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工,给书写者的最高褒奖

深谷幽兰

<p class="ql-block">在陈行甲的新书发布会现场,一位来自河南濮阳的农民工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穿着一件干净的衬衣,背负着双肩包,一手抱着帆布包,又提着红色袋子。视频中,他的神情透着拘谨与羞涩,仿佛觉得自己这样饱经风霜的身躯,与读书这般“精神享受”有些格格不入。他的胡子虽长,却并非邋遢,笑起来时,黝黑消瘦的脸庞上刻满了岁月的褶痕。</p><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或许注意到了他在人群中的特殊——那份质朴与现场的“文艺”氛围形成鲜明对比,便善意地把他带到陈行甲面前。一番询问与对答,在场的人大约都被这个衣着朴素的农民工大叔感动着,有人送上陈行甲另一本签名书,有人欣然接受这样的插队,有人拿出手机拍照……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这位大叔身上,让他显得格外不自然。</p><p class="ql-block"> 陈行甲也十分感动,立刻为他签名。他有些费力地从裤袋里掏出身份证……原来他在工地上与钢筋、混凝土为伴,心中却渴望与书籍相遇。他说,这不是他第一次走进书店,已经来过几次了。</p><p class="ql-block">我深深为之动容。阅读,本就无关年龄,不分职业。他衣着整洁而来,想必正是出于对知识最朴素的尊重与敬畏——如同我们大学时去图书馆自觉不穿拖鞋背心;如同我教导孩子要爱惜书籍,尤其是有签名和印章的书,绝不可以坐;如同那位宁愿自己淋雨也要护住书本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不解:他为何出现在陈行甲的签售现场?是否将陈视为心中的“包青天”?……坦白说,我对陈行甲也所知甚少。然而,一位农民工走进书店,恰逢新书发布,何须揣测动机?即便专程而来,又有何不可?这让我想起《活着》读书会上那句话:“谁都没有资格评论别人的人生。”清与浊,并非我所关注。我不愿揣测他人内心,只被这位老者所感动:一位年过花甲、仅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工,在偌大而陌生的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这份对书籍的向往本身,就已足够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有人言,读书或许不如不读,认知的提升带来清醒,也带来痛苦。我无法苟同。若真痛苦,他怎会坚持?他定是在书中寻得了精神的滋养。或许,阅读早已成为他多年坚持的习惯。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关于“铁屋子”的比喻:唤醒沉睡者固然可能使其感受到“临终的苦楚”,但“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份清醒的痛苦,本身便是希望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这身影,也让我想起我的父亲。许多年里,父亲或许正是这般模样,出现在县城的新华书店,流连于小镇的书摊前,带着同样的拘谨与羞涩。他们都是农民,在世俗眼光中或许被视为“另类”。但无论旁人作何感想,我在他们身上,清晰地看到了高尚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视频尾声,陈行甲递给他一瓶未开封的酸梅汤,并将自己的电话号码郑重写在书的扉页。随后,他起身离席,给了这位“老哥”一个温暖的拥抱。</p><p class="ql-block">陈行甲后来在个人社交平台转发了这段视频,动情写道:“这位老哥,你是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我想起那句话,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是无穷无尽的。老哥,我后悔没有留下你的电话,请你记得翻翻看书的最后一页我留给你的电话号码。”</p><p class="ql-block">这无声的一幕,胜过千言万语:高尚的灵魂,从不因职业而蒙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