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武隆(4)

宜昌石头

▲精彩继续<br> 美篇这一部分说的是武隆龙水峡地缝。 ▲地缝<br>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地球上造就了一个个地缝奇观。斧劈刀削,险峻幽深,泉水流瀑挂壁,怪石峥嵘,树木竞秀…… ▲一线天<br> 那么地缝是如何形成的?地缝多为断裂带,在石灰岩地区,河床上通常会有漏斗和落水洞。<div> 在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冲刷和潜蚀作用下,裂隙中的物质被水带走,裂隙向上开启或贯通而形成地缝。</div> ▲乌蒙大地缝<br> 我国著名地缝主要有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营盘乡的乌蒙大地缝、 ▲云龙地缝<br> 湖北恩施的云龙地缝、 ▲会泽大地缝<br> 云南曲靖市会泽县的会泽大地缝、 ▲奉节地缝<br> 重庆奉节县兴隆镇东25公里处的奉节地缝、 ▲油桐溪大地缝<br> 贵州绥阳县宽阔镇红河村的油桐溪大地缝、 ▲龙水峡地缝<br> 重庆武隆仙女山南麓的龙水峡地缝……可见得地缝并非吹嘘的唯一天下奇观。 ▲地质的“裂变”<br> 地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峡谷,峡谷由水流切割而成,地缝多由地质变动而发生“裂变”。<div> 如果有一种强大的外力,地缝的两岸可以天然地重合在一起,而峡谷却不可能。</div><div> 而且,裂变后形成的缝隙经过经年累月的风雨剥蚀,其断面又发生了多样性变化。</div> ▲悬崖峭壁<br> 有的地方千万年亘古不变,悬崖峭壁犹如刀砍斧削,灰白色的岩石裸露在外,<div> 从地缝底部仰望,只见飞鸟横绝蓝天,崖壁蔚为壮观;</div> ▲岩石风化剥落<br> 有的地方因岩石风化剥落形成一幅幅水墨山水画卷,或者一尊尊惟妙惟肖的人物、动物雕像; ▲岩石中的化石<br> 有的地方可能因为裂变的原因,将亿万年以前形成的化石剥离出来,以一种神秘的姿态展现在探秘者面前。 ▲云龙地缝<br> 笔者去过的恩施大峡谷的云龙地缝,<div> 从地缝顶部到地缝底部的地层主要形成于2.1-2.9亿年间,横跨二迭纪与三迭纪的灰岩。</div> ▲曾经的暗河<br> 云龙峡地缝曾是云龙河的伏流段,以暗河形式沉睡地下二、三千万年,<div> 后因水流在地下强烈掏蚀,在地表不断剥蚀下、致使暗河顶部坍塌,地缝才得于面世。</div> ▲航拍奉节地缝<br> 奉节地缝又被称为天井峡地缝,全长37公里,最大深度有229米,而最窄处仅2米,<div> 而峡谷高度达900米,形成气势宏伟的“一线天”,被岩溶专家称作“世界喀斯特峡谷奇中之稀”;</div> ▲龙水峡地缝式峡谷<br> 而位于武隆区仙女山镇境内的龙水峡地缝式峡谷,是“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曲径通幽<br> 该地缝是几千万年前造山运动而形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div> 峡谷长5公里,游程约2公里,谷深200——500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div> ▲奉节天坑<br> 奉节天井峡地缝是1994年8月由英国洞穴探险家发现的,很快就和奉节天坑一起名扬全国; ▲朱学稳<br> 而武隆的天坑地缝是我国地质科学院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朱学稳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发现并命名的。 ▲喀斯特大漏斗<br> 过去喀斯特地貌中没有“天坑”一词,与天坑类似的地貌称为喀斯特漏斗。<div> 就是朱学稳先生在2001年将这类大漏斗命名为喀斯特天坑。</div> ▲桂林岩溶地质研究所<br> 朱先生对天坑的正式定义为:具有巨大的容积(100万立方米以上)、<div> 陡峭而封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坛状腔体,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div><div> 平面直径和垂向深度均不小于50米,形成于坚硬或半坚硬碳酸盐岩层中的一种大型漏斗、竖井或地下河天窗。</div> ▲塌陷天坑<br> 同时将天坑分为两种成因类型:一是塌陷的,由地下河的破坏作用使岩层发生较大规模的塌顶,<div> 并最终露出地表而形成。这种塌陷型天坑分布最为普遍,数量亦最多;</div> ▲冲蚀型天坑<br> 二是由地表水集中向地下流入,主要由冲蚀作用形成,为冲蚀型天坑,分布稀少,罕有发现。<div> 而武隆境内发现的就是由地表水的冲蚀所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坑。</div> ▲武隆的天坑地缝<br> 武隆的天坑地缝在与奉节的天坑地缝竞争中之所以胜出,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成为影视剧的拍摄地,<div> 更有朱学稳先生对天坑地缝的学说,还有当地政府将仙女山和天坑地缝打包申报,终获5A称号,最终胜出。</div> ▲步步向下<br> 其实所有地缝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峡谷上段较为开阔,愈往下愈狭窄,<div> 上部宽10至30米,谷底宽仅1至30米,悬崖最深处地缝两壁陡峭如刀切。</div> ▲曲曲折折的通道<br> 地缝内都是乱石棋布、两边峭壁千姿百态、奇形怪状、阴暗潮湿、幽深莫测。<div> 沿着九曲十八回的台阶步步向下,仿佛进入一扇神奇的通道。</div> ▲仰望天空<br> 地缝里的小路时高时低,时宽时窄,怪石嶙峋。<div> 从地缝底部仰望天空,只见一条狭窄的隙缝,但从外部远观地缝却是一条狭长的峡谷。</div> ▲一线天<br> 每一条地缝都有一个“一线天”的景点,<div> 那是地缝内一段狭窄崎岖的路段,底部窄,顶部宽,呈喇叭形态,部分路段仅容一人通过。</div> ▲步步是景<br> 武隆龙水峡地缝当然也是几千万年前造山运动而形成的,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div> 峡谷长5公里,谷深200-500米,其峡谷具有雄、险、峻、秀等特点。</div> ▲飞瀑<br> 景区内的高山、峻岭、峡谷、流水共同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div> 武隆地缝由入口地缝、中途穿洞、出口地峡三段组成。景区玲珑秀丽,风光优美。</div><div> 以峡深壁立、原始植被、飞瀑流泉、急流深潭为其特色,银河飞瀑、九滩十八潭、蛟龙寒窟为其标志性景观。</div> ▲导游图<br> 武隆的龙水峡地缝景区峡谷向游人开发的只有2公里,比恩施大峡谷的那个地缝短多了。 ▲一步一景<br> 不过既然是地缝,峡谷两侧都会有悬崖千仞、岩壁绝险、峡谷幽深;有些地段渐次开阔,林木葱郁,沿途风景优美; ▲泉瀑飞溅<br> 都会有极其狭窄,有的仅可通人,仰头望天,一线天光;也都会有溪水从山中穿洞而出,清澈见底;<div> 泉瀑飞溅,幽幻无穷;穿洞洞体宏大,钟乳密布,中有地下湖泊……</div> ▲蛟龙寒窟<br> 里面的“蛟龙寒窟”,其实就是地下河水冲刷出来的一个大洞; ▲仙鹤沐浴<br> 那个“仙鹤沐浴”其实就是有水滴流下,在一块石头上形成天然的伞盖; ▲鲤鱼池<br> “鲤鱼池”并不大,只是感觉水特别清澈; ▲圣象戏水<br> 说一块石壁是“圣象戏水”,可怎么也无法与大象联系在一起; ▲罗汉苦修<br> 把一个天然的石窟想象成“罗汉苦修”,真的很佩服那些人的最强大脑 ▲银河飞瀑<br> 其实最美的还是那个“银河飞瀑”的景点,那道瀑布是从峡谷右壁山洞中涌出,沿坡壁冲蚀形成几处大小不等的深潭, ▲蔚为壮观<br> 从上至下形成四层阶梯状跌水,最下一级最大高差为80米,磅礴大气,声震如雷,如从天而降,蔚为壮观。 ▲气势磅礴<br> 那种一泄如注的气概,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div> 也有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写的“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的感慨。</div> ▲峰回路转<br> 最为绝妙的就是站在地缝最低处,仰望壁立千仞,人在栈道行,水在脚边流,水因地势,或急或缓;<div> 路随水转,峰回路转,让人昏昏然不知身之何处;</div> ▲银河飞瀑<br> 最为刺激的就是身处“银河飞瀑”的岩下,瀑布从峡谷右壁山洞中涌出,沿着坡壁从上至下形成四阶梯状跌水,<div> 最后一级落差最大,瀑布从天倾泻而下,即便没有风,星星点点的雨点也会滴落下来,</div> ▲伞和雨衣是必备<br> 尤其在那个转弯处,如果没带伞,如果没事先买雨衣,脚步慢一点,不是被淋成落汤鸡就是衣衫尽湿。<div> 好在穿过去也就几秒功夫,完全不伤大雅,而且还很有情趣,印象深刻。</div> ▲武隆游客中心发车场<br> 我们是从仙女山森林公园乘交通车下午3点多钟回到仙女山镇,没出游客中心,下楼就上了去武隆地缝的景区交通车。 ▲地缝入口停车场<br> 居然一辆大巴车上只有我们两个人,还是调度员用步谈机专门调过来的,可见得地缝景区有些遇冷。 ▲地缝售票处<br> 不过在地缝景区电梯入口处还是要排队,还是要等候,可见为数众多的旅游团对景点的助推效应还是很强的。 ▲通往电梯的隧道<br> 武隆的地缝入口处有一个悬崖电梯可以带着游人直抵第一台地,<div> 然后沿着峡谷的两侧岩壁修建的阶梯步步向下,剩下的就是在狭长、幽深的峡谷里穿行。</div> ▲出口停车场<br> 武隆地缝走一圈也就个把小时,走到快上坡的时候,就快到终点了。<div> 有女司机驾驶的柴油观光车送人轰轰烈烈地上到出口不远处。当然上下都要另外付钱的。</div> ▲向下的阶梯<br> 我们下到地缝深处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虽然天色已经有些暗淡,可是地缝底部还是有光线透进来,<div> 可以把岩壁滴下的水珠、有些湿滑的道路和长满青苔和植被的岩壁看得清清楚楚。</div> ▲青苔深潭碧绿盈动<br> 山道弯弯嵌绿树,小溪潺潺扬水雾,如果没有游人的谈笑,幽邃的龙水峡地缝静得让人只听得到水的声响。 ▲地球上最美的地缝<br> 身在谷底,仰视天小,峰回路转,远树白云,俯仰之间,不由顿生柳暗花明之感。<div> 所以那里才会被誉为“地球上最美的地缝”。</div> ▲云朵 上武隆<br> 钩沉重庆系列武隆部分用游记形式写出,让大家和笔者一起上武隆。其中也有很多相关历史和人物故事。<div> 各位想看些什么,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历史背后的故事,请在文尾留言告诉笔者,一定会畅所欲言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