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靴子国”(1)——巴勒莫(上)

OLD DONKEY OVERSEAS(谢绝送花)

2025年5月到6月,整整一个月,和几个朋友一起自驾有着“靴子国”昵称的意大利。<div>我们的旅程从“靴子国”皮靴尖的“足球”——西西里岛开始。5月20日是我们的集合日,西西里岛的首府巴勒莫则是我们的集合地点。</div> 去巴勒莫没有直达的航班。我是在慕尼黑转机的。 5月20日,6:30抵达慕尼黑。 德国人的认真是出了名的。入关时盘问了我半天,而另一位朋友从米兰入关,就非常简单。尽管都是申根国家,差别也忒大了些。国家区别?亦或是民族差异?不得而知。 早晨的慕尼黑机场,仿佛还没从睡梦中完全醒过来。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93109562" _msthash="0">9:00的航班飞巴勒莫。 11点左右抵达。</font><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79200303" _msthash="1">十几小时经济舱,还真有点疲劳。</font> 出站后,坐等到下午3点半左右鹰抵达后,一起去出租车公司取车。租车主要是为了去住地、晚上接另一位朋友,所以,租了一辆小破车。 算了一下,租车两天,机场往返两次,费用比打的便宜得多,而且也方便得多。需要注意的是当地的小租车公司,提车时一定要仔细检查,严防陷阱。 5点左右,抵达住宿地。吃了点东西后休息。8:30出外,先去超市购买明日早餐,然后去机场接朋友。11点多回来,休息。 5月21日,正式开始意大利之行。今天的安排是游览巴勒莫老城,全市内,所以,开启的是全步行模式。 早晨9点出发,先从离我们最近的马西莫大剧院(Teatro Massimo)开始。 马西莫大剧院全名为马西莫·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剧院,位于巴勒莫的威尔第广场。它是献给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的。 它是意大利最大的歌剧院,也是欧洲最大的歌剧院之一(在落成典礼时,它是欧洲第三大歌剧院,面积为 7,730 平方米,仅次于巴黎歌剧院和维也纳的皇家歌剧院),以其完美的音响效果而闻名。 马西莫剧院的外观堪称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当你第一眼看到它,宏伟壮观的气势便扑面而来。 精美的雕塑、华丽的廊柱,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这些建筑元素不仅是美学的展示,更是历史的沉淀,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着巴勒莫人民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影片《教父3》最<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9189589" _msthash="5">后的场面在此拍摄</font>。<br> 马西莫剧院外的朱塞佩·威尔第半身像。朱塞佩·威尔第(1813年10月10日-1901年1月27日)是意大利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如《茶花女》等)在19世纪的歌剧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威尔第不仅是音乐界的巨匠,也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象征之一,他的音乐常常激励着民族主义情绪。 据说走入剧院内部,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梦幻世界。挑高的天花板上,精美的壁画描绘着神话故事与历史场景,每一笔都细腻入微,让人不禁感叹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红色的天鹅绒座椅整齐排列,与金色的装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极致奢华的氛围。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感官盛宴。 今天的安排太满,我们只能舍弃入内欣赏的机会。 波黎得亚玛剧院。它位于市中心的鲁格罗·塞蒂莫广场,是该市的第二大剧院,仅次于马西莫剧院。西西里管弦乐团设于此。<br>1864年,巴勒莫市为建造一座宏伟的歌剧院(马西莫剧院),举办了一场国际设计竞赛,一年后,又展开了国内竞赛,建造一个多功能剧院(因此希腊语称为“波黎得亚玛”)。<br>当时考虑剧院必须建在巴勒莫的宏伟建筑的边界上,作为城市扩张的理想参考点。因此,与贵族化的马西莫剧院不同,波黎得亚玛剧院较为通俗(歌剧、节日、马术表演等)。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四角广场”(Quattro Canti)。四角广场是巴勒莫市中心的广场之一,也被称为“欢乐四角"。 这里是西班牙统治时期马奎达公爵命拉索设计的城市规划的中心点,1608 - 1620年间完成,当时巴勒莫可算是欧洲城市规划的新典范。 这个广场是一个十字路口,由四座对称的外形相似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围绕。 每座建筑的外墙中间,从上到下,都有三组雕像,代表着不同的主题。 最上层是四位統治西西里的西班牙<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2065677" _msthash="3">国王(卡尔</font>五世、腓力二世、腓力四世和腓力三世)——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第三层是四位圣人——代表巴勒莫的守护神。 <br _istranslated="1">东南区 Kalsa 靠近滨海,原为阿拉伯人聚居地,守护神Saint Agatha; 西南区是Alberhheria,曾是诺曼王朝贵族大臣居住地区域,守护神SaintCristina。西北区是Capo; 主教堂和剧院,守护神是Saint Oliva。东北区是San Pietro; 早期阿玛菲商人的区域,守护神是Saint Ninfa。 底层是四座喷泉,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体现自然的轮回。 巴勒莫的四角广场也是四角天空。 四角广场是巴勒莫老城区的中心,从这里,可以轻松前往许多景点。它的旁边不远就是普雷托利亚喷泉。这是喷泉对面的戴蒂尼会圣若瑟堂,一个天主教堂。 戴蒂尼会圣若瑟堂。关着门,没能进去。 普雷托利亚喷泉。也许正在维修,被拦起来了,无法进去仔细欣赏。 这个喷泉原本位于佛罗伦萨的圣克莱门特宫花园内,是由唐·佩德罗·托莱多委托佛罗伦萨雕塑家Francesco Camilliani和Michelangelo Naccherino,两人合作创作于1554年。 1573年,唐·佩德罗·托莱多去世,其长子和继承人唐·加西亚·托莱多把喷泉卖给巴勒莫,巴勒莫议会决定把它安置在普雷托利亚宫前, 计划开辟的广场上。1957年的普雷托利亚喷泉被拆成644件运往巴勒莫。改建工程从1574年开始,由Francesco的儿子Camillo Camilliani负责,到1581年完成。 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由于这些表情暧昧的裸体雕像,这个喷泉被看作是堕落的象征,巴勒莫人将广场称为“羞耻广场”。(有点不太理解,意大利的雕塑非常有名,从古罗马始,就有大量的裸体雕塑,为什么放到这里就成了“羞耻”的象征。) 巴勒莫老城,这座位于西西里岛西北岸的古老城区,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镌刻着千年文明的兴衰与交融。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8 世纪,当时古希腊殖民者在此建立城邦,命名为 “帕诺摩斯”,意为 “良好的避难所”。 古希腊人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与城邦制度,老城现存的部分街道布局仍保留着古希腊时期的棋盘式规划,成为这座城市最早的文明底色。 公元前 3 世纪,罗马人征服西西里岛,巴勒莫成为罗马帝国重要的行政中心与港口城市。罗马人在老城兴建了浴场、剧场等公共设施,将罗马式建筑风格与工程技术融入其中。 尽管历经岁月侵蚀,部分罗马时期的遗迹仍在地下沉睡,偶尔的考古发掘,都能揭开一段尘封的罗马往事。 公元 9 世纪,阿拉伯人占领巴勒莫,开启了近三百年的统治。阿拉伯人带来了灌溉技术与农业知识,让西西里岛成为 “地中海粮仓”;同时,他们在建筑上融入伊斯兰元素,老城的庭院布局、马赛克镶嵌艺术以及拱门设计,都能看到阿拉伯风格的影子。此时的巴勒莫,更是成为了文化与学术的中心,图书馆、学校林立,哲学、医学、天文学在此蓬勃发展。 11世纪,诺曼人征服西西里岛,建立诺曼王朝。诺曼统治者将拜占庭、阿拉伯、诺曼三种风格完美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诺曼 - 阿拉伯 - 拜占庭”建筑风格。著名的蒙雷阿莱大教堂便是这一风格的杰出代表。 此后,西班牙人、波旁王朝相继统治西西里,不同文化的持续碰撞与融合,让巴勒莫老城的文化内涵愈发丰富。 西班牙人带来了巴洛克艺术,老城的教堂、宫殿在17-18世纪经历了大规模的巴洛克风格改造,繁复的雕刻、动感的线条与绚丽的色彩,为老城增添了华丽的气质。 在巴勒莫老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比肩而立:拜占庭的马赛克镶嵌、阿拉伯的穹顶与尖塔、诺曼的厚重城堡、巴洛克的华美装饰,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建筑画卷。 街道上,西西里方言融合了希腊语、阿拉伯语、拉丁语的词汇;美食中,意大利面搭配阿拉伯香料,芝士与柑橘类水果奇妙组合,这些都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 在巴勒莫老城,时间似乎凝固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古老的建筑和静谧的小巷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走在这座城市的石板路上,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岁月的回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如今,漫步在巴勒莫老城的街巷,触摸斑驳的石墙,观赏精美的建筑,品尝特色美食,仿若穿梭于时光隧道,能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包容。 这座老城不仅是西西里岛的文化心脏,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活典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寻它的独特魅力。 西西里地区中央图书馆。 门廊的一块石碑。内容:在这座图书馆里,西西里的男爵们齐聚在庄严的集会上,自发放弃封建权利。<br>在此处,议会于1812年宣布西西里独立。<br> 该图书馆始建于1782年,由托雷穆扎亲王根据费迪南德三世的命令设立,地点在巴洛克风格的圣玛丽亚德拉格罗塔教堂和相邻的耶稣会学院内,这两座宏伟的建筑俯瞰着卡萨罗街。建筑师 V. 马尔武利亚负责改造阅览室,可惜精美的家具在二战轰炸中被摧毁。 1977年之前,它曾是国家图书馆,之后转交给西西里地区管理。图书馆收藏了大量期刊,并以众多手稿为特色,其中包括10世纪的《圣保罗书信》,12世纪的《恩里科六世的特权》,以及一份名为《西西里叛乱》的手稿。 卡斯特罗内宫 - 圣宁法宫。这座宫殿是16世纪最有价值的建筑之一。它也被称为圣宁法宫,因为在17世纪末,整个18世纪直到1820年,它作为嫁妆传给了圣宁法的贾尔迪纳侯爵,他们后来在西班牙皇帝菲利普五世(别名波旁王朝的查理三世,1735 年加冕为西西里国王)的要求下成为菲卡拉齐的亲王。 画面中展示的是圣约瑟夫教堂令人印象深刻的圆顶,它高耸入云,配合典型的巴洛克元素,如装饰繁复的外立面、丰富的色彩和恢弘的轮廓线条。这种圆顶在17世纪意大利教堂建筑中非常常见,象征着神圣、宏伟和接近天堂的宗教理念。 博洛尼亚广场(Piazza Bologni)。正对着的建筑是Palazzo Riso,现在是西西里岛当代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前面是查理五世的青铜纪念碑。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67917750" _msthash="6">查理五世纪念碑于1631年竖立在博洛尼亚广场上。 查理五世是欧洲许多国家的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 1519年- 1530年)、卡斯蒂利亚和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1556年)、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1556年),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 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 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了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font> 拐进一条狭窄的小巷,两侧建筑高耸,几乎遮住了天空,只留下头顶一线微弱的天光。 这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脚步声在空旷的小巷里回响,像是与历史的对话。 墙上悬挂的青铜灯盏早已熄灭,却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仿佛在等待某个神秘的时刻重新点亮,照亮那些被遗忘的往事。 脚下的石板路已被磨得发亮,那些深浅不一的沟壑是千年马蹄与车轮刻下的印记,每一道裂纹都藏着未说尽的故事。 老城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古老的教堂、宫殿和市场,斑驳的墙壁上爬满了藤蔓,阳光透过狭窄的巷道洒下,投下温暖的光影。 这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阿拉伯、诺曼和巴洛克的元素,呈现出一幅多元文化交融的美丽画卷。 波利埃马剧院广场。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喧嚣似乎被隔绝在外,只有微风轻拂,带来淡淡的花香和海的咸味。 小巷里偶尔传来的低语声,仿佛在分享着无尽的故事,令人心生向往。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境,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而悠长。 圣宁法教堂,采用矫饰主义和巴洛克风格建造。始建于1601年,完成于约1750年。 路边涂鸦。 行游的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心中涌起一阵阵感慨。 脚下的石板路是那么的坚实,带着岁月的痕迹,走在上面,仿佛能感受到无数人的足迹和他们的梦想。 每一次转角,都是一次新的发现,恍若在探索一个个被遗忘的秘密。心灵在这一刻得到了宁静,仿佛一切烦恼都随着古城的静谧而消散。 西西里银行总部大厦。 到饭点了,我们去逛巴拉罗市场。 巴拉罗市场是巴勒莫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市场之一,位于巴勒莫市中心,靠近历史悠久的巴勒莫老城区。 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是当地居民和游客购买新鲜食品和特色商品的传统场所。 市场以其丰富的当地产品和热闹的氛围而闻名。市场内有大量摊位出售新鲜的水果、蔬菜、肉类、鱼类和奶制品。 游客可以品尝到西西里特色小吃,如阿兰奇尼(米饭球)、帕斯塔(意面)、以及各种风味的香肠和奶酪。 市场还提供丰富的香料、橄榄油、干果和其他当地特产。 巴拉罗市场是体验巴勒莫文化和美食的理想场所。 巴拉罗市场以其喧闹的交易声和摊贩的吆喝声而著称,展现了浓厚的当地生活气息。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会在这里找到丰富的美食和独特的购物体验。 在这里吃的午晚餐。看去琳琅满目,似乎还可以。 虽然人均10欧,价格不算贵,但是味道实在一般般。建议可以在这里买点特色小吃尝尝,体验一下意式大排档,当正餐,还是找餐馆好些。 位于巴拉罗市场的马焦雷胭脂红教堂。这个教堂的历史似乎可以追溯到13世纪。立面和现在的结构源自1627年至1693年进行的建筑。从外面看,教堂破烂不堪,其实里面还是有些内容的。 耶稣堂(chiesa del Gesù)是意大利西西里大区城市巴勒莫和全西西里岛最重要的巴洛克教堂之一,也是巴勒莫众多教堂中,驴爷比较喜欢的教堂。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教堂立面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部有三个门,门的上方的壁龛分别放有圣依纳爵·罗耀拉、圣母子和圣方济各沙勿略的雕像。上部由壁柱分割,两侧有圣人雕像,立面顶部是弯曲的线条和耶稣会会徽。 耶稣会于1549年进入巴勒莫,到16世纪后期,开始在会院(Casa Professa)旁边建造一座教堂,由耶稣会建筑。<br>师若望·特里斯坦塔设计。 最初的设计包括一个中殿、大型的耳堂,和几个小堂,到17世纪初,扩建为典型的耶稣会建筑更宏伟的布局。 纳塔莱·马苏乔拆除了小堂的隔墙,在两侧增加了两个中殿。教堂在1636年祝圣。 1892年,原耶稣会会长、神学院长、慈善家萨尔瓦托雷·迪·彼得罗说服公共教育部长保罗·博塞利,下令将教堂作为国家古迹。 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枚炸弹摧毁了教堂的圆顶,摧毁了大部分的墙壁和大部分壁画。之后,教堂于66年后的2009年2月24日重新开放。 现在的18世纪钟楼建在毗邻的侯爵宫(Palazzo Marchesi)。在教堂后面,耶稣会内设有图书馆。<br> 耶稣堂平面的形状为拉丁十字。中殿长72.10米,宽42.65米,高70米,装饰有多色大理石、石膏灰泥和湿壁画。特别是大理石浮雕,带有人物和装饰图案的柱子以及大理石马赛克非常独特。重建的建筑拥有双圆顶和彩色玻璃窗。 巴勒莫耶稣堂,又名“仁爱之家”(Casa Professa)的巴洛克风格雕塑,是西西里巴洛克艺术巅峰体现,从题材、工艺到风格融合都极具特色。 使耶稣教堂如此出众的原因在于,真正做到了每寸墙壁都被大理石所覆盖。这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工程是由雕塑家弗朗西斯科·斯库托开始的,并由他的儿子们完成,由巴尔达萨雷·帕皮罗那和乔凡尼·巴蒂斯塔·费雷拉提供协助。 圣家小堂。描绘圣家的祭坛画,由安东尼诺·格拉诺于18世纪创作。上方是一幅灰泥画,描绘了天使环绕的天父,由著名巴勒米塔泥水匠贾科莫的儿子普罗科皮奥·塞尔波塔创作。 耶稣堂是巴洛克艺术典范,17世纪完成内部装饰,将建筑、绘画与雕塑完美融合,借繁复华丽的雕塑语言,呼应反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艺术 “强调情感渲染、彰显宗教威严” 的诉求,把宗教故事与精神,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形式呈现。 以圣经故事、圣徒事迹为主要题材,从主祭坛到墙面、穹顶,雕塑群像串联起宗教教义关键场景。比如描绘耶稣生平的 “受难”“复活” 系列雕塑,圣徒传教、殉道场景等,用立体叙事传递宗教信仰的神圣与厚重。 建筑立面、内部空间遵循巴洛克风格的对称美学,雕塑分层布局。 像教堂立柱、壁龛、穹顶边缘,雕塑或成组排列,或沿建筑结构曲线分布,营造出 “铺天盖地、沉浸式宗教氛围”,让信徒、参观者踏入空间,便被宗教艺术洪流包裹。 雕塑运用大理石、青铜等材质,通过细腻雕刻、做旧处理(如模仿岁月侵蚀痕迹,增添历史厚重感 ),让雕塑既有石材的庄严,又借金属光泽凸显神圣。 部分圣像衣褶雕刻如真丝飘动,圣母、圣徒面容刻画细腻,连表情里的悲悯、坚毅都清晰可触,16世纪工匠耗时46年打磨细节,让静态雕塑有了“故事感”与“生命力”。 虽属巴洛克主调,但西西里多元文化基因渗透其中——能看到阿拉伯雕花的几何韵律(如雕塑底座、背景装饰 ),诺曼柱头的厚重轮廓,甚至拉丁铭文与圣像的搭配,让雕塑成了 “文化熔炉”,彰显巴勒莫 “融合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等文明” 的历史底色。 17-18世纪,巴洛克艺术在欧洲蓬勃兴起 。它源于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诉求——借艺术的戏剧性、情感张力,强化宗教感染力,对抗宗教改革冲击。 这种风格突破文艺复兴的“和谐均衡”,以动态、夸张、华丽为特色,让信徒直观感受宗教神圣与震撼。 巴勒莫耶稣堂作为宗教建筑,顺应这一潮流,用雕塑传递宗教热忱,西西里贵族、教会希望借艺术彰显权威与信仰,投入大量资源支持教堂雕塑创作,推动巴洛克风格在本地扎根,使耶稣堂成为巴洛克风格在西西里落地的典型。 耶稣堂由耶稣会主导建造(始建于1590年,历时46年完工 )。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核心力量,强调用极致艺术营造“沉浸式宗教体验”,让信徒在视觉冲击中重拾虔诚。 雕塑作为空间叙事核心,需生动呈现圣经故事、圣徒事迹,比如刻画耶稣受难的痛苦、圣徒殉道的坚定,借雕塑的表情、姿态传递强烈情感,强化宗教教义的感染力。 以耶稣堂为代表的西西里巴洛克雕塑既遵循巴洛克文化的“动态夸张”的血统,又融入本地元素——阿拉伯装饰的几何纹样(如雕塑底座、背景浮雕 )、诺曼建筑的厚重轮廓,甚至拜占庭马赛克的色彩灵感,使雕塑成了“多元文化混血儿”。 这些背景交织,让耶稣堂的巴洛克雕塑不只是艺术创作,更是时代思潮、宗教使命、地域文化碰撞的结晶——它见证了巴洛克艺术的传播,承载着耶稣会的宗教野心,也烙印着西西里“多元融合”的历史基因,成为解读17-18世纪西西里宗教、艺术、社会的鲜活标本 。 耶稣堂的雕塑动态夸张,打破了古典雕塑的“静态均衡”,人物姿态充满扭曲、挣扎、飞升的动感。比如圣徒雕像常呈现“被神灵托举升空”的姿态,衣褶如波浪翻卷,身体曲线剧烈扭转,营造“突破空间束缚、趋近天国”的视觉冲击。 在细节写实方面,则是衣料纹理、肌肤质感雕刻入微。圣袍褶皱如真丝飘动,圣徒面部毛孔、皱纹清晰可辨,甚至眼泪、血迹都精细呈现,让“夸张动态”与“逼真细节”碰撞,增强雕塑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耶稣堂刻意营造的是沉浸式宗教氛围,雕塑与教堂建筑结构深度绑定——在立柱、壁龛、穹顶边缘“嵌入式”分布,或沿建筑曲线延伸,让信徒仿佛置身“圣徒环绕的天国空间”。 在光影利用方面,配合教堂采光(彩色玻璃、天窗 )设计,让阳光直射或斜照雕塑,强化明暗对比。高光凸显圣像的神圣轮廓,阴影加深情感厚重感,营造“神圣降临”的戏剧化氛围。 顶部的艺术,通过鲜艳的色彩对比,极尽夸张的表现出西西里式豪华。 主祭台以黑色大理石为底,金色装饰点缀,周边雕塑围绕核心宗教符号展开。比如祭坛上方 “圣三位一体” 主题雕塑,基督、圣母、圣徒的姿态、神情互动,配合光影(教堂采光设计让光线聚焦此处 ),营造出 “神圣降临” 的震撼感。 穹顶边缘的圣徒浮雕,似在“云端侍奉”,人物衣带翻飞的动态雕刻,结合穹顶弧度,视觉上有“向上飞升、趋近天国”的引导感。 墙面圣徒殉道场景,用扭曲的人体、冲突的姿态,强化宗教故事里的苦难与牺牲,冲击观者感官,加深信仰共鸣。 这些雕塑不只是艺术装饰,更是巴勒莫宗教历史、多元文化的 “立体注脚”,踏入耶稣堂,每一尊雕塑都在诉说巴洛克时代的狂热信仰,以及西西里文明交融的深厚底蕴 。 管风琴也被雕塑包围了。 从祭坛望教堂入口。 巴勒莫耶稣堂的雕塑,本质是“巴洛克艺术的在地化翻译”——它不像罗马巴洛克是“教廷权力的视觉宣言”,也不似西班牙巴洛克是“宗教狂热的极致表达”,而是将西西里岛的多元文化记忆、地中海自然景观、民间苦难哲学注入巴洛克的框架,让雕塑成为“会说西西里方言的艺术史诗”。 耶稣堂雕塑的“混血特质”,使它在欧洲巴洛克艺术中独树一帜,堪称“地中海文明在石头上的对话录”。<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