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出生于湖南凤凰县,14岁参军,浪迹湘川黔地区。1922年赴北京,旁听北大课程,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沈从文在沅陵建房生活,原名沈岳焕,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代表作包括《边城》、《长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其文学创作以湘西乡土题材为核心,晚年转向文物研究并取得重要学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走进沈从文旧居,门口悬挂的画像仿佛将时光定格在那个文风鼎起的年代。灯笼轻摇,微光洒在画像之上,仿佛在诉说一段关于乡愁与文学的故事。我站在门前,望着那熟悉又陌生的面容,心中涌起一阵敬意。</p> <p class="ql-block">这栋二层建筑静静伫立,灰瓦翘角,仿佛是从沈从文笔下走出的湘西屋舍,现位于沅陵县城西马坊界6号。门前的树木随风轻摆,阳光透过枝叶洒在石砖地上,斑驳陆离。我缓步走近,牌匾上的 “沈从文旧居” 几个字沉稳而庄重,仿佛在低声讲述着主人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铜像静静坐在长椅上,目光望向远方,与身后林立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神情宁静而坚定,仿佛仍在思索着湘西沅江的水、沅江的人。我站在雕像前,仿佛能听见他笔下的沅江在流淌,听见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刻着 “沈从文 ”三个字,旁边是关于他的介绍,背景中绿意盎然,鹅卵石铺地,宁静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步入室内,墙上那篇白底黑字的前言格外醒目。文字简洁却饱含深情,讲述着沈从文从湘西少年成长为文学巨匠的历程。我细细阅读,仿佛看见他笔下那片土地在眼前缓缓展开,听见他用文字编织的乡愁在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一块展示板上,沈从文的大事年表清晰排列,从1902年出生到1988年离世,每一个年份都承载着一段故事。我站在展板前,细细品味那些年月,仿佛穿越了时光,与他一同走过风雨岁月。</p> <p class="ql-block">一段文字静静浮现在木质墙面上,内容关于情感与人生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思索。我驻足凝望,心中泛起涟漪。</p> <p class="ql-block"> “一代文学巨匠的传奇人生” 几个字映入眼帘,展板上的文字讲述着沈从文从少年到文坛巨匠的成长历程。右侧那张黑白照片中,他双手合十,背景是一片开阔的自然风光。我凝视着那张照片,仿佛看见他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凝望着那片他深爱的山水。</p> <p class="ql-block">一位历史人物的肖像与生平简介引人注目,黑白照片记录着他生活中的片段,仿佛在诉说一个时代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追求学问 开启一个崭新世界” 是这一展区的标题,文字讲述了他在1923年五四运动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的经历。黑白照片中,他戴着眼镜,站在校园建筑前,眼神坚定。我仿佛看见他当年求学的身影,看见他如何从一个湘西少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上布满了图文信息,标题为 “成为命运的摆在渡人”、“用文字表达爱和美” ,讲述着沈从文的生平与成就。每个小方格里都有一张黑白照片与一段文字,记录着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展柜中陈列着他的著作与文献,我轻轻翻阅,仿佛能听见他笔下的故事在低语。</p> <p class="ql-block">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p><p class="ql-block">看过许多次数的云</p><p class="ql-block">喝过许多种类的酒</p><p class="ql-block">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p> <p class="ql-block">一块展板 “凤凰涅槃——深耕物质文化研究” 静静伫立,上面有文字介绍与多张黑白照片,展板上方是沈从文的肖像。我驻足观看,那些照片仿佛将我带回那个年代,看见他在校园中求学、在讲台上授课、在书桌前写作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背景墙上,一幅白色书法作品格外醒目,旁边一块橙色展板写着 “第二故乡——沈从文与沅陵” 几个字,下方是详细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充满感情的辰州——沈从文沅陵行迹” 这块展板上,中英文文字与照片并列,记录着他沅陵之行的时间与地点。我细细阅读,仿佛看见他当年行走在沅陵的街头,笔下流淌出一篇篇关于故乡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美的令人心痛的地方——沈从文笔下的沅陵” 几个字映入眼帘,展板上是多张风景照片与文字介绍。我凝视着那些照片,仿佛看见他笔下的山水在眼前浮现,听见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这块展板则写着 “长在山水里——沈从文笔下的沅陵人”,地图与文字交织,描绘出他笔下那片土地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展览空间中,墙上挂满了风景照片与文字介绍,地面中央摆放着一组白色雕塑,雕塑上刻着文字。我缓步走过,仿佛置身于他笔下的世界,感受着那份宁静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一张巨大的白色卷轴状展品蜿蜒展开,上面书写着中文书法,背景墙上是黑白照片与文字说明。我站在展品前,仿佛听见他笔下的文字在低语,看见他用笔描绘出的湘西画卷。</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结语部分静静伫立,中英文文字总结着沈从文的一生,右侧那张黑白照片中,建筑轮廓隐约可见。我站在结语前,心中充满敬意,仿佛看见他笔下的世界在眼前缓缓展开。</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几盆造型独特的盆景静静伫立,灰砖铺地,古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1933年沈从文在沅陵建房的,当时他出资在沅陵修建了一栋住房,这栋住房被称为“ 芸庐 ”。芸庐由沈从文的大哥沈云麓监修,设计图纸也是沈从文从北京请人设计的。建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接母亲来此安度晚年,同时也作为兄弟姐妹聚会之所。芸庐位于沅陵县城尤家巷,由沈云麓在民国年间建造,建成后沈家人在此居住了多年。沈从文在此创作《芸庐纪事》、《湘行散记》,记载沅陵风土人情与家族故事。沈从文对芸庐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有了芸庐,他便一直称沅陵为他的 “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盏红色路灯挂着“芸庐”灯笼。芸庐不仅是沈从文家族的聚会之地,也是他创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抗战期间,芸庐还成为了转移后方文化人士的中转站,接待了闻一多、刘开渠、梁思成、林徽因等二十余位学者。林徽因在书信中特别记述了此地的山水人文记忆。</p> <p class="ql-block">一栋两层建筑静静伫立,灰瓦翘角,门前绿树成荫,盆栽点缀其间。我缓步走近,楼梯连接着上下两层,门前那个穿着蓝色服装的卡通人物雕像仿佛在向我招手,带着一丝童趣与亲切。</p> <p class="ql-block">一栋两层建筑外墙灰瓦红柱,门前树木掩映,地面黑白瓷砖铺就,墙上红色标语格外醒目。我站在建筑前,望着那熟悉的结构,仿佛看见他笔下的湘西屋舍在此重现。</p> <p class="ql-block">一条蜿蜒的乡村道路伸向远方,路边石墙与传统屋舍静静伫立,树木葱郁,天空阴沉。我缓步走在路上,仿佛走进了沈从文笔下的世界,听见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在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3.9.26</p><p class="ql-block">地点:沈从文旧居</p><p class="ql-block">文字:网络</p><p class="ql-block">拍照、编辑、文字:蒋蔓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