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崖畔上的酸枣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如歌。总有一些人,总有一些事会让你魂牵梦绕。五十几年前在甘肃庆阳董志塬上山下乡,做插队知青,芳华年龄,激情岁月。早上披着月光,踏着晨露,扛着锄头,沿着崎岖的山路,翻过圪梁梁,下到山沟沟,加入到热火朝天,夯号嗨哟的筑坝队伍。夕阳西下,日暮时分,力竭精疲的结束了一天的劳动,早上出门时带的干粮,晌午时已果腹,饥肠挂肚的我,提着沉重的步子,向塬上爬去,望着半山腰陡峭的山崖上那挂着红晶晶果实的酸枣树,两眼放光,爬上去,摘一把酸枣,在衣袖上抹一抹,放在嘴里,生津止渴,顿时多了几分精神。流年似水,岁月带走我们的青春,带不走的是记忆。多年后在梦中呈现沟崖上的酸枣树,红彤彤,亮晶晶的酸枣,晶莹剔透,吃到嘴里酸酸甜甜,满口生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沟崖上的土壤干旱贫瘠,沟里的穿堂风,沿着沟崖吹拂着干裂的土地,让原本干旱的沟崖黄土变得松散,生态也愈加脆弱。沟崖上的蒿草,植被与雨水的不断冲刷,千百年来在大自然中进行着一场又一场漫长的博弈,原上沟崖边脆弱的黄土,被洪水无情的冲进沟里。然,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酸枣树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扎根沟崖上,成为崖畔上独特的风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酸枣树的根系深深扎入崖边的土壤,强大的根系不仅使其能够汲取土壤中深层的水分,还在风雨来临时,为树干提供了稳固的支撑。坚韧的茎干向上挺立,抵御着狂风暴雨的侵袭。无论是炽烈的阳光,还是刺骨的寒风,酸枣树总是以其独特的姿态,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无论贫瘠土壤还是干旱环境,都能顽强生长,它倔强的生长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得这种灌木在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顽强生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干旱少雨的西北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长期以来水土流失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生长沟壑崖边的灌木,是自然界的坚韧象征,它总是以其独有的姿态,默默诉说着关于适应与生存的故事。说起灌木,五十几年前在庆阳董志塬上插队,挑土挑粪的笼子就是用灌木枝条编的。自然界就是这样的奇妙,生长在沟壑上原生态的灌木,多是山羊,小鸟,松鼠等动物在采食植物果实的同时,把植物的种子也带向了广袤的原野,黄土高坡沟沟壑壑上生长的酸枣树,正是这些动物采食酸枣后,留下的枣核繁殖生长。崖畔的酸枣树,顽强生长,用盘根错节的根系稳固沟崖上脆弱的土壤,用坚韧的枝条抵御洪水对土地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董志塬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四千多年前周先祖的子民根据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创造了窑洞(崖窑和地坑窑等)这一独特的民居形式。居住在窑洞的乡民,世世代代都有在崖畔栽种酸枣树等灌木的习惯,利用灌木盘根错节,四通八达的根系来保护窑洞四周崖畔上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用植物的枝叶根系抵御雨水对崖边土壤的冲刷,同时也为庭院增添一抹绿色,起到对居住环境的绿化、美化作用。每当春天来临,崖边上的酸枣树,垂吊的枝条上米黄色的酸枣花一簇簇地绽放,散发出浓郁的甜香,吸引了成群的蜜蜂前来采食(历史上居住在窑洞的乡民都有养蜂的习惯,通常会在窑洞的崖上养几箱蜜蜂。记得插队时,居住在窑洞里的老辈人说,蜜蜂采食酸枣花酿出来的蜜能镇住娃娃夜啼)。在这一刻,崖边的生命似乎被唤醒了,生机勃勃,充满希望。酸枣树的小小的花朵,是大自然的馈赠,它蕴含了乡民们对甜蜜生活的期许与向往,那垂吊在崖边酸枣树枝荆,在阳光下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秋风起,糜子黄,白露霜,酸枣红。玛瑙似的果实星星点点缀满枝头,垂吊在崖畔,在秋日阳光里浸透血色,成为地坑院内来一道风景。成熟后的酸枣,红艳艳、亮晶晶,酸酸甜甜,生津可口。核大肉少的小果子,裹着酸涩的皮,藏着坚硬的芯,最不起眼的酸枣核在乡民的心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这就是它的药用价值。插队时见过老乡在石碾子上碾碎的酸枣核,筛选出的酸枣仁在阳光下泛着金箔似的光,那是养心安神的灵药。酸枣仁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其功效:养心安神、补中益气,改善睡眠等多种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扎根原在山崖中,风霜雨雪更坚劲。崖畔上的酸枣树如同一位坚韧的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黄土高原上世世代代的人们朴实的民风,他们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生生不息,用自己的坚韧与顽强,诠释了生活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些年,那些事——</b><b style="font-size:18px;">插队农村二三事:</b></p><p class="ql-block"><b> 筑坝是在秋收后的农闲季节。修建土坝的山沟两边山体隶属两个不同管辖区域,筑坝工程是由山沟两侧不同的生产大队联合修建。黄土高原上的土坝完全是用黄土一层一层人工夯实。那个年代,完全是不讲科学的蛮干,筑坝时没有引流渠,坝面也没有预留排洪设施。大张旗鼓地劳师动众,辛辛苦苦夯筑的土坝,往往是一场暴雨山洪就将土坝冲毁。当年我们知青参与修建的那座土坝,建好后没两年就被一场暴雨山洪冲垮了。</b></p><p class="ql-block"><b> 在修建水坝时,曾发生了一件让我心惊骨寒,不寒而栗的事情。山沟沟的深秋,秋风瑟瑟,一日尘土飞扬的筑坝工地,正在播放样板戏的高音喇叭停止了播音,只见大队支书手持喇叭,露出一幅</b><b style="font-size:18px;">凶神恶煞的丑态,</b><b>声嘶力竭的吼道“召开现场斗争大会”,他狰狞地指着人群中一位年轻人,“他是地主崽子”,命令身边的两个民兵将其抓起来,原本人声鼎沸的人群,顿时鸦雀无声,只见这两个民兵过去将这个年轻人双手反扣,当地俗称驾“土飞机”,不为别的,只因这个年轻人是地主成份。这件事情虽然已过去了半个世纪,然这残酷的一幕,刻骨铭心,直至今日想起时都会令我一阵阵胆怵。其实这位大队支书和这个年轻人是同一个村庄的人,他们的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同一片塬上的同一个村。</b><b style="font-size:18px;">暴戾恣睢,残酷无情,相煎何急!</b><b>这位H姓的年轻人,当时也不过只有二十来岁。他们有两兄,身体很健壮,就因为家庭成份不好,那个年代</b><b style="font-size:18px;">在生产队颇受欺辱和打压。本该结婚生子的年龄,因为家庭成份不好,也没有女孩敢嫁给他们。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俩兄弟,勤奋老实,劳动上也很能吃苦,且性格很好,开朗乐观,因年龄和我们这帮插队知青相近,平时在各方面也很乐于帮助我们,所以和我们这些知青很能玩在一起。2010年在离开插队农村三十几年后,回去看过一次,恰好在村里看到了这位H姓大哥,春天的故事让他的生活春暖花开,已儿孙满堂,幸福美满。</b></p><p class="ql-block"><b> 黄土高原干旱,缺少植被覆盖的山崖上,土质疏松,沟里的贯堂风,吹的工地上是尘土飞扬,筑坝的人个个都是灰头土脸。记得有一次劳动午间休息,我们几个知青下到水坝里冲洗,不料发生意外,有位知青脚下一滑,跌进深水处,还是同村一位识水性的农民大哥下水将他救了上来。2010年我们几位知青相约回到插队的农村,这位知青专门去看望了这位救命恩人,再次向这位老大哥表示感谢。离开时大嫂装了满满一袋苹果给我们送行,黄土高原的人就是这样淳朴、憨厚、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汉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黄土高坡风沙雕琢的土地上,生长着最倔强的灌木枝。它们根系如铁,紧紧咬住贫瘠的土壤,任凭寒风如刀割肤、旱魃似火燎原,依旧在苍茫天地间舒展筋骨,以一抹倔绿刺破荒芜。这灌木枝的脾性,恰似了西北汉子的魂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血液里流淌着坚韧,干旱时节,他们如骆驼刺般将根须扎向戈壁滩砂石之中,如酸枣树的根糸扎根在山崖之上,在龟裂的田垄间抠出希望的裂隙,纵是被黄沙,冰雹劈去枝叶,来年也会顽强的从残干上迸出新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的皮肤是风砂打磨出的革质,黝黑中透着棱角分明的粗粝,寒霜在额角刻下沟壑,烈日将脊背烤成焦褐,仍然摇曳高唱着“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豪情歌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袅望这片天与地相接最近的疆域,“风拂黄沙舞,天地共苍茫。”唯有将生命淬炼成灌木般的强韧,方能在永恒的荒旱与风寒中,倔强顽强,生生不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