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院的故事之二:我们的罗辅导员

晓露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连载20</p><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1972年5月,罗世伟、张大恒、张忠良在天星沟。)</p> <p class="ql-block">一天晚上,一个陌生的小伙子出现在我家门口,问我:“请问,刘常琼家在哪里?”我好生奇怪,认真地打量着来人,只见他二十来岁,中等个子,和善的面容,大大的眼睛。我说:“我就是。”来人说:“我叫罗世伟,是电镀车间团支部委员,团委派我来当你们向阳院一分队的辅导员。”</p><p class="ql-block">“哦,是辅导员啊,快点到屋里坐。”我欣喜若狂,对着屋里就喊道:“爸爸妈妈,辅导员来了。”我请辅导员坐在我家方桌前的长条凳上。</p><p class="ql-block">我家人口多,住的是三小间,外屋安一张哥哥们睡的床,还有吃饭的桌子。里面两间屋,一间我和奶奶住,一间是父母的卧室。</p><p class="ql-block">父母都走出来很热情地招呼辅导员,辅导员和父亲握了手后就坐下和父亲聊起来,向父亲解释成立向阳院的意义和让我当向阳院一分队队长的决定,并要求父亲支持我的工作。父亲憨厚地笑着说:“她小娃儿家,懂得啥子哟?今后还要靠辅导员多多帮助。”</p> <p class="ql-block">趁着父亲和辅导员说话的时候,我按辅导员的要求,去把刘老师和屈老师请了来,随之而来的还有闻讯赶来的小朋友们,一下子,我家就热闹得楼板都要被掀翻了。</p><p class="ql-block">罗辅导员有些腼腆,说话爱脸红,爱笑,操着浓重的成都口音,他是厂里唯一一个成都人,“成都”就成了他的外号。他的责任心很强,经常晚上来找我了解向阳院的情况,给孩子们讲故事,星期天也经常来和孩子们一起搞活动。他很有耐心,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他,每次见他来,那些几岁的小朋友们总是跑上去吊着他的左肩右膀,叽叽喳喳地向他诉说。</p> <p class="ql-block">罗辅导员给向阳院送来一块黑板和几盒粉笔,要求我们每周都要换一期黑板报。黑板就挂在我家外墙上。罗辅导员还给我们送了一本有关黑板报报花的书,上面印满了各式各样的插图、花边,我们就学着往黑板上画。</p><p class="ql-block">罗辅导员送来很多油印的歌单,还来教小朋友们唱歌,还派他们车间跳舞跳得好的姐姐来教大家跳舞,所以每天下午,向阳院安排的都是文体活动,很多时候我带着小朋友们到那栋还未修好的母子宿舍里去排练节目。</p> <p class="ql-block">1976年暑假向阳院继续开展活动,电镀车间团支部书记张星明来当我们的辅导员,他说罗世伟到四川大学进修去了。那时候,张星明正在和我家楼上赵大姐“耍朋友”,他和我们在一起还有点不好意思,我们也就拘谨一些。</p><p class="ql-block">后来,我进工厂工作以后,罗世伟和张星明都还在电镀车间上班,他们先后走上了中层领导干部岗位,后来都在天兴厂退休。</p> <p class="ql-block">《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晓露,女,本名刘常琼,60后,祖籍泸州。一个从小跟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从城市进入大山深处、在大山里生活工作20多年、后随工厂整体搬迁重新回到城市的三线子弟,曾任企业中层领导干部,具有深厚的三线情结。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让优秀成为习惯》(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和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新华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为了让世人了解新中国历史上那段波澜壮阔却又高度保密的三线建设史,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42年的三线建设史,讲述三线企业的发展史,讲述三线人的故事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并引用专家的文章,分析三线建设的起因、过程和得失。作品真实感人,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文笔优美,插入130幅照片,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谨以此书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献给三线建设决策六十周年,献给曾经奋斗在崇山峻岭中的三线建设者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