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凌云

欧阳克林

<p class="ql-block">  题记:是夜,为完成凌晨三点钟前奖励性绩效发放盖章审核工作,值夜班,闲来无事,想想半年来骑自行车锻练身体,腰围变小了,收获不少,突发感悟而记。</p><p class="ql-block"> 凌云特有的地理位置、其风景名胜如在闺中无人识,与外面熙熙攘攘的游客相比,显得十分冷清,但这冷清却成了骑行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骑行从下关桥一碗凌云狗肉粉开始。初夏早上,泗水河畔凉风习习,加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狗肉粉是绝配,抚摸着厚重的挹翠门,远观凌云二十四景之一的双凤朝阳,旭日初升是一天的开始;听有近280年历史的县第一小学琅琅书声,感觉回到了年少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骑行轨迹从下关桥开始,自然是离不开桥。</p><p class="ql-block"> 骑过伏龙桥,却是江洲广场晨练的人群,一座小县城的喧嚣往往从晨练的人群开始。</p><p class="ql-block"> 骑过风雨桥,仿佛回到古老的凌云,这是凌云唯一的一座风雨桥,早起的老人或是送孙上学的老人已是陆陆续续在桥上说说张家长、李家短以及凌云昨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骑过太平桥,更有风味。太平桥原名锁龙桥,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泗城州第十八代土司岑继禄修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被洪水冲毁,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府邹峰杰等再建,后又被洪水冲毁。后更名为“太平桥”,桥外形似一轮弯月横跨泗水河。东侧桥头是太平桥古遗址和一棵高大且枝繁叶茂的古榕树,古榕树的树根将古桥遗址的石拱门包裹,形成“古树包桥门”的景观。这“古树包桥门”的景观是凌云古城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历史不仅仅是“古树包桥门”,还有那厚重红门的泗城文庙。泗城文庙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由泗城州第十八代世袭土司岑继禄修建,最初是岑氏家族的私塾学堂。是迄今为止桂西北乃至整个南方最为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的文庙建筑,有完整的庙墙、文昌门、棂星门、状元桥、泮池、碑亭、两庑、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阁、孔子及四配塑像、牌匾、碑刻、对联等。泗城文庙供奉着万世师表孔子神像,承载着凌云县数百年的历史,见证了凌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桥下有水桥面凉”,夏骑凌云,自然要骑过中桥。中桥,古时称为“镜澄桥”。始建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由当时的土府所建,原名为“官桥”。土归流后因上有接龙桥、下有锁龙桥(即清平桥),故易名为中桥。凌云中桥具有古朴的韵味,桥头古榕树参天。虽是早晨,桥上已是人来人往,有上学的;有城东到城西务工、上班的,还夹杂着商贩的叫卖声,是凌云古二十四景“山城早市”的翻版。</p><p class="ql-block"> 骑过中桥,泗水河之滨的“天下第一壶”茶水潺潺,日夜不停。“天下第一壶”是凌云县的地标性建筑,其展示了凌云丰富的茶文化内涵,是凌云县茶文化的象征,也体现了凌云作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茶县”的特色,是到凌云旅游的打卡点。</p><p class="ql-block"> 沿着健康步道逆流而上,走过城市花园后,沿着河堤骑行,一边是河水潺潺,垂柳依依,仿佛在诉说凌云古老的故事;另一边是田野,有绿油油的稻田,有翻新的菜畦,满鼻的泥土清香,菜畦里有南瓜蔓、红米菜,黄豆等,一路听蛙声,鸟音,真有“河水潺潺绕故关,野花啼鸟一般闲。”景象。</p><p class="ql-block"> 骑行的终点是水源洞。凌云县水源洞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著名的岩溶景点和佛教旅游胜地,洞外绿堤两道,垂柳、古榕遍岸,飞鸟争鸣,两座对称排列的石拱小桥古朴典雅,奇峰四合,古木参天,洞内大厅四周绝壁上刻有明、清以来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联、题诗80余幅,是凌云县古石刻最集中、保护最完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到了水源洞,静观苍劲有力 的“佛”字,静听寺里有“佛”音,心灵得到净化,开始美好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骑行结束,回头看看骑过的路,沿途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才真正感悟到桂林阳朔名士黎中伟在水源洞所题“故乡山水夙称奇,到此更入佳境;天下名区将览遍,于斯别有会心”对凌云风景的称赞。清代凌云举人黄鸿绪所题的“洞本称灵莫笑名山生地角,泉如此响必流惠泽遍天涯”的壮志凌云豪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