,用两个版的宏伟篇幅报道了“矿山铁人”丁百元。</p> <p class="ql-block">我完成了上级的指令性任务后,意犹未尽,我又从新闻本源聚焦,还想找个新闻点写写他。</p><p class="ql-block">丁百元癌症在北京住院期间,我突然听说市委书记范钦臣给丁百元写信,希望保重身体,以身体为大局,在写信时眼泪落在信纸上,场面很感人。</p><p class="ql-block">我立即和送信的职工刘桂荣了解情况,她介绍时更动情,更有细节。</p><p class="ql-block">我立刻以这个动情点为切入,结合丁百元知道自己患癌症后依然不变的矿山情,写出新闻特写《精神的支点》,把楷模的奉献精神单独剥离,使主题更加突出。</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自选项目”。在写的时候心中有支点,散发有画面,情节感人。</p><p class="ql-block">这个自选动作获得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新闻的核心价值让我抓住了。</p> <p class="ql-block">一年多后的1992年,56岁的丁百元终因癌症不治而去世。丁百元去世不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焦作考察。其中考察一个企业正好在丁百元家门口。陪同的省委副书记赵地向朱镕基介绍了丁百元的情况后。朱镕基立即要见见丁百元的爱人,一张朱镕基和丁百元爱人亲切握手的照片和我在文章中的这一细节打动很多读者。</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韩王矿采煤班长吕茂盛的事迹感染了我,我在矿宣传科科长张建国陪同下,了解了吕茂盛的心路历程,和工友座谈得到了更详实的材料,知道吕茂盛1982年起到韩王矿采煤一线,10年时间,他转战了16个工作面。他和丁百元一样,以矿为家,1990年至2000年,年平均出勤348天,多出煤24048吨,义务清挖浮煤2719吨,回收物资创造价值116万元‌。</p><p class="ql-block">我认定这样的先进人物一定能叫得响,在《焦作日报》较早报道了他的事迹。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吕茂盛后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并两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来晋升至矿领导岗位后,仍坚持深入一线,为企业增产增效作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2006年,焦作市委决定副县级干部53岁、正县级干部55岁一刀切,全部退二线,我在工会主席位置上退下后,成为报社“首席记者”,我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为自己新闻生涯留下一个有纪念意义的篇章。</p><p class="ql-block">记者生涯曾经让我获得过近200件新闻奖,为我成为高级记者打下扎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但我深有遗憾,记者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没能如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和范长江新闻奖最接近的一次,接受上级记协通知填报“范长江新闻奖”报表,但最后“名落孙山”,后来我知道,争取这个名额太难了,省里能上一个都够呛。</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努力朝“中国新闻奖”冲刺,这和中彩票差不多。我曾经连续五年拿到过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一个地市报记者能有这样的记录,在全省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这个省一等奖是什么概念呢?那就是评高级记者的一个最硬件,正高职称必须具备有三个省级一等奖和三篇核心期刊论文,我共有12个一等奖和六篇论文,高级记者到手后冲刺中国好新闻就是我的一个梦。</p> <p class="ql-block">退二线了,这是我最后的希望。</p><p class="ql-block">一天下午,时任报社副总编王爱军对我说,新珠春有个煤矿工人谢延信,和爱人结婚一年爱人就去世了,他含辛茹苦30多年,孝敬岳父岳母和傻内地,事迹感人,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写一写。</p><p class="ql-block">我一听是煤矿工人,就有几分亲近感,马上就答应下来。</p><p class="ql-block">那是一次我几十年新闻生涯中最特殊的一次采访。</p><p class="ql-block">那天下着瓢泼大雨,大雨把路面和两边沟壑灌成一条大河,我一边和谢延信所在的宣传科干事赵国堂联系,一边小心翼翼驾车探索着前行。</p><p class="ql-block">到了煤矿,来不及寒暄,直接到谢延信家采访。他娶妻一年妻子大出血去世,他义无反顾照顾有病的岳父母和傻内弟33年,德厚流光,舍身取义,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我采访过后有些细节需要落实,我又二次采访,直到心有把握为止。</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人少有且符合中国人对“平民英雄”心理接受,还有就是昭示中华民族孝老的传统美德精神。</p><p class="ql-block">我认定可以写一篇有价值的新闻。回去后我连写两稿,《大爱无疆》《孝婿谢延信。》。仔细琢磨仍然感觉立意一般,我绞尽脑汁。一天半夜起夜后再也睡不着,回放“电影”。一年夫妻情,竟对一家没有血液关系的人尽心照顾33年,就只为妻子临终前的一句嘱托。</p><p class="ql-block">《33年的承诺》!我脑洞大开,披衣起床,3000字的文章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写成后我没有急于发表,我从煤矿调到电力行业工作7年,当时的电力博客如日中天,高手如云,我想征求一下意见,但心里也打鼓,不一个行业,感情认知有距离,不一定有反响,但是还想试一试。</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刚刚发出去五分钟,就有网友留言,网友“五色雨”说:邓老师,这是一篇即将将产生深远意义的通讯。“鱼化石”说:提炼“承诺”这个主题,一诺33年,这个立意让人感动”。“阳光灿烂”说: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平凡事,感动我们普通百姓,看文途中,已热泪盈眶,建设和谐社会,这样的平凡人、平凡事愈多愈善,像谢延信这样人格稳定、表里如一实属难得,一病一瘫一傻得之幸矣! 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春风”说:什么是高尚品质?谢延信的行为就是标准的答案。“残阳”说:感谢作者,让我们在今天眼泪已经稀少的社会中还能有这样的感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短短几天,我的博客阅读量达到9万多,留言150多条,看的我热血沸腾。当时河南省电力职工人数一共十几万人,阅读和转发量涉及电建、发电、供电、输变电和机关,甚至辐射到社会。两个不相干的行业,阅读没有隔阂,反响如此之大,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价值观泥沙俱下时,正能量还有如此的百姓缘,可见人心向善的本质。</p><p class="ql-block">一周后《33年的承诺》在《焦作日报》一版头条发表。</p> <p class="ql-block">稿子见报的当天,谢延信单位宣传科的同志发给我短信:稿子写的好,领导和职工非常满意,单位已经组织学习。</p><p class="ql-block">随即,焦作的多名读者给我和通过在《焦作日报》的熟人转达了自己对文章的感动。在上海工作的焦作籍老乡在QQ上给我留言,“为老家出这样的善人而自豪。”湖北一个读者在焦作新闻网上看到通讯后,辗转他在焦作开饭店的老乡转告我,说感谢我写了一个最普通的人做的最不普通的事。</p><p class="ql-block">这篇稿子被评为当年焦作十大新闻,颁奖词说:“这篇通讯引起轰动效应。”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谢延信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我也从中受益,同时被评为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国中等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虽然没有进入中国新闻奖,但也是我新闻生涯最值得纪念的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2007年初,由中宣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组织的采访团莅焦对谢延信事迹进行专题采访报道,焦作市委宣传部要求我到现场给大家讲解我的采访体会,从此,谢延信由焦作走向全省、走向全国。</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河南分社采编部主任曲昌荣参加了采访团,对我有深刻印象,得知我已经退二线,报请分社社长把我聘用到人民日报河南分社报道组,在河南分社期间,我利用节点,又两次在人民日报刊登了谢延信的事迹,为宣传“娘家”焦煤尽了力。</p> <p class="ql-block">我踏入职场的第一个五年结缘于焦煤,以后“藕断丝连” ,这里是我梦开始的地方,焦煤与我似恋人,似故交,久处不厌,情深谊长,一生难忘。</p><p class="ql-block">凡是有焦煤的采写任务,我精神振奋,百倍努力。上世纪九十年代,焦煤机修厂发生一起特大事故,一女工不慎掉进氢氧化钠池中毒,我敏锐地发现,一个班组的职工集体舍生忘死救工友,有人竟为救工友也中毒被抢救。我书写了这个英雄群体,这篇报道刊登在《中国煤炭报》头版头条,这个班组还被焦作总工会授予“先进班组”。</p> <p class="ql-block">199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考察焦煤,我提前一天和矿务局党委常委集体座谈了大致方向,在跟随采访时,我密切注意细节,另辟蹊径,以严官亲民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民好总理。</p> <p class="ql-block">(后边黑衣者为作者)</p> <p class="ql-block">1991年9月14日是《焦作矿工报》的创刊40周年,我饱含激情,用散文化的写作方式,很文艺的报道了矿报40年的美丽华章。这篇报道开创了《焦作日报》散文式新闻的报道方式,记得当天宴会上,我们《焦作日报》总编辑李介人和矿工报总编蔡庆蔼共同举杯为这篇报道叫好。</p> <p class="ql-block">1985年,焦作矿工朱俊芳成为《中国妇女》新中国杂志征婚第一人,迎娶了比他小6岁、容貌姣好还是大专毕业的音乐教师李萍。我带一名记者前去采访,在《焦作日报》留下了这历史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当过矿工,便知道那种艰辛和责任,他们身处黑暗,却心向光明,职业崇高感便是他们的精神追求,深邃矿井下,汗水书写的坚韧,就是创造英雄的源泉,他们与煤炭共舞,每一铲都是生活的诗篇。</p><p class="ql-block">曾经的煤矿经历铸就了我的底色,我在记者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学楷模中力行不倦,经常与楷模对话,争当先进,最后让自己也走进了先进的行列,我也成了焦作市劳动模范、焦作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宣传干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