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同之旅第二站——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开凿始于北魏时期。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最高僧官)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云冈石窟,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其中北魏时期为主要开凿阶段,后续朝代以修缮和维护为主现存主要洞窟45个。</p> <p class="ql-block">走过云冈石窟景门,烈日似火烤,没有在昙曜广场多停留,检票进来,就直接到礼佛大道。</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是云冈石窟景区内一条极具佛教文化特色的廊道,全长约200米,地面由13对26根高8.73米的砂岩佛柱组成,象征佛教六度法门和13宗派,每根佛柱由下至上分为须弥座、力士、六牙白象和八棱柱体四部分。</p><p class="ql-block">六牙白象象征普贤菩萨坐骑,六牙代表佛教六度法门(施、戒、忍、精进、禅、慧)。</p> <p class="ql-block">礼佛大道外侧途径云冈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云冈院史馆</p> <p class="ql-block">浮雕墙</p> <p class="ql-block">穿过礼佛大道就是礼佛浮雕墙。这组浮雕墙由南北两堵半圆形墙组成,浮雕墙长约20米,高约4米,北墙上雕刻的是北魏皇帝礼佛的场面,南墙上则是北魏皇后礼佛的图景,工艺精湛,画面构图完美。</p> <p class="ql-block">过浮雕墙,来到湖心中央的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湖心岛观光船</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p><p class="ql-block">景区湖心岛中央,为北魏时期云冈石窟附属寺庙,现存建筑为2010年仿建,还原了“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北魏风貌。</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承载着北魏佛教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保存明代木结构,说是殿内有两组千佛阁供奉800尊铜佛像,但因修缮封闭没能参观。</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主供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11米,香樟木雕刻。</p> <p class="ql-block">周围环绕着角楼</p> <p class="ql-block">从灵岩寺出来,沿小桥到石牌楼。</p> <p class="ql-block">昙媚造像碑</p><p class="ql-block">穿过石牌楼拾级而上,迎面一堵石刻照壁矗立眼前-------“比丘尼昙媚造像记”,为公元503年(景明四年)的题记。此碑刻有文字110个,表达了发愿人比丘尼昙媚(比丘尼昙媚是北魏时期一位虔诚的佛教比丘尼)对佛教的高度信仰与虔诚以及希望佛教振兴发展的愿望,文笔优美,堪称佛教发愿文之最。</p><p class="ql-block">原物很小,只有30厘米高,28厘米宽,于1956年20窟前考古发掘,现存于云冈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造像记的大意是:佛的法力无边,它象一面十分明亮的镜子,照耀、沐浴着世世代代、十方万物。雕造佛像可以使后来的人们瞻仰佛的仪容时感到宁静,怀念佛的仪态时得到快慰。生生受其泽润,处处鼓舞欢庆。</p> <p class="ql-block">正式进入石窟</p> <p class="ql-block">第1窟 石鼓洞</p> <p class="ql-block">第2窟 寒泉洞</p> <p class="ql-block">第1、2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p> <p class="ql-block">第3窟 灵岩寺洞</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洞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窟外部高大、平展、雄伟、壮观。崖高25米,开窟面阔50米。据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span>洞窟外曾依崖建有木构大阁,如今仅存上方一排12个梁孔,显示出当年佛阁的宏伟规模。<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室顶部洞窟外部的巨大平台,东西长50米,南北宽7.5米。平台</span>两端各有一座三级方塔,两塔之间凿有两个明窗,明窗之间是一个庑殿形窟室,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弥勒洞。</span>窟外壁对称开两门四窗,游人由东边门进,西边门出。</p> <p class="ql-block">弥勒洞造像:主尊交脚弥勒菩萨,造像及窟顶雕刻风化严重,窟内昏暗,不忍直视。</p> <p class="ql-block">前室与后室相通,狭窄的通道深15米,高近20米。</p> <p class="ql-block">洞窟后室平面呈“凹”字形,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为“西方三圣”。这是初唐时人们在北魏时所开洞窟内雕凿的作品,是云冈石窟唯一的唐代佛像。</p> <p class="ql-block">主像阿弥陀佛倚坐式,高10米,其两侧各为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这三尊造像面部圆润丰满,质感很强,神态超然,雕刻技法独特。</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的造像艺术精湛,不仅展示了北魏和唐代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第5窟 大佛洞</p><p class="ql-block">目前,云冈石窟第五窟和第六窟实施隔天轮流开放的临时管控措施。很遗憾,正赶上第5窟关闭,没有见到云冈石窟高17米最大的坐佛像。</p> <p class="ql-block">第5窟与第6窟为一组双窟,窟前有四层木构楼阁,始建于清朝,具有遮风避雨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第6窟 释迦摩尼洞 中心柱窟</p><p class="ql-block">是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开凿的中心柱窟,以15米高的中央塔柱、30余幅佛传故事浮雕和“褒衣博带”造像风格著称,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高15米,分上下两层:上层四面各雕一立佛二菩萨,四角由大象承托九层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供奉坐佛。</p> <p class="ql-block">四壁及塔柱下层环绕30余幅浮雕,完整展现释迦牟尼从诞生、宫廷生活、出家到成佛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用高浮雕手法,布局紧凑,形象生动,代表北魏佛传题材雕刻的最高水准。</p> <p class="ql-block">窟顶为格状结构,雕刻骑乘孔雀、狮子等神兽的多臂多首天神。</p> <p class="ql-block">第7、8窟开凿于北魏中期(公元471-494年),是继昙曜五窟之后首先开凿的洞窟,也是云冈创造的第一组双窟,但因进行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暂时封闭。</p> <p class="ql-block">第9窟 正常保养暂时关闭。</p> <p class="ql-block">五华洞</p><p class="ql-block">第9-13窟因后世敷泥施彩绘而变得绚丽多彩,故通称“五华洞”。五华洞又分为两组,分别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由于营造于北魏民族变革、文化更新的时代,一方面西来之风不断,胡风胡韵依然浓郁;另一方面,中华传统势力逐渐抬头,汉式建筑、服饰、雕刻技艺和审美情趣逐渐显露。</p> <p class="ql-block">第9、10窟为一组双窟,约建凿于太和八年(484),完工于十三年(489)。它是一组前后室结构、具有汉式殿堂布局形式的双窟。</p> <p class="ql-block">第10窟 毗卢佛洞</p><p class="ql-block">窟前露明立柱,前后室窟壁几乎没有放过一处空隙,雕满诸佛飞天、花卉鱼虫,雕凿内容繁华艳丽呈对称布局,显得繁而不乱层次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引人注目的就是明窗与窟门之间,做出造型简朴的须弥山形象。</p> <p class="ql-block">第11、12、13为一组。</p> <p class="ql-block">第11窟 接引佛洞</p> <p class="ql-block">第11窟内中心塔柱上下两层,下层四面均一立佛,正面立佛两侧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补凿。西壁屋形大笼内七立佛,波状发式,面型丰润,形体高大,华衣飄逸。</p> <p class="ql-block">第12窟 离垢地菩萨洞,俗称“音乐窟”。 </p><p class="ql-block">前后室窟,前室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p> <p class="ql-block">第13窟 佛殿窟</p><p class="ql-block">主像为高约13米的交脚菩萨,头戴宝冠,颈部佩戴璎珞,右足嵌入两颗直径约6厘米的黑石。右侧托臂力士的设计独特,力士四臂支撑大佛右臂,造型生动。</p> <p class="ql-block">下一个石窟群从14窟开始。</p> <p class="ql-block">第14窟(未命名)</p><p class="ql-block">窟分前后室,历经渗水侵蚀,雕像风化剥蚀严重,南壁及窟顶已坍塌,仅东千佛柱残存。窟口两立柱为1994年依旧恢复。</p> <p class="ql-block">第15窟 万佛洞</p><p class="ql-block">方形单窟室,窟内现存造像逾万,这些象征释迦摩尼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p><p class="ql-block">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据说是要显示北魏皇帝权力的无限,5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p><p class="ql-block">第16、17窟是一组。</p> <p class="ql-block">第16窟 立佛洞 </p><p class="ql-block">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 5米,目前正在进行保护修复工作。</p> <p class="ql-block">第17窟 弥勒三尊洞</p><p class="ql-block">主佛是交脚弥勒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p> <p class="ql-block">第18窟 立三佛洞</p><p class="ql-block">北壁中央站释迦摩尼立佛像高达15.5米,身披千佛袈裟,衣褶间雕刻数千微型佛像,与胁侍佛、菩萨及十大弟子构成完整宗教场景。十大弟子像雕刻于主佛两侧,高约2.3米,呈现西域人面部特征,姿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第19窟 宝生佛洞</p><p class="ql-block">第19窟是昙曜五窟中规模最大、形制最独特的洞窟。主尊为高16.8米的释迦牟尼坐佛(云冈第二大佛),主窟与两侧耳洞共同构成“三世佛”组合(过去、现在、未来佛),耳洞分别为倚坐佛(推测为弥勒佛,代表未来佛)。</p> <p class="ql-block">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佛像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简洁,耳轮齐肩(下颌已崩毁)。</p> <p class="ql-block">第20窟 白佛爷洞</p> <p class="ql-block">露天大佛为释迦牟尼坐像,北魏文成帝时期(公元460年)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象征北魏道武帝。其高13.7米,面相方圆丰润,身着袒右肩袈裟,手结禅定印,展现鲜卑游牧民族的雄浑气质。</p><p class="ql-block">主佛胸部以上保存完好,腿部因风化剥蚀受损,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胁侍菩萨,<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侧立佛仅存膝以下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拾台阶上至平台,网红打卡拍照地,侧拍与立佛隔空击掌。</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反映了北魏初期特殊的佛教文化,五尊大佛在代表佛陀的同时,也分别象征具体的皇帝个人。这种特殊的佛教造像在印度或其他佛教先进地区从未出现过,昙曜五窟的开凿,揭示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中国佛教”的开创。</p> <p class="ql-block">后面的石窟,只有少量的有编号,其他都风化严重,无法辨认。</p> <p class="ql-block">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到此,整个石窟也参观完毕。</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有些洞窟修缮关闭,尤其是第5窟,没能欣赏到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沿石板道前行,返回走,就是云冈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石窟艺术和北魏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为半地下式建筑,拱形钢梁结构跨度达40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外形借鉴云冈石窟第十窟忍冬纹样,隐喻中外文化</span>交融,<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1年9月30日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余秋雨在云冈石窟题写了“中国由此迈向大唐”。这句话,充满了云冈石窟作为北魏文明绚丽瑰宝的浩然之气,这种力量来自于北魏时期大量汲取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离开石窟,没有穿灵岩寺原路返回,而是沿湖边向出口处走,途径宿白纪念馆等。</p> <p class="ql-block">宿白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宿白(1922年8月3日—2018年2月1日)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建立者、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的开创者。</p> <p class="ql-block">武州山侏罗纪古地震遗迹</p> <p class="ql-block">从湖边遥望通往灵岩寺的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沿食货街右侧出口出来</p> <p class="ql-block">从景区大门进门到出门,在烈日炎炎下,游览云冈石窟整整2个小时。尽管有遗憾,但瑕不掩瑜,收获满满。期待大同之旅第三站——大同古城。</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最具西来样式,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等等,充分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也极具艺术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