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路线设计】 我家小女</p><p class="ql-block"> 朝 辉</p><p class="ql-block"> 我爱大自然</p><p class="ql-block">【摄 影】 我家小女</p><p class="ql-block"> 我爱大自然</p><p class="ql-block">【文 字】我爱大自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月9日 (星期五) 晴</b></p><p class="ql-block"><b>第七天 如美镇→八宿 </b></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险则惊,今天第一关<b>觉巴山</b>。觉巴山垭口海拔3901米,相比之下觉巴山海拔算不了什么,然而查资料和做攻略得知觉巴山是318最险的路段,其险在盘山公路沿峭壁修建,道路外侧澜沧江峡谷万丈深渊,29公里连续往复回转。路窄、弯多、弯急、悬崖、深谷,再加上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冬季积雪和暗冰,导致事故频发,跑这一段路很难做到不心惊肉跳。</p><p class="ql-block"> 可喜的是上山后发现觉巴山隧道已经开通,隧道绕开了这魔鬼路段,父女俩虚惊一场,喜出望外地钻进隧道,一路快乐前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关<b>东达山</b>。东达山地处横断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交汇地带,属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所辖。东达山垭口5130米,是318、317两条国道上最高的垭口,年平均气温零下3.5度,山顶积雪常年不化,含氧量不及平原地区的一半,高山寒漠生态特征十分明显,被人们称作“生命禁区”。东达山路段全长70公里,东西两端高差达2300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修筑东达山路段时127名解放军官兵牺牲在这里,川藏公路内含着解放军筑路官兵血染的风采。藏民视东达山为“神灵阶梯”,尼玛堆、经幡,抛洒隆达不仅仅是祈福,也包含着人们对牺牲官兵的崇敬与悼念。</p><p class="ql-block"> 东达山山高路险,不同地质路段设计时速分别为30、40、60公里,自驾者切记谨慎驾驶!东达山垭口山高缺氧,自驾者切记携带氧气和不要长时间停留!</p><p class="ql-block"> 天不亮从如美镇出发,大约一个半小时到达东达山顶,日上三竿,阳光刺眼,四周白雪皑皑,雪峰连绵,民工正在修建垭口停车场,我只好把车停在路边,此时我没有任何不适。打开车门,慢动作下车,双脚落地瞬间憋气、双腿发飘,高反的症状“油然而生”,没有高反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感受的。不敢怠慢,马上绕过车头钻进副驾室喝葡萄糖、吸氧,任凭女儿鼓动,“大自然”绝不下车,小女无奈只好独自一人转塔、拍照留影。</p><p class="ql-block">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小女返回再次动员我下车拍几张留影照,“大自然”经不住小女“死磨烂缠”的鼓动情有所思,318最高处不留个影实在遗憾,以后还要给老婆写上一句:我在东达山很想你!于是,小女把车倒回挂着经幡和哈达的地标下面,我插上鼻管,夹上氧气袋下了车。</p><p class="ql-block"> 地标台阶上一位半老妇人无休止地变换着只有她自己认为漂亮的各种姿态在拍照,全然不顾后面忍受着高反痛苦的游客。听我一句劝:差不多就下来吧,您拍二十张和拍十张效果是一样的,妇人终于走下地标。我“飘”过公路,不敢“飘”高,上了一层台阶,拍了两张照,吸着氧,急急忙忙“飘”回车里喝可乐和继续吸氧。换小女开车下山,我在东达山上的“丑态”成了她一路上“嘲笑”我的“笑柄”。</p><p class="ql-block"> 时间退回到两个月前,夫人兴冲冲地跑过来说“我发现有一座东达山,是318上最高的山”。答曰:东达山垭口是318最高的垭口,线路数据图已经做好了。夫人理直气壮说到:那还是我发现的东达山呢!切记:通常情况下,老婆不讲理和讲理没有本质区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东达山后再翻<b>业拉山</b>,业拉山也叫怒江山,位于八宿县境内,海拔4685米。怒江峡谷深度超过2000米,著名的怒江七十二拐就在其中。有资料显示近些年来该路段平均每年发生17起交通事故,事故主要集中于7-9月份的雨季,建议自驾者慎重决策和谨慎驾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日第三关<b>怒江七十二拐</b>。七十二拐也叫怒江99道弯、业拉山108拐,全长12公里,属地昌都市八宿县。这段路到底有多少拐自驾者无暇顾及,即使顾及恐怕也难数得清,跑72拐让人担心的是堵车、加塞不排队和悬崖。</p><p class="ql-block"> 怒江峡谷最低点海拔3100米,72拐上的业拉山口海拔4651米,落差1500米,这段路狭窄陡峭,地质结构复杂,12公里内可经历四季,被人们称之为“魔鬼路段”。事实上,跑318、317国道很多路段对自驾者的驾驶技术、车辆性能都是个考验,而自驾者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同样重要,事故往往源于违规,尤其是在川藏线上,切不可掉以轻心和任性!</p><p class="ql-block"> 跑七十二拐还要特别注意另外两点。第一点,相伴在怒江大桥旁悲壮的历史“<b>丰碑</b>”。1950年解放军第18军进军西藏,5团一个工兵排担负建造八宿县怒江便桥的任务。怒江天险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筑桥官兵连续作业身体极度疲劳,一名战士因为疲劳过度不慎从作业面坠入10米深的正在浇筑的混凝土桥墩下部,混凝土快速凝结,战友尝试施救无果,这位战士被永久铸就在桥墩里面。另有消息称在怒江便桥施工的工兵排除了排长以外其他30几名官兵全部先后牺牲在建桥工地上。传说在怒江便桥通车仪式上这位工兵排长跳江殉职,他陪伴着他的战友永远守候在318国道上的怒江大桥旁!</p><p class="ql-block"> 从1953年川藏线怒江便桥建成通车到现在,大桥经历了三次重建,人们在拆除那座让人泪目的最早的旧桥时保留了一座桥墩,这座桥墩里挺立着一位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朽的身躯!</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位战士的姓名没有文件记载,18军官兵后代根据当年施工官兵的照片和有关资料认为这名战士可能是李纪春,但至今无法确认。“大自然”泪水模糊确认:桥墩上“镌刻着”川藏线上牺牲的3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和1000多名筑路民工的英名,英雄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小女驾车通过怒江大桥鸣笛三声向“李纪春”等英雄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跑七十二拐要特别注意的第二点是<b>过老虎嘴必须让行大货车</b>。老虎嘴地处弯道,路窄,崖深,路上方是石壁,大货车通过时要占用对向车道,对向来车一定要远距离停车让行,待大货车捋直后再行通过,否则对头车卡住必堵车,车辆多时甚至导致数小时的拥堵,大家谁也走不了。</p> <p class="ql-block"> 小女有福,怒江七十二拐和“老虎嘴”段均由小女驾车,当远远看到这巨石压顶的“虎口”时小女兴奋不已,幸运惠顾,“老虎嘴”车辆很少,一路畅通,赶上我开车的路段除了尘土飞扬和路面崎岖以外,盘山道一路风光“有限”。</p> <p class="ql-block"> 钻觉巴隧道喜出望外,踏东达五千米丑态记忆犹新,过怒江大桥向烈士致敬,穿“老虎嘴”悠闲自得,跑业拉山七十二拐独领风骚,向前,八宿县城就在前面……。</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过午,小女驾车进入八宿县城。八宿县城海拔3260米,我略有高反,从成都出发,经过一路高高低低的“锤炼”多少有点“长进”,憋气和发飘都减轻了不少,但氧气罐依然随身携带。房间安排在酒店五层,平地3260米,嫌不高,还跑到五层来?小女告诉我这是县城最好的酒店,两面落地大窗是最好的房间,这是景观房。敬观东面,多拉神山赫然在目,南面县城主街道上几头牛悠闲地“散着步”。</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上闲散着几头牛,路上一棵草也没有,牛们依旧追寻着青草的芳香,路边花坛用铁网覆盖着,牛们锲而不舍地从北走到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八宿县城的人早已司空见惯,外乡人看上去觉得新鲜,“大自然”戏称是“八宿一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月10日 (星期六) 晴~小雨~阴~晴</b></p><p class="ql-block"><b>第八天 八宿~波密</b></p><p class="ql-block"> 第八天行程:八宿→安久拉山垭口→然乌湖→米堆冰川→波密。</p><p class="ql-block"> 从八宿县城到然乌湖景区90多公里,途中翻越4475米的安久拉山垭口,行程大约需要两个半小时,大部分路段比较完好,启明星高悬出发,一路畅通,清晨到达然乌湖。</p> <p class="ql-block">让一让更安全。</p> <p class="ql-block"> 对不起,后座堆满了衣物,车内没有丝毫空间了。</p> <p class="ql-block"> <b>然乌湖</b>景区海拔3850米,含上、中、下三湖,三湖有河道相通,是帕隆藏布江的主要源头,该江最终注入雅鲁藏布江。</p><p class="ql-block"> 高原九寨变瑶池,天堂有泪化然乌。然乌湖水源来自上游的来古冰川和周边雪山融水,因此人们称然乌湖水为天堂泪。然乌湖景色优美,冠有“高原九寨、西天瑶池”之誉。夏季周边冰雪加速融化,湖水在雪山融水的冲击下变得浑浊,其它季节湖水多呈奶色,藏语然乌措就是羊奶湖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观景台设在湖边不高的小山上,女儿活蹦乱跳地登台赏景、拍照,我则能不登高就不登高,孤自沿湖边“飘游”。远处一座低矮的小山丘镶嵌在湖水里,风景蛮好,为拍一张风景照,我爬到山丘的半坡,原则是不登顶,拍完急急忙忙跑下来。这一幕正好被小女拍到,我的尴尬和女儿“不怀好意”的笑留在然乌湖畔。</p> <p class="ql-block"> 下一站米堆冰川。从然乌湖到米堆冰川40公里,正常行程约一小时,因318道路施工过往车辆单向限时交替放行,结果我们在路上被堵了40分钟。当我们游历完米堆冰川前往波密县城的时候,途中落雨再次被堵,仍然是修路单向限时交替通行,此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 <b>米堆冰川</b>位于波密县玉普乡米堆藏族村,距318国道约8公里,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冰川发育于雪山海拔6000米处两个冰盆,冰川下端伸入海拔2400米的冰湖,时值五月,湖冰不在,冰舌依旧。</p><p class="ql-block"> 米堆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之一,属现代季风型温性冰川,雪山顶部巨大的冰盆和厚重的积雪使米堆冰川雪崩频发,有的时候短时间内可以观察到多次雪崩。</p><p class="ql-block"> 检票后乘坐景区摆渡车到达米堆村,从米堆村到达冰川观景台还有2公里路程,观景台海拔3600米,步行过去有点憋气,100元骑马过去有点慢,160元搭乘藏民的摩托车往返又快又不憋气,于是搭车前往。</p><p class="ql-block"> 雪山脚下的湖冰已经融化,冰湖变成了湿地,但周边植被和落叶树还是一派冬季景象,小女说冰川拍出来感觉是黑白效果,这种效果在后来去墨脱的路上更显突出。</p><p class="ql-block"> 米堆村的多数藏民家庭以饲养牦牛为主要生活来源,挖掘出售虫草和藏红花也是他们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家庭转行或兼做旅游服务业,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米堆村的藏民对待游客非常友善,包括我们在措普沟、鲁朗、拉萨、纳木措、317国道上接触的藏族同胞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善良和信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离开米堆大约一个小时,前方修路,停车排队,落雨,雨中静候,放行,雨住天晴,一个小时后我们进入波密县城。</p> <p class="ql-block"> 发源于然乌湖的帕隆藏布江流经波密县城,最终汇入雅鲁藏布江,“全季”就坐落在美丽的萨隆藏布江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谢谢朋友来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祝您夏日安好!吉祥健康快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18日记》(三)待续,欢迎您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