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解放北路与大连道交口的东北角,矗立着一座半边掩映在红花绿叶中的欧式建筑,这就是解放北路上151—153号的原麦加利银行大楼。该建筑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p> <p class="ql-block"> 《解放北路上的故事》第一篇所以写麦加利银行大楼,就如题目中所说,是因为大楼正面左侧爬满了开花的凌霄,这在解放北路上的大楼中是绝无仅有的。凌霄花是夏花,现在正是盛开时。我过去对此花有所了解,现在看到了,而且攀爬到了高处,吸引了我的注意,所以就有了这篇《麦加利银行大楼上的凌霄花》。下面照片就是大楼正面爬满了凌霄花的一侧,照片右侧中间偏下的浅色物是大楼正面的罗马柱。</p> <p class="ql-block"> 说起麦加利银行,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起渣打银行,可能知道的人就多了,特别是在南方,知道的人更多。其实麦加利银行就是渣打银行。</p><p class="ql-block"> 1853年,经英国女王特许批准,成立了一家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东地区开展金融活动、适应英国在中国的贸易需求</span>的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即渣打银行,又称标准渣打银行,总行设于英国伦敦。“Chartered”的英文原义就是“受特许的”。</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中叶,渣打银行开始进入中国。1857年,渣打银行首先进入香港,因“Chartered”的粤语发音与“渣打”相近、因而得名渣打银行,并且一直沿用至今。1858年渣打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由于上海分行首任经理名为约翰.麦加利,所以渣打银行在中国大陆的分行当时都被称为麦加利银行,这也是天津麦加利银行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麦加利银行后来又在中国多地开设分支机构,包括天津、青岛、汉口、广州等地。麦加利银行在华机构主要从事存款、贷款、汇兑等业务,并为清政府提供贷款。因其业务扩展迅速,成为英国在华的重要金融机构,并对中国的金融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 渣打银行现在仍是香港的主要银行之一。截至2025年6月,香港按综合实力(资产规模、市场影响等)排名前三的银行依次为:汇丰银行、中国银行(香港)和渣打银行(香港)。这三家银行还是香港的发钞行——就是发行香港流通货币:港币的银行。现在渣打银行在中国内地开设有广泛的分行网络,覆盖近30个沿海和内陆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合肥、武汉、天津、南京等主要城市。</p> <p class="ql-block"> 麦加利银行天津分行开设于1895年,是当时外国在天津开设的最大银行。1924年至1926年麦加利银行在解放北路现址建成了新楼——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麦加利银行大楼,并搬迁至此处营业。</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天津麦加利银行的首任华人买办是徐朴庵,他当时负责中外贸易中介事务,是当时天津金融与商业领域的重要人物。据说徐朴庵是一位有中国绅士风范的人,做过不少善事,国内有灾荒时,他经常会捐款赈灾。现在的天津老城博物馆曾是徐朴庵的旧宅,这是天津市区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典型传统民居三进四合套院落。</p> <p class="ql-block"> 日本侵华时期天津麦加利银行曾被日军接管,抗战胜利后又在原址恢复营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麦加利银行得到允许、继续营业至1954年。麦加利银行(含香港渣打银行)在中国连续经营160余年从未间断。虽然其在中国银行界的势力不是最大,但却是时间最久的外国银行。</p><p class="ql-block"> 麦加利银行大楼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中国近代金融史的重要见证者。它见证了麦加利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天津这座城市的经济变迁。</p><p class="ql-block"> 现在麦加利银行大楼为解放北路邮电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天津解放北路支行使用。</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麦加利银行大楼占地面积2259平方米,建筑面积5933平方米。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主体呈深灰色调,建筑主立面朝西,面向解放北路。主立面中部墙体向内凹入,由六棵爱奥尼克式巨柱形成开敞柱廊,气势宏伟庄严,建筑整体感很强,是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 下面图片是网上搜来的设计图,可以看到麦加利银行大楼正面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两张照片是麦加利银行大楼朝向解放北路的主立面,中间是进入大堂的大门。高大的罗马柱显得整栋建筑很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 麦加利银行大楼主入口前设十三级大台阶。走上台阶,立于宏伟的柱廊下,会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中是麦加利银行大楼的文保牌。走在天津的街道上,会看到许多欧式建筑,但只有那些有文保牌的才是真正的当年欧式建筑,其他的都是仿欧式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麦加利银行大楼面向大连道一侧的南立面与面向解放北路的主立面相似,只是中部凹入部分较浅,未形成柱廊,而是以半圆形壁柱代替。建筑的北立面和东立面未面向马路。</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两张照片拍的是麦加利银行大楼面向大连道的南立面。</p> <p class="ql-block"> 从下面这张网上搜来的设计图可以看到,解放北路与大连道并不垂直。不规则的地块使麦加利银行大楼建筑主体的西、南两面夹角小于90度,成了锐角。</p> <p class="ql-block"> 如下面两张照片所示,建筑师在西、南两面相接处做了折角处理,避免两面相交成锐角,巧妙地弱化了锐角路口形成的逼仄感。</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拍的是两面转角处。</p> <p class="ql-block"> 转角处下面墙角上有一奠基石的说明牌,说明了奠基人与奠基时间。</p> <p class="ql-block"> 麦加利银行大楼的大门有两层,外层是一对雕花大铜门。下面照片中间是大铜门其中的一扇。</p> <p class="ql-block"> 铜门内是一组沉淀了岁月痕迹的木质转门。下面照片是大门入口处的老式木质转门,仅可容一人进入。</p><p class="ql-block"> 现在麦加利银行大楼为中国邮储银行使用,可以入内参观,允许拍摄。</p> <p class="ql-block"> 从大厅里拍到的入口处木质转门,古香古色。据工作人员讲,这是老建筑的遗留物,已有百年历史了,还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 入口处转门所用木材质量很好,木雕还能保持完整。</p> <p class="ql-block"> 邮储银行工作人员跟我讲,转门上的门锁当年是名牌儿,相当于现在包中的“LV”。据她说,这个牌子的门锁现在依然有售。</p> <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的建筑图中看到、麦加利银行大楼主体建筑的西、南两面不垂直,这就使建筑内部结构布置受到了限制。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利用轴线的扭转,有机组合巨柱和大梁,巧妙地将矛盾化解,建成了650平方米的高大明亮、气势恢宏的营业大厅。</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是从入口处向里拍的,可以看到大厅很宽敞。据资料说,麦加利银行大楼是当时最大的银行建筑。照片下部深色的实木营业柜台是当年遗留的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 大厅的另一边向里延伸很长,照片中大厅顶部两条大梁相交是当年设计者解决建筑平面不规则难题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大厅内旧有装潢大多保存完好。地面采用意大利进口彩色大理石拼花铺贴,现在依然鲜艳。照片右侧的深色部分是实木营业柜台,为老楼遗留之物,现在依然发挥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两张照片中的宝瓶柱镂空围栏是老楼的遗留物。当年也许很常见,但现在建筑中已难觅踪影了。</p> <p class="ql-block"> 还能运转的西门子吊扇和吊灯也都是老楼的遗留物。</p> <p class="ql-block"> 大厅一角布置摆设得古香古色,和大厅整个装饰很配。墙角处是一个电话间。上贴彩色说明纸的是一扇小门,据说门内是一个密室般的楼梯间。拾级而上,可进入位于夹层的经理室。透过经理室的大窗,可俯瞰着整个营业大厅。</p> <p class="ql-block"> 从下面照片中可以看到、麦加利银行大楼大门左侧的墙上爬满了凌霄,从墙根直到楼顶。</p> <p class="ql-block"> 大楼墙角处有一小门。据说门内现在有一台经历百年历史的英国品牌老电梯,不过已经闲置了。百年前,电梯可谓新奇之物,据说天津解放北路现存的几部百年电梯大都是当年美国奥的斯品牌,这台英国电梯是少见之物。</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拍的是凌霄的藤茎攀附着一棵几可盈抱的大树。</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中右侧就是这棵大树,高过了楼顶。</p> <p class="ql-block"> 凌霄就是攀附着这棵大树上了楼顶。</p> <p class="ql-block"> 根深才能叶茂。看着这十几厘米粗的藤茎,可以想见这棵凌霄大约生长也有几十年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粗的藤茎——包括见到的其他藤本植物。</span></p> <p class="ql-block"> 经常看到有人在麦加利银行大楼前拍照,多数都是游客。下面照片中是一对新人在拍婚纱照。</p> <p class="ql-block"> 凌霄橙红色喇叭花的艳丽色彩、在满眼碧绿中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凌霄花叫厚萼凌霄,是紫葳科凌霄属藤本植物。据说厚萼凌霄原产于美洲,又名美国凌霄。厚萼凌霄花从初夏开到秋天,花冠细长,像喇叭,橙红色。由于花大、花多、色艳、花期长、又耐寒,在我国北方至中部地区多有栽培。</p> <p class="ql-block"> 据说叫凌霄的植物有多种,如硬骨凌霄、非洲凌霄、粉花凌霄等,但归于凌霄属的,却只有两个物种及它们的杂交种,即凌霄,厚萼凌霄和两者的杂交凌霄。凌霄是中国本土原产,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北方很少,北方常见的是厚萼凌霄。本土凌霄和厚萼凌霄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花萼颜色,厚萼凌霄花萼和花冠同色,都是桔红色的,而且比较厚,所以称为厚萼凌霄,而本土凌霄花萼是绿色的。厚萼凌霄花冠比较小,看起来像个小喇叭,而凌霄和杂交凌霄的花冠要大一些,像蝴蝶。</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经常会看到藤本植物,从葡萄到爬山虎,还有以前我在美篇中展示过的、被称为“金银花”的忍冬,和色彩艳丽的红白忍冬都是藤本植物。藤本植物虽然都能攀援生长,但又各有自己的办法,忍冬的茎呈螺旋形缠绕向上生长,葡萄是长出卷须、爬山虎则长出吸盘,利用这些器官来攀爬。凌霄攀援靠的是气生根。凌霄在生长过程中,暴露在空气中的茎节会长出根须,当它碰到墙壁、树干等物体时,就会抓附在上面,使凌霄的植株可以攀附向上生长。</p> <p class="ql-block"> 厚萼凌霄虽然来自国外,但凌霄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就有关于凌霄的记载。《诗经·小雅·苕之华》曰:“苕之华,芸其黄矣。”诗中的“苕”说的就是凌霄。凌霄属所在的紫葳科其实并没有叫“紫葳”的植物,紫葳是凌霄的别名。</p><p class="ql-block"> 据说凌霄这个名字,最初见于《唐本草》:“凌者,高出也;霄者,云天也。”宋代诗人贾昌期在诗中说:“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盛赞了凌霄的志存高远。由此可见,凌霄之名是我国独创的。</p> <p class="ql-block"> 和许多传统名花一样,在上千年的观赏历史中,凌霄花也被古今文人大量描绘。但和其他名花广受赞誉不同,对凌霄花却是有褒有贬,很有点儿意思。</p><p class="ql-block"> 由于凌霄经常攀附其他植物向上生长,有些人便指责其趋炎附势向上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凌霄花》就称“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对缠绕松柏的凌霄藤也发出了“煌煌凌霄花,缠绕复何为。举觞酹其根,无事莫相羁”的感慨。这些作品表面上是指责凌霄,实际上是作者对趋炎附势之人的批判。</p> <p class="ql-block"> 不过凌霄以单薄之身,援高木而攀,呈鲜花于日下,绽芳英于高天,又给人以坚忍不拔、豪气干云的印象,也引得许多文人赞而有嘉。南宋文学家、诗人陆游有诗曰“高花风坠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郭沫若还对凌霄与树木的关系提出了更为新奇的见解:“大树携着弱者向上而无怨言,凌霄替大树簪上了朵朵红花,形成牢固的统一战线。”认为二者更像志同道合的伙伴形象。</p><p class="ql-block"> 正可谓:<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见讥缘攀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受赞因凌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美篇号:3415072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