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经 第五章

淑伟

<p class="ql-block"><b>通行本</b></p><p class="ql-block"><b>平等大爱无偏私</b></p><p class="ql-block">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p><p class="ql-block">…… …… …… …… …… …… …… …… …… </p> <p class="ql-block"><b>帛书版</b></p><p class="ql-block">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p><p class="ql-block"><b>译</b></p><p class="ql-block"> 天地不以仁爱对待万物,而是把万物当做祭祀时用的草狗来看待。圣人不以仁爱对待百姓,而是把百姓当做祭祀时用的草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就好像一个大风箱吗?空虚而不竭尽,鼓动而风愈出。越是向外追求见闻知识,内心就越发失去对道的把握,所以不如安守于中虚(本源、起点,道所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 …… …… …… …… …… …… ……</p> <p class="ql-block"><b>注</b></p><p class="ql-block"> 不仁:指不施以亲爱,无差别视之。仁,仁爱、老爱。</p><p class="ql-block">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p><p class="ql-block"> 橐龠: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这个东西只要一拉动,就会源源不断地有风吹出,形容万物生发延绵不绝。</p><p class="ql-block"> 虚而不屈:形容风箱不会干瘪,内部空间不会竭尽。虚,空虚,有空间。屈,弯曲而无力伸展,引申为竭尽、枯竭。比如气球吹起来,气球里面有空间,这叫“虚”; 把气放完,气球就瘪下来,里面的空间也消失了,这叫“屈”。</p><p class="ql-block"> 多闻数穷: 指一味追寻见闻知识而失去对规律的把握。闻,本义指听到,听见,这里指向外追寻见闻知识,传世本多作“言”。数,法则、规律。</p><p class="ql-block"> 守于中:指安守自己的根本,固守自己的精神。中,内里、中心。</p><p class="ql-block">…… …… …… …… …… …… …… …… ……</p> <p class="ql-block"><b>解</b></p><p class="ql-block"><b>一、不以“仁爱”对待万物</b></p><p class="ql-block"> 天地遵从于道,处于虚空的状态就好像一个大风箱,却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演化万物而不会衰竭。万物在天地的治下,是齐一而不论高低贵贱的,就好像祭祀时扎的草狗一样,轮到你登场的时候就出生,轮到你退场的时候就死亡。天地养育你,并非爱你;天地灭杀你,也并非恨你,一切只是恰逢其时而已。</p><p class="ql-block"> 《庄子·天运》说:“用草扎成的狗还没有献祭的时候,用竹制的箱笼装着,用绣有图纹的饰物盖着,主祭人斋戒后迎送着。等到它被献祭以后,行路的人踩踏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的人捡回去烧火做饭罢了。如果再次拿来用竹筐装着它,用绣巾披着它,日夜侍奉着它,即使不做噩梦,也会一再被困扰。”</p><p class="ql-block"> 刍狗发挥过作用后就被丢弃了,这是因为时过境迁了。时间不断推移,万物不断演化,又哪里有尽头呢?庄子感慨地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一物便有一知识,万物层出不穷,知识源源不断。寄希望于追逐知识来明白宇宙的真相,不要说一辈子,怕是十辈子的时光都还不够。</p><p class="ql-block"><b>二、不追逐万物</b></p><p class="ql-block"> 孔子去沛地拜见老子。老子说:“听说你是北方的贤者,你是已经得道了吗?”孔子说:“还没有。”老子说:“你是怎样寻求大道的呢?”孔子说:“我在规范和法度里寻求大道,五年还未得到。”老子说:“你又怎样寻求大道呢?”孔子说:“我在阴阳变化中寻求大道,十二年了还是未能得到。”</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阴阳变化并非道的本源,规范和法度只会与时迁移,它们都是依托于万物的演化而发生,自身并没有一个定准,不足以作为依托来探寻大道。所以把眼光从物象变化上移开,把注意力从外物上收回,道从来都不在外面,不会由外而进入到心里面。只有把内心调整到符合道的形态,道才会自然出现,这个形态就是空虚。因此圣人不追逐外物,而是内守于中;不固守成见,而是持守空虚。</p><p class="ql-block"> 后来孔子再访老子,感慨地说:“我终于感受到造化的存在。多少年了,我拒绝接受造化的安排。我自己都不肯接受造化的安排,又怎么去化人啊!”老子说:“可以了,孔丘得道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