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恩师赵桂英

乐当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恰逢衢州一中1975届初二(3)班毕业五十周年。有同学倡议举办庆祝毕业50周年同学会,报名者踊跃。值此筹备之际,班主任赵桂英老师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心头,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涌上心间,令人倍感眷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赵老师个子不高,圆圆的脸上透着红润,常梳着两条长辫。她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初次相见,便给人一种真诚可亲、值得信赖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1974年,我从东阳中学转学到衢州一中初一(3)班。是赵老师亲自将我领进教室,介绍给全班同学。那时年纪尚小,初到异地,面对陌生的环境,内心忐忑不安。更有个别同学取笑我身上穿的东阳土布衣裳,议论我那生涩难懂的衢州话,令我不知所措。是赵老师当即制止了这些行为,她要求同学们友善相待,团结帮助新同学。那一刻起,我对赵老师便多了一份由衷的敬重与信任。在随后的日子里,她不断鼓励我、肯定我,帮助我迅速融入了这个温暖的集体。我的学习信心逐渐恢复,成绩也稳步提升。不久,汪卫平同学成了我的好朋友,调皮些的阎利进、李金跟等同学也成了我的好朋友。同桌陈祥云与我互帮互学。我学习比他好些,考试时他常“参考”我的试卷,我亦顺其自然。祥云有时还会把我的答案悄悄递给邻桌的女同学。不过画画上,祥云远胜于我。那时我常去他家一起学习画画,我们还曾一同参加了在孔庙举办的中学生画展。这段在(3)班的初中岁月,成为我人生轨迹的新起点。每每念及此,对赵老师的感激与感恩之情便更深一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社会,有些老师难免会将目光聚焦于家境优越的学生,甚至视学生为攀附家长的纽带,在选班干部、评三好学生、组织活动时,优先“关照”干部子弟或老板子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我们的赵老师,心地纯洁善良,富有同情心。她对学生一视同仁,从不因家境差异而区别对待,反而对来自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格外关怀。在家访中赵老师了解到一位家境贫寒,聪明伶俐,爱学习的苦孩子,赵老师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给予重点关照,并让其担任班干部加以培养。我们班来自大路口、严家淤、官庄、小南门的农村同学不少,其中一些家境清贫,食不果腹、衣衫破旧。赵老师从不嫌弃,反而在学习上悉心指导,生活上体贴关怀。她常常从自己家中带来饼干、苹果分给这些同学。那苹果的香甜滋味,至今仍烙印在一些同学的记忆里。家住严家淤的同学,每日需乘渡船过河上学,常因天气或交通原因迟到。赵老师理解他们的不易,从不因此苛责训斥。期末评三好学生时,赵老师把关键的一票投给了一位迟到过的严家淤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即便是对那些调皮捣蛋、成绩稍逊的学生,赵老师也总是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她鼓励他们学习知识文化,期望他们将来能成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用之人。在初中毕业推荐升学时,她更是用心为这些同学撰写评语,尽量肯定其优点,努力争取让更多学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彼时我们年少懵懂,对老师的良苦用心和辛勤付出,并未全然体会。随着年岁渐长,阅历加深,才愈发懂得老师当年教导的分量,也才真正明白,老师的一言一行,正是我们人生路上最珍贵的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筹备这次聚会,我与赵老师通过几次电话。交谈之中,才了解到赵老师那段鲜为人知、却熠熠生辉的青春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赵老师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一个农民家庭。她的父亲是地下党员,在解放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是母亲含辛茹苦将她抚养长大,童年历经艰辛。解放初到了入学年纪,家中困顿,无力支付学费。是当地一位小学老师登门做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强调新社会里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并促成学校为赵老师减免了学费,连学习所需的笔和纸本也由老师提供。赵老师深知这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她上午在校刻苦攻读,下午回家帮忙干活。学习心无旁骛,甚至常在期末考前,借着灶膛柴火微弱的光亮读书。她的成绩始终名列班级前茅。正因品学兼优,她一路保送升学:小学保送初中,初中保送高中,高中又保送进入大学。小学时她是少先队大队长、优秀队员;初高中时期,更是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赵老师保送进入锦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期间,她担任校学生会主席,还曾出任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因家境困难,寒暑假从不回家,留校护校,以获取微薄补助维持学业。她为人纯朴,被大学老师赞誉为“像水晶一样纯洁”,也因此深受组织器重。校党委选派她到锦州市委党校学习,并在学习期间光荣入党。锦州市广播电台曾专题报道“学习尖兵”赵老师,刻苦学习“又红又专”的事迹。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全国红卫兵代表,赵老师作为优秀大学生代表,有幸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观礼。此后,她到部队锻炼一年,1968年分配到浙江省衢州一中任教。在衢州一中,她全身心投入教学,白天授课,夜晚批改作业,星期天家访。还经常带领学生勤工俭学、下乡劳动。在校期间,她还曾作为衢县妇女代表,光荣出席了金华地区妇代会,年年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了解了赵老师的成长历程,便更能理解她为何对农村学生、困难学生怀有如此深切的关爱之心。这份源自自身经历的感同身受,是她高尚师德的底色。赵老师这份不凡的履历与崇高的品格,令我对她的敬仰之情愈加厚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7.1.衢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