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当我们足尖踏上邯郸这片厚土,时光层叠的书卷就被徐徐展开,这里的每一寸光阴都能弹响历史的余韵,让我们一步一步踏入这两千年的光影密林。</h3> <h3> 我们第一站来到邯郸博物馆,博物馆的外形就像列国时一顶具大的官帽。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赵武灵王骑马的雕像,仿佛在彰显胡服骑射那史诗般的历史画面。博物馆里无数件展品让我们眼花缭乱,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分类地参观青铜器、石刻、陶罐、陶俑和磁窑生产的各个时代的瓷器。光阴的侵蚀把历史的印记凝结在每一件展品上,却丝毫遮不住久远的气息悄然散逸。恍惚之际,青铜器上的铭文骤然生动地流荡起,它们竟在讲述二千年来人们在此上演的所有悲欢故事。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化石,沉甸甸地沉入心间,令人生出莫名的酸楚。</h3> <h3> 离开博物馆,我们来到了丛台公园,赵苑巍峨雄峙于丛台之上,势如猛狮盘踞,信步台上,烈风贯耳,我们似乎看见赵武灵王,身披戎装,号令铁骑驰骋疆场,那番英雄气概,不正是为了国家生存而吞耻忍辱、习胡装、练胡骑的决然勇毅么?铁骑叩地之声和着长风的浩荡拂来,凛凛然战马嘶鸣,震天撼地!遥想古今兴衰,壮哉一瞬,英雄早无痕,只觉余风灌耳,吹得心中亦起汹涌浪潮。</h3> <h3> 丛台对面的七贤祠幽深肃静。祠内壁上刻录着赵氏孤儿故事的拓片,字迹苍拙凝重。目光摩挲那些凹痕,我们恍若立身在公孙杵臼与程婴那惊天动地的场景中,生死决断在瞬息之间落下,只托起了一个幼弱的孤儿。程婴牺牲了自己的孩儿,公孙杵臼断然放弃了自身的活路。这石壁上镌刻的哪是文字,分明是沉重凝成的一行行血泪啊!</h3> <h3> 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广府古城。只见古城斑驳的城墙上,青砖蒙着苍苔,如历尽沧桑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庞。广府城楼的影子斜映的光阴,把石阶磨得圆滑湿润,每一级台阶都刻满无数人的足迹。我暗自揣想,那些匆匆行客里,可有哪个少年曾痴心模仿燕京人的步态,迷失了自己的步子?邯郸学步的深意,在这古城的石阶上完成了谶语,人世间多少踌躇踉跄,皆因妄学他人而失去自足,终致于心失归途啊。</h3> <h3> 出了古城,我们来到杨露禅故居,院落清简中弥漫着一股沉淀的气息。进入院中,我们看到门庭前那棵古槐树,树干嶙峋,枝丫却遒劲有力,似有太极连绵之意,柔韧中带着一种刚强,树枝伸展,蕴含了一股静水流深的劲力。杨露禅先生将拳法化腐朽为神奇,其中不知揉进去多少执着和坚韧,经过多少岁月的揣摩修炼,终于修成了“杨氏太极拳”的正果,影响一方,代代相传。</h3> <h3>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弘济桥。这是一座宋代古老的石拱桥,桥面已凹凸不平,上面有人们千年踩踏的痕迹,其中不乏有牛车、马车留下的辙印。我轻摸着桥梁的护栏,恍惚石栏上还存有温柔的余温。小雨把桥体洗涤得润滑而又光亮,我们俯身细看桥梁石缝里的旧迹,心中涌起酸涩与沉重,古人就此负重而来,却永远走不到桥的另一头。</h3> <h3> 我们就要离开邯郸了,准备去云台山。大家回头望着渐渐远去的广府古城,心中浮想联翩。邯郸,这方土地究竟暗藏了怎样的玄机?两千年的时代变迁,无数代的生灵过客,都已零落作尘作土,灵魂却又化作汉字博大精深的成语流传下来。胡服骑射是革新,赵氏孤儿乃骨血亲情的牺牲,邯郸学步则是妄求浮表后的惨淡。正是这些情义交织的片段,成就了一座城在语言里永恒的丰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