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深寺坐落在福建红色革命老村长汀村中,寺庙藏在乡间小路深处,仿佛云深不知处。一路上,鸟语花香,乡音缭绕,让人心旷神怡。 当晨雾还没有消退, 清晨钟声已经回荡在山谷之间,悠扬深远,仿佛能穿透心灵的尘埃,唤起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宛如天籁之音,令人陶醉其中,洗涤一切烦恼。 云深寺地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敖江镇长汀村万鸡山。 连江云深寺是福建省连江县的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据清嘉庆和民国《连江县志》记载,云深寺建于梁大同年间(535-546年),距今已有约1480年历史,是闽地古刹丛林之一。<br> 原址因明末清初战乱被毁,2010年由智浩法师重建西方三圣殿,2013年陆续建成大雄宝殿、圆通殿、地藏殿等建筑群。 云版由青铜或常所制。形式原则上为云形,上部有悬挂用的洞乳,中央偏下有撞座,分为两面式与片面式,细部有若干差异,形式十数种。云版是禅林中为众僧报粥饭时间所击打之器具。以其铸为云形,或于平版上镂刻云形花纹,故称为云版,又称作云板或大版。《禅林象器笺》挂在斋堂前,因于粥(朝食,即早饭)、斋(昼食,即午饭)之前连打三十六响,故称长版。又以当时之众僧可取下钵孟以集合,故长版又作下钵版。 大雄宝殿即佛教寺院中的正殿,也称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 “大雄”是佛教主释迦牟尼的德号,是对他的道德、法力的尊称。佛经说他能降伏五阴、烦恼魔及死魔等各种魔,威高德上。因殿内供奉的主尊像是释迎牟尼,所以称“大雄宝殿”,也有称释迦牟尼殿的。 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慑伏群魔的意思。“宝殿” “宝”代表佛、法、僧三宝,体现佛教核心信仰。大殿供奉佛像,既是修行场所,也寓意佛法如珍宝般珍贵。 一百八钟是佛教寺院特有的鸣钟仪轨,每日晨昏以特定节奏连续敲击梵钟一百零八下,具有破除昏昧、警醒修行的宗教意义。其仪轨最早载于《百丈清规·法器》,敲击方式由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十八下构成三通,反复两遍合为108下。该数字既象征年历中的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之和,也对应佛教所述人间108种烦恼,击钟寓意断除烦恼、净化心性 。完整的仪轨需配合《敲钟偈》经文诵念,晨钟与暮钟在节奏快慢上均有严格区别。 法鼓是佛教法事活动中专用的打击乐器,主要用于召集信众参与诵经赞偈等仪式。其形制为大鼓,常置于禅寺法堂东北角,与西北角的茶鼓形成方位对应 。在宗教内涵中,法鼓被赋予佛法象征意义,如《法华经》以“击大法鼓”比喻佛法传播的庄严性 。道教法事中亦有同名器物,但其功能侧重震慑妖邪。 大雄宝殿采用仿唐纯木结构,用黄花梨、小叶紫檀等珍贵木材建造,殿内供奉五方佛像(高约12米)、十八罗汉像(高3米多)及整块汉白玉雕刻卧佛像。 早课是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间,凌晨3点到6点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在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梵呗赞偈。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等为一堂功课,有些寺院这两堂功课轮流念,只有在佛教节日才念两堂功课。 在佛教中,寺庙是供奉佛像、佛经和佛塔的地方,也是僧侣们居住、修行和传播佛法的处所。据传,最早的佛教寺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在佛陀涅槃后为了纪念他而建造。这些寺庙不仅用于供奉佛像,还作为僧众学习佛法、举行法会和传授戒律的中心。 木鱼是一种法器,多用于佛教、道教的功课与法会。相传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应昼夜思道。形制有二:一为挺直鱼形,用来粥饭或集众、警众,悬挂在寺院走廊上。二为圆状鱼形,诵经时所用,放在案上。 寺庙,作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其由来可追溯至古代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敬畏,以及对超自然现象的寻求解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逐渐形成体系,寺庙便成为信徒们进行祭祀、祈祷、修行等活动的圣地。 在寺庙前,通常挂三种旗帜,当中挂国旗,佛教旗(五色旗)通常挂在右边,而寺旗则挂在左边。佛教旗由蓝、黄、红、白、橙五种颜色的条带组成,这些颜色在旗杆一侧纵向延伸,另一侧横向延伸,形成独特的图案。 在佛学中,香烛作为供奉佛祖与菩萨的重要物品,其大小确实蕴含着不同的意义与象征。《楞严经》中提到:“香为佛使,能通凡圣。”香烛不仅代表着信徒的虔诚之心,也是沟通凡人与圣境的媒介。无论香烛大小如何,其关键在于信徒的诚心与修行。香烛只是外在的形式,真正的信仰与修行应体现在内心的虔诚与日常的善行之中。 探访连江云深寺,古朴的建筑风格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寺内花草众多,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自然与历史的交融。能让你在寺庙的静谧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佛教寺庙中的云板敲击次数,在佛教寺庙中,云板常用于报时和祈福,其敲击次数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早晨敲三下:代表着佛教中的“三宝”——佛、法、僧。这既是为了叫醒沉睡的僧众,提醒他们起床做早课,也是一种祈福仪式。 中午敲五下:代表着五方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这既是为了告知僧众用餐时间,也是一种修行和祈福的方式。 傍晚敲七下:“七”在佛教中是吉祥数字,代表着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既是为了送走一天的疲惫,迎接夜晚的宁静,也寓意着一天的修行圆满结束。 佛教斋饭是佛教僧侣遵循的饮食制度,以素食为主要特征,旨在通过规范饮食滋养身心、辅助修行。其戒律体系源于佛陀时代,传入中国后结合本土文化形成独特传统。该制度核心为大乘佛教戒杀护生理念,梁武帝曾颁布法令推行僧团素食。僧人用斋遵循“过堂”仪轨,配合供养偈诵与五观思想(计功量德、防心离过等),将饮食纳入修行体系。寺院厨房设典座、饭头等执事,践行“农禅并重”传统,通过劳作培养奉献精神,历史上雪峰义存等禅师皆从厨房执事中悟道 。 正在修建中的山门。 山门是佛教寺院的正门建筑,因古代寺院多建于山林之间而得名,后扩展为所有寺院入口的统称。其基本形制为并列的三扇门,中间为主门两侧设次门,对应佛教"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哲学体系 。该建筑规制可追溯至东汉永平年间白马寺建造时采用的帝王规格三门制式 。 我很喜欢这样的的两句话:“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大小言行心公正,低心下气敬重人”。这些话语让我意识到,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保持内心的善良和公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