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23日上午,我看过青岛火车站和栈桥之后,进入中山路南端,看到中山路与湖北路相交的十字口德式建筑比比皆是,但是操心两位老大哥不知道回到宾馆没有,于是左转沿着湖北路向西,朝我们下榻的位于北京路的宾馆走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忽然,一座米黄色的建筑群出现在我眼前。这座建筑位于湖北路29号,大门口挂着青岛市公安局的牌子,主体建筑2层高16.5米,东南角有一6层钟表塔楼,高30米,建筑平面为“L”形,塔顶为德国钢盔式,回来上网一查,原来这是1904年德国在青岛建造的胶澳警察署,这座建筑在中国被称为巡捕房,其独特的标志性特征便是那高耸的钟楼,成为青岛五大钟楼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德国警察署旧址建筑为德国文艺复兴式复古风格,建筑立面不规则,花岗石砌基,清水砖勾缝嵌门窗套,屋面变化丰富 ,是青岛德占时期公共建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其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德国警察署旧址建筑没有采取新古典主义或新巴洛克风格,而是采取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艺复兴式复古风格和德国乡村教堂的形式,建筑内办公室的门窗不是很高大,室内没有过多的装饰,反而外立面的装饰风格多样,每个坡面的通气孔和烟囱数量、大小、形状都不一样,打破了建筑立面的单调,构图灵活,显示出建筑物的田园式风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德国哥特式建筑与德国传统村镇建筑装饰手法的影响下,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高耸陡直的蒙沙屋顶与形状各异的老虎窗、通气孔、烟囱形成对比;红黄相间的仿“半木构”的直线花饰与钟楼塔尖的复曲线形成了对比;门窗周围使用的红砖镶边与米黄色的墙面形成了对比;高直的钟楼与建筑主体的高度形成了对比 。建筑南立面使用东高西低不对称的设计手法,如今,这座建筑已经演变为了青岛市公安局,见证了青岛从殖民地到现代化城市的变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几步,到了湖北路33号,一座青瓦黄墙、古朴典雅的建筑又跳入眼帘,院墙上的石碑写着“吴郁生故居”几个红色大字,石碑简介说这是晚清礼部尚书和军机大臣吴郁生1912年来青岛后建的私宅,被称作“吴公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吴郁生作为清末重臣和著名书法家,寓居青岛,极爱游览崂山,几乎遍历其胜,凡所游之处不仅摄影留念还将每一处风景及名胜传说皆用文字作扼要记述,编著了《崂山名胜目次及旅行须知》,并在该书册扉页题写"崂山胜景"四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吴郁生故居不仅承载着他的个人记忆,更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虽未步入故居,但仿佛能够看到吴郁生挥毫泼墨、与友人谈经论道的身影,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似乎在诉说着那段风雨飘摇却又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人的学识与风骨都将为后世留下熠熠生辉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总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有的韵味。在回我们住得宾馆要经过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六街口,这个街口由肥城路、大沽路、天津路、北京路、济南路和泰安路六条小街交汇而成,虽然每条街道都不宽,但每一条都承载着老城区的历史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还没走到街口,紧贴吴郁生故居西墙向北一条小巷子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糊里糊涂走进了“银鱼巷”,清亡后晚清军机大臣吴郁生、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等一众人等,都曾在这里购地置房。也就是说,当年居于此地的,均是非富即贵的名商巨贾、达官贵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而银鱼巷,无疑是这份韵味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宁阳路与寿康路交汇处,紧邻青岛老火车站,是德国殖民统治时期最早开发的街区之一。这里保存着多处青岛特色传统里院建筑,是记录青岛特殊历史时期商埠口岸历史与文化信息的重要样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银鱼巷是这么一个写满传奇故事的地方,虽然叫作“巷”,但它并不是单独的一条“巷”,而是一片街区,宁阳路和康宁路交叉成“十”字穿行其中,恰好将这片区域分成了四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咖啡、古着、手作、音乐、市集等众多新型“小而美”的业态都被聚合在了这里,其中不乏主打治愈系的店铺,单是转一转、看一看,就足以让人身心舒泰乐在其中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时钟拨到2019年,这一年“心怀敬畏、小心翼翼”的修缮工作开始了,宁阳路诞生之初的德文名字“Silberfisch”,直译过来是“银鱼街”;同时融入青岛旧时的童谣“一二一,上街里”,将整个片区称作“上街里·银鱼巷”,让这个名称既亲切有趣又有了人文延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百余年前,商贾集于此、居于此时,这里是最繁华、最时尚、最前卫也最有调性的所在;百余年后,时尚潮流仍然是这里最主要的标签,展现出潮流文化演变的生命力与包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南北向的宁阳路,宽不过7米,长不过255米,却藏着无数的惊喜。街区内,传统里院建筑错落有致,前店后宅的布局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商贾云集、繁华喧嚣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里院楼梯间,白色的外墙,黑色的楼梯,天花板上投射下仿佛时光穿越般的老光。这些建筑,经过保护性修缮,如今已焕然一新,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银鱼巷,你会被这里琳琅满目的小店所吸引。从复古杂货店到文艺咖啡馆,从原创饰品店到买手店,应有尽有。每家小店都独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复古的砖墙与彩色涂鸦墙形成鲜明对比,成为绝佳的拍照背景。老建筑的门窗和雕花展现出历史的韵味,拍照很有故事感。而特色小店的门口和招牌则充满了文艺气息,让人忍不住驻足留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银鱼巷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韵味与魅力。这里既有老青岛的温情记忆,又有新潮流的蓬勃生机。无论是漫步在复古的建筑间,还是品尝着地道的美食,都能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虽没有了往昔的烟火气、商贾意,但却成了网红打卡地,有更多的年轻人徜徉流连于此:打卡拍照、细品咖啡、或者相爱的俩人儿牵手漫步、小桌两头默默对视、抑或独自一人只是坐着发发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银鱼巷,生活的节奏被放慢,人们享受着慢生活的美好。穿行其间,能感受到小城的温暖与历史的积淀,仿佛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环境,让年轻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了一块可以栖息的地方。 银鱼巷,这条百年老街巷,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青岛的故事,传递着城市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6月23日下午,我又去爬了青岛的观象山和信号山,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从青岛站地铁口出来,我又走了一遍银鱼巷看它的夜景, </p> <p class="ql-block">走到宁阳路的北口,出去就是六街口的肥城路,向右旋转过了大沽路就是我们宾馆所在的北京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