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黄梅戏 作者/胡劲松

胡劲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家乡的黄梅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作者/胡劲松 朗诵/大海</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安庆是戏剧之乡、京黄故里,也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在这里,黄梅戏的底蕴深厚得如同陈酿。街头巷尾,随时能听到婉转的黄梅调。民间高手更是卧虎藏龙,一招一式尽显专业范儿,一亮嗓便能惊艳众人。</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每一天清晨,每一个黄昏,每一所公园,每一座廊桥,每一处休闲的地方,都能找到黄梅戏爱好者的聚集点,只要你喜欢,都可以凑上去,唱上几段。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轻快明亮的镲钹声,空灵清脆的梆子声,苍凉悠扬的胡琴声,你来一段“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我来一曲“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或男女对唱《夫妻双双把家还》“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或几人边舞边唱《七仙女下凡》“飘飘荡荡天河来,天河如带白浪翻,姊妹七人鹊桥上,要把人间看一看……”真是一字一腔绕梁三日,一笑一颦魂牵梦萦。伴演的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唱念做打有板有眼,手眼身法惟妙惟肖,唱腔清脆圆润而回味悠长,台步收放自如又行云流水,水袖翻飞间眼角眉梢都是戏。真是“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一些戏友或跟着节奏打着拍子,或随着旋律小声哼唱,陶醉其间,一时竟浑然忘我,欲罢不能。围观的人群也时不时地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经久不息。</p><p class="ql-block"> “一座黄梅城,满城尽是戏中人”,家乡的人民就是这样耳濡目染着黄梅戏,由此人人爱上黄梅戏,唱响黄梅戏。</p> <p class="ql-block">  在家乡安庆美丽的菱湖公园里,立着一尊汉白玉七仙女的塑像,她就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她是坠落凡间的“七仙女”,是天上人间的“黄梅阁”,是她在上世纪中期将《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打猪草》、《小辞店》、《夫妻观灯》、《王小六打豆腐》等这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家乡黄梅戏唱红大江南北,并把《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拍成了黄梅戏电影,一经上映立刻风靡海内外,自此,黄梅戏开始走进国人心中,深入国人心中,形成了当时空前绝后、“一度梅开”的黄梅盛况,使黄梅戏从默默无闻的地方小戏跃升为我国家喻户晓的的五大戏剧剧种之一,并成为中国国粹,名扬天下。严凤英大师现在虽已香消玉殒,但是黄梅戏薪火相传,已经梅开二度,正是黄梅飘香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声名远播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诸如马兰、黄新德、吴琼、韩再芬、袁玫……,也产生了一大批新生代梅苑新人新秀,诸如王琴、何云、吴美莲、程小君、仝婷……。如今,黄梅戏已经不仅仅属于我的家乡安庆,更成为我们中国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享誉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  我对黄梅戏一份挥之不去的情愫,源于我的伯父、伯母、堂姐及自己这二代人的二场经历,每每于那夜深人静,月明风清之时细细体味,它仿佛是我内心盛开的花朵,是我灵魂深处流淌的清泉,总使我想把苏轼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偷偷改为“人间有味是黄梅”。</p> <p class="ql-block">  台上演戏,台下做人。千百年来,中国戏曲一直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演绎着一幕幕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有情有义、刚毅坚卓、忠贞爱国、惊天地泣鬼神的中国故事。京剧《穆桂英挂帅》,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豫剧《打金枝》,评剧《杨三姐告状》,黄梅戏《六尺巷》等等还有其它剧种的经典作品,无不都在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而古人今人也都通过这些戏曲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戏剧中的正面教育和反面警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记得1982年我还在读小学三年级,突然有一天,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去当时的徐河乡(现已撤并到新渡镇)辅导小学的茅栗小学观看桐城县(那时还没有撤县设市)黄梅戏剧团专场演出的黄梅戏《状元与乞丐》。这个从天而降的重磅喜讯令全校同学们兴奋得手舞足蹈。全校200多名学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犹如一条长龙游走在乡间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一路欢跳一路欢声笑语。来到了茅栗小学,我们按照老师们的布置各自落座,津津有味地看起了这场黄梅戏《状元与乞丐》。黄梅戏《状元与乞丐》演的是古时有一家丁姓的兄弟同一天各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取名文龙,一个取名文凤。在孩子满周岁时,他们的一个会看相算命的舅公为这两个外孙排八字,算定文龙是“乞丐命”,而文凤则是“状元命”。文凤父母对此沾沾自喜,深信不疑,因而在文凤成长的路上对其百般放纵溺爱,致使文凤染上了许多恶习,渐入歧途,最后“状元命”的他竟堕落为盗贼。而文龙的母亲不信天命,受尽苦难,独自含辛茹苦地对文龙严以管教、循循善诱,促使文龙发愤精进,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乞丐命”的文龙高中状元。一次算命,戏中两位主人公“命运”里离奇相反的结局,给当时幼小的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黄梅戏《状元与乞丐》演员们酣畅淋漓的表演和可喜可悲的剧情,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教育意义,让观众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了“慈母多败儿”、“惯子如杀子”、“溺爱出逆子”,同时也让人们得到启示:逆境也能成材,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当年学生时代观看的这场情真意切、质朴细腻、优美动听,富有生活气息的黄梅戏,深深地吸引了我,自此让我对黄梅戏百听不厌,如痴如醉,为她欢喜为她忧。</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人到中年,在工作和生活的闲暇时,我最爱的还是黄梅戏,她似一朵清新的小花,开在中华戏曲大花园里;她像一泓秋水,在我心底涓涓地流;又如一缕春风,在我耳边浅浅地吹……</p> <p class="ql-block">  黄梅好听乡音甜。家乡的黄梅戏最独特之处是她的演唱和道白以家乡的乡音方言为主(现在的黄梅戏正在逐渐脱离安庆乡音方言,向普通话靠拢,委实可惜了),她的所有演员们也几乎是来自家乡的各个地方,所以家乡的黄梅戏也可以说都是家乡本地人唱响的,是安徽最具特色的地方乡村民俗文化,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也正因如此,在中国戏曲界内有种说法“要想唱好黄梅戏先要学会安庆话”,安庆方言说不好,黄梅戏就唱不出“黄梅戏”的韵味了。因为家乡的黄梅戏一不经意间就时不时地蹦出家乡熟悉亲切的乡音方言,所以家乡人对黄梅戏有种莫名的情结,人人都爱黄梅戏,较之北京人爱京剧,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声乡音一缕乡情,一口方言一段乡愁。家乡的黄梅戏对于远离家乡,远离故土的游子们而言就是精神上的慰藉,一方治愈乡愁的最好良药。而我就见证了这个治愈乡愁的奇方良药。我的伯父,解放前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安庆市(那时安庆还是安徽省的省会)的一个警察局担任领导职务,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国民党的溃败,我的伯父也就随着国民党的残军退守到台湾,把我年轻的伯母和幼小的堂姐遗留在了家里。伯父在台湾孑然一身望穿秋水苦苦等了多年后发现回家再也无望,只好又重新组建了家庭。这是那个战乱年代的悲剧,饱含了伯父及与他相似境遇的人多少无尽的心酸和无奈啊,但愿中华的历史再也不要重演这段悲剧。</p> <p class="ql-block">  在我伯父随军逃亡杳无音信后,1967年我的伯母和我的堂姐作为支边家属落户新疆,也离开了家乡。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交往的大门也就此打开,我的伯父也就是在这一年才得以机会首次重回家乡探亲。我父亲在得知我伯父要回乡探亲的喜讯时,也提前写信给我新疆的伯母和堂姐约好了在我伯父回乡探亲的时间点,邀请她们也一起回家乡大团聚。至此,伯父是离开家乡40年后重回故园,伯母和堂姐是离开家乡20年后再返乡梓,“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分散了几十年的亲人终于又紧紧地团聚在一起了,亲人见面时那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声声互诉着永远也扯不断、割不断骨肉相连的对彼此的牵挂与思念。亲人相聚,欢乐的时光总是觉得短暂,不觉间分手的日期临近了,我和父亲等几位家人在送伯父,伯母,堂姐去合肥飞机场和火车站各自回程时,提前到合肥游玩了几天,这几天里有一次,伯父,伯母,堂姐他们三人特意去合肥的一家新华书店买了好多好多都是黄梅戏的原版磁带,他们都说,远离家乡,很难听到家乡的乡音,很难听到家乡的黄梅戏,非常思念家乡,非常想听家乡的黄梅戏,现在好了,有了这些黄梅戏磁带,带回去播放,既能过把听听家乡戏的戏瘾还能听到地地道道的家乡话,可以慰藉思乡之情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家乡的方向,是记忆深处最美的凝望,这端是游子,那端是故乡,而家乡的黄梅戏就是这条穿越时空的线,牵着家人无限的深情,连着远方游子永远的羁绊。</p>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黄梅戏是徽风皖韵最美的展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她唱腔优美、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在年年的央视春晚节目中都会惊艳亮相,成为必唱的压轴曲目之一,已被越来越多的观众、听众喜欢和追捧。为传播黄梅戏文化,家乡的国字号“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自1992年起,每三年一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九届,让国内外热爱黄梅戏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唱黄梅戏,共品黄梅戏。“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家乡的黄梅戏不仅要唱给家乡人听,还要唱给全国人,甚至世界人听。</p> <p class="ql-block">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正如家乡黄梅戏《打猪草》中所唱的那样,作为黄梅戏发源地和继承地的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去挖掘并传承家乡黄梅戏这一艺术瑰宝,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践行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223, 54, 30); 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  胡劲松,男,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桐城市伊洛小学语文教师,作品散见于纸媒及网络平台。与纸砚相约,笔墨相守,用最美最真最深情的文字回眸岁月,书写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主播简介:</p><p class="ql-block"> 大海,女,用最自然的声音娓娓道出最深情的文字,用心追求有温度的声音!与文字相约,与声音共舞!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