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

郭少玲

<p class="ql-block">中共一大(1921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参加大会的代表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了大会。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大会。陈独秀和李大钊因事务繁忙未出席大会。</p><p class="ql-block"> 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p> <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1922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区分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通过第一个党章,并通过决议案,决定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大会选举产生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陈独秀为委员长。</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这次会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里程碑,中共二大在党的历史上书写了多个开创性的"第一"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提出了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p><p class="ql-block">◇以全国代表大会名义公开发表了党的第一个宣言。</p><p class="ql-block">◇制定通过了党的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党章。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二大党章共六章二十九条,分别为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附则。这部党章第一次详尽地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规定了党小组、地方支部、地方执行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设置、职能、任期,明确了党的纪律,提出党章的修改权属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并规定了党的经费来源、收取标准等。这部章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部章程,标志着党的创立工作圆满完成。</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组织关系。</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明确阐释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思想。</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p><p class="ql-block">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有据可查的最早出处便是党的二大宣言的最后:"中国共产党万岁!""国际共产党万岁!"</p><p class="ql-block">◇通过《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这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第一个以政党名义作出的关于妇女问题的决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共三大(1923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大会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大会选举产生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p> <p class="ql-block">中共“三大”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共四大(1925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建党以来尤其是国共合作一年来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重大进展。大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规定以支部作为党的基本组织。</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党的四大作出的各项正确决策,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此后,全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大革命的高潮来临了。</p> <p class="ql-block">中共四大会议遗址</p> <p class="ql-block">中共五大(1927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和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根据大会要求,会后,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修改党章的决议,正式提出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特别是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都未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回答,因此,难以承担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挽救大革命的重任。而真正结束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是在3个月后的八七会议上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中共六大(1928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苏联莫斯科近郊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42人,其中有选举权的正式代表84人。</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前中国的政治形势是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大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选举产生中央审查委员会。</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党的六大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六大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会议基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克服党内存在的"左"倾情绪,实现工作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中共七大(1945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致开幕词,向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并作口头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军事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发言。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七大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党的史册。大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p><p class="ql-block">党的七大另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将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p> <p class="ql-block">中共八大(1956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上建立。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着重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通过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中共九大(1969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当时全国共有党员约2200万名。</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议案。 </p> <p class="ql-block">中共十大(1973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49人,当时全国共有党员2800万名。</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十大有三项议程:一是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二是王洪文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并向大会提交《中国共产党章程草案》;三是选举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中共十一大(1977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名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现代化强国,十一大是一次结束过去、开启未来的大会。在揭批“四人帮”和动员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方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一大,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重申在20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p><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更是改革开放的起点,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国际地位。</p><p class="ql-block">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策略。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p><p class="ql-block">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p> <p class="ql-block">中共十二大(1982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600人,候补代表149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邓小平在致开幕词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会通过的报告《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出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大会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大会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和"小康"战略目标,改革开放由此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中共十三大(1987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国4600多万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通过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中共十四大(1992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行。大会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国5100多万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通过的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p><p class="ql-block">第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和战略部署。</p><p class="ql-block">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p><p class="ql-block">第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p> <p class="ql-block">中共十五大(1997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全国5800多万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通过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着重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党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纲领,确定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对21世纪的发展作了展望。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的要求,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这些论断,是党在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p> <p class="ql-block">中共十六大(2002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代表全国6600多万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通过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阐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此次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历史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于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大会让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也充分反映了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p><p class="ql-block">大会顺利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胡锦涛当选为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p> <p class="ql-block">中共十七大</p><p class="ql-block">(2007年)</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13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全国7300多万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通过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明确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中共十八大</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68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全国8200多万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通过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年11月14日胜利闭幕。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积极评价这次历史性盛会,认为十八大确定的各项重大方针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次大会继往开来,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中共十九大</p><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p><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80人,特邀代表74人,代表全国8900多万党员。</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大会通过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召开情况: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京召开。参会代表共2296名,他们代表了9600多万名党员出席党的二十大。</p><p class="ql-block">【二十大会主题】</p><p class="ql-block">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p><p class="ql-block">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p><p class="ql-block">弘扬伟大建党精神,</p><p class="ql-block">自信自强、守正创新,</p><p class="ql-block">踔厉奋发、勇毅前行,</p><p class="ql-block">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