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抗日名将孙元良其人其事(上)</p><p class="ql-block"> (原创之173)</p><p class="ql-block"> 孙可为</p><p class="ql-block"> 2007年6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抗日名将孙元良在台去世》的文章,除报道孙元良逝世外,更多的是肯定了他的许多抗日事迹。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抗日战争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誓死抵抗,并命令“八百壮士”继续抗敌的抗日名将孙元良,5月25日在台过世,享年103岁。遗体9日火化,骨灰暂厝林口。其家属10日在报纸刊登启事宣布,将依孙元良遗愿,未来选择适当时机迁葬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孙元良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在他过世前,是硕果仅存仍然在世的黄埔一期校友,孙元良之子就是著名的电影明星秦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32年上海 “一二八事变”发生时,孙元良担任国民党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旅长,是国民党军队少数在抗战爆发前即与日军作战的部队。抗日战争爆发时,孙元良担任国民党第八十八师师长,坚守上海闸北阵地长达一个半月,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 ”的迷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淞沪会战告一段落后,孙元良又下令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的官兵,固守“四行仓库”阵地,掩护部队后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百壮士”。孙元良在回忆录中透露,当时是他亲手将“死守上海最后阵地 ”的命令交给谢晋元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同日,新华社也编发了关于孙元良的电讯通稿,许多境内外报刊予以登载,标题及内容与人民日报文章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孙元良祖籍绍兴阳嘉龙,是我的族祖父,俗称“堂爷爷”,因此我对他的生平事迹格外关注,陆续作了若干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关于孙元良,坊间有许多文字与传闻,除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为代表的主流评价以外,也流传着一些争议和猎奇式的“八卦信息〞。这种互相牴牾的现象本不足为奇,常发生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重要的是抓住本质性问题 ,弄清事实,还原其真相。本人根据可靠的事实和档案历史资料,包括族人的点滴回忆、孙元良本人的长篇自传、相关事件的历史记录、前人的研究文字等,经比对研究,抓住要害,去伪存真,综合梳理,酿成本文,作为对孙元良这一历史人物的初步探讨。文章含四个章节:“祖籍与身世”、“主要生平经历”、“三大抗日功勋”、“所谓‘逃跑’的真相”等,分上下两部分发表于此。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孙元良将军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一、祖籍与身世 </p><p class="ql-block"> 孙元良(1904一2007年),祖籍浙江绍兴山阴阳嘉龙(今绍兴市柯桥区齐贤街道与越城区灵芝街道相邻区域)。是“阳川嘉会孙氏” 家族的第19代孙,是笔者祖父孙梅清先生的族弟。其第五子即影视明星秦汉,原名孙祥钟,与家父同属20代孙祥字辈。</p><p class="ql-block"> 阳川嘉会孙氏是当地的所谓望族。祖上曾为朝廷命官,其宅第俗称“翰林台门”,门前立有旗杆石;建有孙氏祠堂,供奉祖宗牌位;兴办家孰“春山书屋”,供历代子孙入读;各时代所修家谱为社会所重,今上海图书馆藏有《阳川嘉会孙氏宗谱》。 </p><p class="ql-block"> 据谱载,孙氏家族原居浙江富春。元末时江淮区域灾荒频仍,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为躲避战乱,孙氏一族于元朝至正4年(公元1344年)迁至绍兴山阴东北部一地,此处北近东西向的西小江和钱塘江,西贴南北向的阳川江和瓜子湖直江 ,后世称为“阳嘉龙”。孙氏初迁,此处还荒芜一片。其祖以经营盐业和农耕为主,艰辛创业,经百余年七八代人的努力,至明朝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合族得以在此安居乐业,繁衍兴盛,并先后产生数位进士,多次取得朝廷授官;遂于这一年重新编修《阳川嘉会孙氏宗谱》,从“通”字辈开始,向下预先排定100代的辈份,即“通宗可孟兆祖承世永芳才俊贤良杰循规定吉祥恪恭敦孝友耕读振经常辅弼雄文建嘉谟拜殿飏 奇熊铭玉测纬绩列全章栋宇崇巍焕诗书植纪纲山川增秀丽星汉起辉煌凤天呈祥风云会际昌观光基业裕树德福绥康勤俭兼宽厚贻谋百年长”。</p><p class="ql-block"> 其时阳嘉龙的环境,也由原先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民居集聚、商贸日盛的街镇:四周环绕一条锦河,有桥通往附近的农田或村庄,西桥叫阳川大桥,东桥称洞桥。村街作东西向,中间有一块很大的空地,每逢双日,方圆十几里内的人们都来此设摊卖买农副产品和小商品,形成固定的集市。</p><p class="ql-block"> 嘉会孙氏,至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0),家族进一步兴旺,支脉繁盛,于是分为三支:一支迁至阳嘉龙东首洞桥外的沙田,建“沙田孙家”(孙元良一脉);一支移至阳川大桥西南约3里的 “横湖”,建三进九楼九底的“孙家台门”(笔者系这一脉) ;还有一脉仍留在阳嘉龙老宅,其后裔有第22代孙恭先生,已在处长级任上退休,以耄耋之年居安嶶合肥。三支分家后,少量田产作为族中公产出租,收益用于家族祭祀之用,由三支按年轮流操办,俗称“当年田”。因此之故,新中国成立之初土改时,笔者一支的“出身成份”定为“小土地出租”,其他两支不得其详。 </p><p class="ql-block"> 孙元良祖父叫孙规法,是阳川嘉会孙氏第17代孙,生于1774年,活了86岁。在壮年时,于清嘉庆年间(1810年前后),到四川省臬司衙门任幕僚,主管司法及地方官员的考核。沉稳老练,一干就是40余年,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在此期间也就落户四川,在成都华阳县大坝巷筑宅居住。孙规法执法公正不阿,善书法,工诗词,严家教,为家族立下16字家训:"立身要在冰霜之境,事业均从勤苦中来。" 孙元良之父孙廷清(阳川嘉会孙氏笫18代孙)、为四川省的地方知县。1904年,孙廷清67岁时老来得子,即为孙元良(第19代孙)。 </p><p class="ql-block"> 孙元良成名后,曾两次到绍兴阳嘉龙寻祖归宗。第一次在1935年。其时他已参加过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抗战,立功受勋,成为抗日名将,任国军少将师长。他到阳嘉龙“沙田孙家”作了视看,探访了故冢祖亲,到孙家祠堂祭了祖。后又出席族人为他举行的欢迎庆宴,畅叙族情。笔者祖父孙梅清系其同辈,长他20多岁,正经营着拥有“洋机”的丝绸作坊,算是族中头面人物,因此也受邀出席作陪。祖父称其为孙将军,他称我祖父为“族兄”。1946年中秋节前后,抗战已胜利,内战尚未全面打响。孙元良带着少量部属,第二次回绍兴阳嘉龙访祖。这时他已在抗日战争中三次立功,荣获国民党最高奖“青天白日勋章”,晋升为国军兵团司令兼军长,享中将军衔。因此这次回绍更有荣归故里、光宗耀祖的意思,阳嘉龙孙氏家族倍感光荣,热烈欢迎。他也很开心,在故里小住几日,并设宴回请,畅叙族亲乡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下图:秦汉在广西向老农了解当年父亲率部阻击日军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二、生平经历(年表)</p><p class="ql-block"> 1904年。农历甲辰正月十九日,出生于成都华阳县大坝巷孙家老宅。17岁前在族内接受私塾教育。1921年至1924年初,先后就读于成都联合中学、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政治科。</p><p class="ql-block"> 1924年 。5月经时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负责人李大钊等人推荐,经上海初试和广州复试, 成为黄埔军校一期生。在校期间加入孙文主义学会。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当年5月入学,11月30日毕业。毕业后先后任军校教导团连党代表、排长、连长。</p><p class="ql-block"> 1925年,2月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左臂受伤,带伤将军旗插上城头。5月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的叛乱。10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p><p class="ql-block"> 1926年,先后任军校警卫团团长、国民革命军一军一师一团团长,出师北伐。9月,率团随北伐军第一次进入南昌,防守中因敌我力量悬殊,请示直属上级却已不知去向,自行决定弃防,后被解职。</p><p class="ql-block"> 1928年,受派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深造。次年上半年回国。</p><p class="ql-block"> 1929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教导一师野炮营营长、第二师第七团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1930年,5月参加蒋介石与其他新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p><p class="ql-block"> 1931年,升任警卫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率部参加平定石友三叛乱。年底所部改编为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任旅长。</p><p class="ql-block"> 1932年,率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表现神勇,获宝鼎勋章,升任第八十八师副师长。12月,与吴若男(上海市社会局局长之女)在上海结婚。</p><p class="ql-block"> 1933年,升任88师师长,兼任苏(州)常(州)守备司令、首都(南京)警备副司令。同年11月奉命参与平定所谓“福建事变”。</p><p class="ql-block"> 1934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军队对红军实行第五次“围剿”,孙部在调集之列。</p><p class="ql-block"> 1935年,4月授少将衔。第一次回浙江绍兴阳嘉龙认祖归宗。</p><p class="ql-block"> 1936年,奉命入粤接应两广事变中余汉谋的倒戈行动。10月晋升为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 1937 年, 率第八十八师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顽强守卫闸北区域,并成功部署“四行仓库保卫战”,荣获云麾勋章,升任第七十二军中将军长兼八十八师师长。同年12月,率第八十八师参加南京保卫战。失守后被德国人拉贝营救至女子文理学院藏匿数月后脱身。</p><p class="ql-block"> 1938年,被人举报挪用军费而被拘,后经军法执行部调查,被宣告无罪释放。此后相继任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团党政训练班副主任、第十军团副军团长。同年第一任妻子病逝。</p><p class="ql-block"> 1939年,由叔父、国民党上将孙震资助10万元,赴英、法、德、意等国考察军事。同年与第二任妻子龙华藻(民国驻英大使馆武官之女),在英结婚。冬归国,任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7期中将主任。</p><p class="ql-block"> 1943年,调任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p><p class="ql-block"> 1944年,任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九军军长,率部紧急赴贵州狙击日军,取得“黔南大捷”,获国民政府最高荣誉“青天白日勋章”。</p><p class="ql-block"> 1945年,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奉令任常(州)镇(江)地区守备指挥官, 并担任受降任务,参与改编伪军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6年,调任重庆警备司令。同年中秋前,第二次回绍兴阳嘉龙访祖。同年第5个儿子孙祥钟(秦汉)在上海出世。</p><p class="ql-block"> 1947年,10月任郑州绥靖公署整编第四十七军军长。</p><p class="ql-block"> 1948年,任第十六兵团司令,参加淮海战役,主动撤退突围,全军覆没。 </p><p class="ql-block"> 1949年,任重组的十六兵团司令,兼第四十一军军长,并代理川鄂绥靖公署主任。不久,所部在四川起义投诚解放军。孙元良在此过程中不作干预,只身离队回归。</p><p class="ql-block"> 1949年,随国民党败退台湾,不久脱离军界和官场。初拟养鸡售蛋为生,遇鸡瘟而作罢。旋赴日本,开小餐馆,从亲自抹桌洗碗干起,终以得成。后携资回台开办瑞祥针织公司,亲任董事长。</p><p class="ql-block"> 1956年,旅居美国。</p><p class="ql-block"> 1975年,回台湾定居。</p><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25日在台北逝世,享年103岁。</p><p class="ql-block">(定稿于2024年4月16日黄埔军校百年纪念前二个月。上篇完,下篇待发)</p> <p class="ql-block">作者摄于清华园</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原名孙恪伟,绍兴人。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先进教师。著有《绍兴丝绸史纲要》《绍兴丝绸史话》《鲁迅婚姻的四个问题》《论鲁迅的曲笔》《鲁迅作品教材中的绍兴风土人情》《中学课本鲁迅作品注释析疑》《鲁迅收受国民党津贴的钩沉》《越王剑考证大观》《抗日名将孙元良其人其事》等专著(论),另有2部合著。近年涉足文学创作。获中国职工思政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中宣部主管)个人最高奖优秀论文奖、全国第六届藕花洲杯故事创作大赛(国家纪检杂志社与各省文联.作协主办〉优秀作品奖、全国百字千金微小说大赛(翠苑杂志社承办)并列一等奖、绿韵杯征文(浙江省宣传部等主办)一等奖、绍兴市社科首届鲁迅奖等40余个奖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