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寸水库参观记:见证水利工程的伟大成就

伯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7 年 10 月 20 日,阳光明媚,市水利局组织我们这些离退休的老领导和老专家,前往新昌钦寸水库进行考察调研。一路上,大家心情格外激动,对这座备受关注的水库充满了期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钦寸水库工程意义非凡,它是浙江省浙东引水与水资源配置及曹娥江防洪治理的关键工程,同时也是宁波市与新昌县合作共建的结晶,更是浙东引水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工程开工之日起,就如同璀璨星辰,一直牵引着我们这些水利人的目光,承载着我们深深的关切与期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抵达钦寸水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雄伟壮观的大坝。这座大坝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2015 年 9 月,坝体填筑圆满完成;2016 年 4 月,大坝混凝土面板浇筑顺利竣工。眼前的大坝坚实稳固,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一方水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库区前行,我们来到了输水隧洞处。这条长达 28175 米、洞径 3.8 米的输水隧洞,犹如一条地下巨龙,静静卧于大地之下。在建设过程中,想必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如今它基本完工,为水资源的输送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我们不禁对建设者们的智慧与毅力赞叹不已。</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2017 年 3 月 17 日,钦寸水库顺利下闸蓄水,这一历史性时刻,曾让我们这些老同志欢欣鼓舞。今日亲眼目睹水库蓄水后的景象,更是感慨万千。平静的水面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周边的山峦与蓝天,美不胜收。这蓄起的不仅仅是一库水,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它将在水资源调配、防洪减灾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造福无数百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参观过程中,水库的技术人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水库的建设历程、工程特点以及未来规划。我们这些老同志也仿佛回到了曾经奋斗的岁月,与他们热烈交流,分享着自己的经验与见解。看着眼前的钦寸水库,心中满是自豪,这是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是新一代水利人传承与创新的成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考察调研,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钦寸水库建设的伟大成就。它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座凝聚着各方力量与心血的丰碑。相信在未来,钦寸水库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更大贡献。而我们这些老同志,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水利事业的发展,为它的繁荣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万年亭碑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钦寸水库参观完后,听闻新昌班竹古村古韵悠长,我们便顺道游览新昌班竹古村,开启了一场探寻古意之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班竹古村,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村口的皇渡桥,静静地横跨在溪流之上,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古村的兴衰变迁。桥身历经岁月的打磨,石头表面光滑而又厚重。桥栏上石狮的雕刻虽已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当年工匠的精湛技艺。沿着溪流前行,便来到了司马悔庙。庙宇不大,却透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走进庙内,香烟袅袅,神像威严地端坐在殿堂之上。传说这里是道士司马承祯悔悟出山的地方,他的故事为这座庙宇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司马悔庙,往前便是古驿道。这条古驿道是古代交通的重要枢纽,曾经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如今,虽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但那一块块石板路依然清晰地延伸着,仿佛在指引着我去探寻往昔的足迹。道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不知名的野花野草。树木高大挺拔,枝叶交错,形成了一片天然的绿荫。山间满树的红柿子像一盏盏红灯笼,挂满枝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现眼前。这份美好的记忆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皇渡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皇渡桥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儒岙镇横渡桥村(自然村属横渡桥村)。横跨王渡溪,为单孔石拱桥。该桥始建于南宋初期,现存桥梁主体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建。因南宋康王赵构渡河传说得名。明成化年间称"王渡桥",清康熙时更名"皇渡桥"。桥体采用条石错缝砌筑工艺,全长23.9米,拱券处镌楷书桥名。属天姥古道重要遗存。2002年被列为新昌县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 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皇渡桥为单孔石拱 桥长二十三卖九米宽五点五米 高九米 孔径十七米 据旧县谚记载请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吕振音 添绵周 潘涟 潘秉铨等集股重逢是新昌营建最考究的古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司马梅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司马梅桥又叫落马桥,是班竹村口古驿道上的石拱古桥,为清代时重建。相传唐代道家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隐居天台桐柏山,无心仕宦之途,因唐玄宗数诏出山,至此而悔,故称之为"司马悔桥"。桥东有司马悔庙,据说凡官员至此都要"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以示敬仰,故名"落马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落马桥,系单孔石拱桥,是天姥古驿道上颇为重要的一座桥梁。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四 (1844)年。落马桥亦称司马悔桥,因唐代名道司马承祯应玄宗诏出山至此大悔而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司马梅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纪念司马承祯看破红尘、淡薄名利,在桥头建司马悔庙。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在县东南四十里,相传司马子徽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故,此山名为司马悔山,为道家六十福地。又因,天姥山为道家十六福地。因此,司马悔庙所建之地为道家的"双福地"。人们常驻于此,有通灵、纳气、惜福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驿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先为晋朝诗人谢灵运开拓,故又称谢公道。班竹村中的古驿道,长约一千米,宽二米左右,由鹅卵石铺成,饱经沧桑,历久弥新,是"唐诗之路"的最精华地段之一。历史上有名的"班竹铺"就设于此。据记载,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清代诗人袁枚、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等名人雅士或在班竹投宿,或在班竹驻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