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常常聽說新疆棉、新疆棉⋯⋯</p> <p class="ql-block">這次新疆之行碰到棉花收成期,可以親身落棉花田感受棉花成熟時,用人手是多麼難以採摘啊。</p> <p class="ql-block">我們所見的是機械化修割棉花,這是收割後的棉花,當地人稱作"棉蛋"</p> <p class="ql-block">差不多二噸重呀</p> <p class="ql-block">有刺的梗枝</p> <p class="ql-block">棉花是這樣運去工廠加工的,這些棉花車許多時候在路上都碰到,可能現在是棉花收成的季節吧。</p> <p class="ql-block">新疆尉犁縣南塔里木河畔,有一個中國西部面積最大,人口最少,古老神秘的羅布人村寨。這裡有我國最大的塔克拉瑪乾沙漠、最長的塔里木河內陸河,古絲綢之路曾在這裡交匯,是國家的4A級旅遊景區。今天,我們到了這兒,親身感受一下這個特別的村寨文化⋯⋯</p> <p class="ql-block">羅布人村寨風景名勝區是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的國家4A級景區,以沙漠、胡楊林、塔里木河及羅布人文化為核心特色,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2012年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p> <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走進羅布人村寨。村寨景點入口處,有一船形帽大門。門上寫有“阿不旦”幾字,阿不旦在羅布方言里是“水草豐美,適宜人居住”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阿不旦是羅布方言里“水草豐美、適合人居住”以及“好地方”的意思。羅布人村寨佔地72平方公里,有20余戶人家,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村莊之一。村寨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四大勝景在此交匯:向南即是舉世聞名的塔克拉瑪乾沙漠;中國最長內陸河——塔里木河穿村而過;北面是塔里木河與孔雀河之間的中國最大綠色走廊;還有中國最古老的絲綢之路的中路從此路過。</p> <p class="ql-block">羅布人村寨風景名勝區,又稱(Lop Nor Village),也被稱為阿不旦(羅布方言中意為“水草豐美,適宜居住”),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墩闊坦鄉境內,南鄰塔克拉瑪乾沙漠,距縣城28千米,總面積134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眼前便出現了許多烤魚攤檔,煙霧彌漫,但是也心思思想試吓</p> <p class="ql-block">在這裡的羅布人基本上都是以捕魚為生作為主要收入來源。</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太阳餐厅”吃烤鱼—塔里木河捕捞的鱼沿鱼腹剖开展平,用红荆穿起鱼脊,撒盐少许,不再加任何佐料,放烤坑烧烤。古法烤鱼味道极自然鲜美,不過環境一般,很熱!</p> <p class="ql-block">穿過廣場,走進阿不旦圓形大門,眼前是1.5億年的胡楊樹化石,羅布人後裔阿布都說:“它是塔里木河胡楊樹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再往里,可見漢代烽燧、太陽墓、祭台以及羅布人婚房等,每一樣都透著原始與神秘,彷彿向你講述一個個古老的傳說。像魚又像戴帽子的羅布人頭的長壽門以及長壽廊講述的就是:由於世代生活在原生態中,又生活簡樸,羅布人普遍長壽,年逾百歲仍耳不聾眼不花。</p> <p class="ql-block">景區里有個號稱西域第一大烤坑。2013年4月29日,“新疆首屆羅布人民俗燒烤節”曾在這裡舉行。烤坑放入了116只羊,一次性烤制完成,其品相色澤金黃,品質上乘,獲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p> <p class="ql-block">羅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千百年來,與其他遊牧民族一樣,逐水而居,生活在塔里木河畔小海子。羅布人“不種五穀,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魚為食”,早期的羅布人就生活在羅布泊。100多年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進入羅布荒原,意外發現了一個繁盛漁村,這就是羅布人部落。但隨著水泊乾枯,羅布人不得不離開生死相依的羅布泊,沿與其為伴的塔里木河一次次向上游遷徙。僅上世紀,就遷徙了約500公里成為今天的羅布人村寨。</p> <p class="ql-block">羅布人村寨風景名勝區地形地貌以沙漠、戈壁為主,伴有綠洲點綴其間,展現出獨特的地質特徵。水文方面,靠近塔里木河等。氣候類型屬於暖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降水稀少,日照強烈,溫差大。植被類型以荒漠植被為主,包括梭梭、胡楊等耐旱植物。</p> <p class="ql-block">秩索橋貫通塔里木河兩岸</p> <p class="ql-block">羅布人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是我國歷史上最後遊牧民族,與現在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曾在歐亞大陸上生活了一百多年,遷徙、遷移,但一直沒有定居與發展。這個民族一直生活在南疆喀什地區沙雅縣(現莎車縣)及塔里木盆地西緣地區,居住在塔克拉瑪乾沙漠里。</p> <p class="ql-block">羅布老人的形象源自“羅布人代表”肉孜·沙迪克。2004年9月28日,肉孜·沙迪克前往北京,並登上了天安門城樓。2005年,沙迪克老人逝世,享年104歲。他成為了羅布人村寨的一個重要象徵,同時也寓意著長壽。</p><p class="ql-block">這里有历史遗迹区,如古老的烽燧、墓葬等。</p> <p class="ql-block">我們分兵兩路,五位留在新疆玩多幾日,昨晚住在庫爾勒,早晨,來到孔雀河邊,碰巧看到天鵝在這裏。</p> <p class="ql-block">進入和硕</p> <p class="ql-block">沿着公路前進</p> <p class="ql-block">沿途經過水墨畫般的山脈⋯⋯</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這飽腹</p> <p class="ql-block">經過吐峪沟,看到一排排葡萄晾乾房。</p> <p class="ql-block">來到庫木塔格沙漠</p> <p class="ql-block">庫木塔格沙漠是中國新疆吐魯番市鄯善縣南緣的獨特沙漠,形成於漢代,因天山風口挾沙沈積而成,面積約1880平方公里,以‘與城市零距離相連’和‘沙不進、綠不退’的生態奇觀聞名,同時被視為古樓蘭王國消失的最後聖地。</p> <p class="ql-block">庫木塔格沙漠是中國新疆吐魯番市鄯善縣南緣的獨特沙漠,形成於漢代,因天山風口挾沙沈積而成,面積約1880平方公里,以‘與城市零距離相連’和‘沙不進、綠不退’的生態奇觀聞名,同時被視為古樓蘭王國消失的最後聖地。</p> <p class="ql-block">庫木塔格沙漠位於新疆吐魯番盆地東緣,鄯善縣城南端,距離烏魯木齊約28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與城市(鄯善縣)直接相連的沙漠。</p><p class="ql-block">沙漠東西長62公里,南北寬40公里,面積約1880平方公里,沙丘類型多樣,包括金字塔形、沙壟狀等,沙粒細膩純淨。</p> <p class="ql-block">我們都衝上沙漠了</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來沙漠與鄯善綠洲保持‘沙不進、綠不退’的平衡,成為治沙研究典範。</p> <p class="ql-block">吐魯番盆地,見到"金剛棒"</p> <p class="ql-block">走进吐鲁番盆地,会发现戈壁滩上林立着一处处含有无数个格子洞,恰似蜂巢的建筑,那就是吐鲁番盆地独具特色的葡萄加工车间—一晾房。葡萄干晾房,就像散落在吐鲁番戈壁上的奇妙艺术品,伴随着各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散发着浓郁的泥士芬芳。</p><p class="ql-block">葡萄干晾房是勤劳的各族群众多年经验的结晶。自从有葡萄以来,生活在盆地上的吐鲁番各族群众,就开始琢磨晾制葡萄干的技术,起先是平铺在地面上泰晒,发现葡萄干的顾色红里透黑,不够美观;几经探究,最终选择了用土块砌成有孔的房子,来制作葡萄干。这种自然阴干的葡萄干,既能保持翠绿的色泽,又能缩短晾制的时间,减少浪费,实在是绝好的晾制葡萄干的场所。于是,就在山坡或沟岸地形高敞、开阔、干燥通风的地方,设有孔的晾房。</p><p class="ql-block">葡萄干晾房大都采用土木结构,建成平顶、长方形房屋。聪明的农民都会依据葡萄面积的大小及葡萄产量的多少,来建筑相应大小的晾房。晾房的墙壁多用土块,留有许多方形花孔,便于通风,又能避免阳光直射。晾房内用若干根木柱支撑,地上用草泥或沙浆抹面,有的用红砖铺设。</p> <p class="ql-block">新疆坎兒井是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乾旱地區特有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統,主要分布於吐魯番和哈密等地,利用天山融水通過竪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實現自流灌溉。</p> <p class="ql-block">新疆坎兒井分布</p><p class="ql-block">新疆坎兒井最多時侯有1784條,主要分布在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吐魯番有1108條,哈密有382條,烏魯木齊、木壘、阿圖什也分布有少量坎兒井。歷史上在奇台縣、喀什市、庫車縣也有過坎兒井,現都乾涸了。新疆1784條坎兒井暗渠總長度加起來共5272公里,竪井總數為172367眼,年出水量最多時為8.58億立方米。吐魯番一乾多條坎兒井暗渠的總長度超過長江、黃河,坎兒井和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相</p> <p class="ql-block">新疆坎兒井是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乾旱地區特有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統,主要分布於吐魯番和哈密等地,利用天山融水通過竪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實現自流灌溉。</p> <p class="ql-block">坎兒井起源有三種說法:一、從中原傳入。《史記 河渠書》中記載漢武帝劉徹採納莊熊羆開鑿龍首渠,引洛河水灌溉大荔平原的建議,下令徵調一萬多民工修渠。由於旁山的渠道經常崩塌,渠水無法通過,莊熊羆便帶人先在山上測出渠道要經過的路線,沿著這條線鑿出一眼眼的直井,再把各井從地下挖通,渠水就從地下渠道流過山去,到達大荔平原。這種井下相同引水的輸水技術,後來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和人員遷徒,漸漸傳到新疆。</p> <p class="ql-block">二、由當地人民創造。在古代,有一位年青的牧羊人趕著羊群來到吐魯番。他長途跋涉,找到一處綠草茵茵的窪地,但是找不到水,眼看羊群就要渴死了,牧羊人心急如焚。於是從綠草地上往下挖,水像珍珠似的從地下湧了出來。從此,生活在火洲上的各族人民,便學著牧羊人的樣子,挖泉眼,挖暗渠,開鑿成一道道坎兒井。三、2500年前由西亞波斯人首創而後傳入新疆。</p> <p class="ql-block">坎兒井工程簡介:</p><p class="ql-block">坎兒井是一種通過地下暗渠引水的灌溉系統,由四部分組成:</p><p class="ql-block">竪井:用於定位、通風和清淤,間距20-70米,深度可達百米。</p><p class="ql-block">暗渠:地下輸水通道,佔總長度70%,深度4-20米,有效減少蒸發,單條最長25公里。</p><p class="ql-block">明渠與澇壩:將水引至農田並調節水量,澇壩為小型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林則徐1839年主持著名的虎門硝煙,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廷無力抵抗,迫於外強壓力,將林則徐被遣戌伊犁。途徑吐魯番時,他發現當地人稱為卡井"(坎兒井)的水利設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驚嘆不已。後經詢問才知道這是一種因地制宜、長期採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進並推廣到新疆各地,新疆百姓就把“卡井”稱為“林公井“或”林公渠”以表示對林則徐造福地方的深切懷念和感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豐盛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今天早上出發去天山天池,爭取早點去遊客比較少。</p> <p class="ql-block">天山天池,古稱“瑤池”,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內,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68公里,交通、電訊十分便利。天山天池景區總面積為548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200年的白榆樹</p> <p class="ql-block">登上山頂看天池,很美!</p> <p class="ql-block">最後一天,來到烏魯木齊大巴扎,已經是傍晚時分,所以人不算多。</p> <p class="ql-block">品嚐美酒</p> <p class="ql-block">在烏魯木齊完滿結束了為期18 天的新疆(南、中彊)之行⋯⋯有點累了😂 回家好好休息,準備向新的旅程重新出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