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展餐桌边的生命课

吴仕钊

<p class="ql-block">赞《帝乡文学》编者按一一</p><p class="ql-block">按语即点评,画龙此点睛。虽是千字文,编辑颇用心。</p><p class="ql-block">下面是其“编者按文本一一</p><p class="ql-block">吴老师铺展餐桌边的生命课:</p><p class="ql-block">在咀嚼声中听见成长的回响。</p><p class="ql-block">那五个月大的"吃饭见习生",用乌溜溜的眼睛丈量着碗筷与唇齿之间的距离,这场景里藏着人类最原始的教育图景。老师笔下的晚餐时光,不只是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更是一堂无声的生命课程——当小孙子专注地追踪奶奶挑鱼刺的手指时,他正在经历着比任何早教课程都更本质的学习。</p><p class="ql-block">那双"会说话的星星"般的眼睛,映照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初方式。我们总以为教育始于学校的铃声,却忘了它其实开始于餐桌边的凝视。那个还不会拿勺子的小生命,正在通过视网膜上的光影变化,记录着手腕转动的弧度、嘴唇开合的频率。这种观察学习比任何教学大纲都更古老,也比任何教育理论都更直接。就像幼狮通过观看母狮捕猎来学习生存技能,人类幼儿也在餐桌上完成着最初的生存教育。</p><p class="ql-block">吴老师提到1981年襄阳卫校的临床见习,这个看似遥远的专业教育经验,与眼前这个"吃饭见习生"的状态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医学教育中"百闻不如一见"的理念,恰恰印证了观察学习在人类认知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是未来的医生还是眼前的小孙子,他们都需要经历从观察到内化的完整过程。现代早教推崇的"闪卡教学"或"超前开发",在这样自然的观察学习面前,反而显得刻意而做作。</p><p class="ql-block">老师妻子挑鱼刺时的专注与孙子观察时的专注,构成了一组动人的镜像。这让我想起日本料理大师小野二郎的话:"你必须热爱你的工作,你必须与你的作品坠入爱河。"当奶奶以近乎艺术的态度对待一条鱼的肌理时,她不仅在确保孙子的饮食安全,更在示范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示范的价值,远超过将来任何关于"细嚼慢咽"的说教。</p><p class="ql-block">吴老师对现代教育"急于求成"的反思尤为珍贵。在这个推崇"赢在起跑线"的时代,我们习惯于用里程碑来标记孩子的成长——几个月会坐、几岁会读。却忘了生命如同老牛反刍,需要反复的观察、消化与吸收。那个还只能"见习"吃饭的小孙子提醒我们:有些成长必须等待,就像等待第一颗乳牙的萌出,急不得,也快不得。</p><p class="ql-block">餐桌边的这场"见习",本质上是一场生命的启蒙仪式。当小孙子将来第一次自己拿起勺子时,他的肌肉记忆里会有奶奶手腕转动的弧度;当他第一次品尝鱼肉时,味蕾上会浮现出全家人共餐时的温暖氛围。这些通过长期观察获得的身体记忆,将比任何刻意训练都更持久。</p><p class="ql-block">吴老师的文字让我们重新发现:最好的教育往往发生在非教育的时刻,最深刻的成长常常藏在看似平常的观察里。那个还不会说话的小"见习生",正在用眼睛完成着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而这课程没有学分,却关乎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