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章 我的童年记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八、住校生的新体验</b></p> <p class="ql-block"> 迁校那年,我正上小学三年级,那一年是1965年。因为学校迁到了滕家村南的新校址,我的学习生活也迎来了全新的变化。开学前,我们这些住校的学生带着行李住进了学校前排西面的一栋宿舍。宿舍全是正房,两间为一室,一门两窗,靠北墙一整排连体固定木板床,靠窗户南面也有一排连体固定床,中间留有不宽的小走廊。地面很少,只有一个可生火炉的地方,木板床上铺有草垫子,我们一铺褥子就能睡觉。我和弟弟挨着睡,我们的铺盖都是皮褥子。那时穷,住校生带的铺盖大都单薄。</p><p class="ql-block"> 不过初到这个新校址,一切都让我感到新奇。夜晚有电灯照明,这让晚间铺床、学习时,室内一片亮堂。熄灯、起床、上课、下课都安装了电铃,那清脆的铃声格外悦耳,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敲击铁轨了。学校还设有配备扩音器材的广播室和大喇叭,若有事情需要通知学生,只需用大喇叭广播即可,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p><p class="ql-block"> 校园和教室的宽敞程度也让我印象深刻。学校东西两面筑有院墙,北门敞开,南面没有院墙,教室南面便是体育操场。操场里建有篮球场、单双杠、跳远池以及400米的跑道,还有一个平平整整的足球场,这些场地在原校址是不存在的。教室的开间颇为宽大,有两扇门和多扇窗户,顶棚也很高,双人课桌和双人板凳都是崭新的。与原校址相比,真可谓是“鸟枪换炮”。</p><p class="ql-block"> 一成为住校生后,生活也变得更加有趣。一群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住在一个宿舍里,嬉笑打闹也别有一番趣味。学校为了保障住校生的安全,特意将一年级的住校生和高年级的住校生分配在同一个宿舍,让年龄大些的学生照应小些的学生。此外,学校还为住校生配备了两名女“保姆”,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们为“阿姨”,也有个别学生叫“大娘”。这两位“阿姨”原先就在乃莫板蒙校为住校生服务,迁校后又跟随学生而来,她们都是故乡乃莫板人。她们的任务是每天起床、午休、晚睡都要到每个宿舍走一遍,主要是关照那些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有的小学生年龄小,有的还尿床,走床时还要帮他们穿衣服。冬天还要给生火炉。</p><p class="ql-block"> 这些新鲜的体验,让我的童年上学生活充满了乐趣和回忆。在新校址的日子里,我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环境的改善,也体会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每天清晨,当电铃响起,我们便迅速起床,整理好床铺,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课余时间,操场上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篮球场、单双杠、跳远池和跑道成了我们锻炼身体的好去处。而那位足球场,则是我们追逐梦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夜晚,宿舍里灯火通明,我们围坐在床边,分享着各自的故事。有时,我们会一起复习功课,有时则会玩一些小游戏,让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阿姨们的关怀无微不至,她们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让我们在远离家的日子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回忆起那段住校的日子,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也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旅程。</p><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