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南段~百年天桥

终温且慧

<p class="ql-block">在中轴线的南端,天桥静立百年,见证着市井风华与艺术薪传。这里是烟火升腾的生活剧场,是说书唱戏的百艺之所,更是老北京灵魂的栖息地。</p> 古都的天桥 <p class="ql-block">庆成宫,是明清宫殿建筑,位于先农坛内,是先农坛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2月修缮后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庆成宫原名“斋宫”,是明清帝王在祭祀先农前斋戒的场所。清乾隆二十年(1755),进行改建,形成现有格局,并更名为“庆成宫”,成为皇帝祭先农、亲耕礼后庆贺犒劳百官随从之场所。</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的文创产品之一,纸杯。纸杯上有一个小门,打开后,转动杯子下沿,小门上会转动出不同的文字和图案。喝一杯庆成嘉饮,品一份耕成喜悦。</p> <p class="ql-block">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南中轴西侧。是先农坛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馆内镇馆之宝“天宫藻井”。是从原隆福寺移来太岁殿内保存。被誉为“中国最美藻井”。</p> 百姓的天桥 <p class="ql-block">位于南中轴西侧的鹞儿胡同。鲜花装点的胡同干净整洁。</p> <p class="ql-block">位于香厂路与留学路交叉路口的“宫门口馒头铺”,是创始人店。店里经营各种面点,传承宫廷面点工艺。它虽然算不上北京老字号,但近年在北京有许多连锁店。</p> 潮趣的天桥 <p class="ql-block">位于鹞儿胡同的“天桥We空间”,是天桥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驻地。</p> <p class="ql-block">泰安里是一座民国建筑群,为北京现存唯一融合海派与京派文化特色的里弄式石库门建筑,于2019年完成修缮,现为“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中轴主题展。聚焦中轴线上的桥。我进去看了看。还意外看到收有我一张中轴申遗摄影大赛获奖作品的那本中轴日历在售卖。</p> 艺术的天桥 <p class="ql-block">‌北京风雷京剧团,坐落于西城区板章胡同14号。始建于1937年。前身为民间京剧班社“民乐社”。1971年转为国营并更名“北京风雷京剧团”。</p> <p class="ql-block">天桥剧场</p> <p class="ql-block">天桥市民广场的四面钟。约建于民国初年(1919年),该钟楼聘请德国设计师打造,顶部四面镶嵌欧式钟。解放后,因城市建设需要,原四面钟于1952年被拆除。2003年,按原状设计图纸,在天桥市民广场异地重建。</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立有“北京天桥八大怪”的塑像。分别是穷不怕、大金牙、曹麻子、王小辫儿、沈三、程傻子、常傻子和赛活驴等旧时天桥艺人的形象和技艺,成为天桥地区的重要文化标志。</p> <p class="ql-block">我特别喜欢这个赛活驴雕像。艺人身披驴道具,站在三个架起的板凳上,老婆骑在他身上表演。雕像把街头女艺人的形象塑造得妩媚生动,充满灵气。</p> <p class="ql-block">天桥印象博物馆。位于天桥艺术中心下沉广场。</p> <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住在崇文区(现东城区),离天桥不太远,时有逛逛。但对于中轴以西的地区,不太熟悉。(那时,没有中轴的概念)。这次是参加《中国国家旅游》杂志与西城区天桥街道组织的南中轴摄影采风活动,才有机会来这片地区逛逛。</p><p class="ql-block">用了两天的时间,走马观花穿行在南中轴西侧这片地区,这里是原宣武与崇文区的交界处。如今,天桥,已完全找不到昔日的影子。记忆中的天桥一带,破破烂烂的。如今,从前门大街至天桥南大街,道路宽敞,高楼林立,路旁的胡同整洁又充满烟火气,散发着时尚与传统的气息。</p><p class="ql-block">这里,有红色的印记、历史的积淀。有名人故居、民俗文化。熨烫着老北京的影子,也谱写着古都新韵。百年天桥,是北京向世界敞开的一扇窗,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