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与你同行<br>美篇号:3781763 <p class="ql-block"> 今天,手机屏幕上陆续弹出美篇的消息提示,5 月份有 7篇文章获得 “美篇精选”。看着那一行行确认的文字,心里像被暖光轻轻包裹 —— 这些认可虽换不来柴米油盐,却比许多物质奖励都更让我感到欣慰。这不仅是美友圈与平台对文章的肯定,更是对一个摄影人三十多年来与光影同行的温柔回应。</p> <p class="ql-block"> 时光回溯到 1988 年,师范学校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年,我与摄影猝不及防地撞了个满怀。最初只是觉得按下快门的瞬间很奇妙,直到 2003 年拥有第一台数码相机,那种即时成像的魔力彻底点燃了我对数码摄影的痴迷。从此,书桌被摄影理论书籍堆满,从布列松的 “决定性瞬间” 到亚当斯的 “区域曝光法”,以及成套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每个公式、每段解析都像密码,等着我用镜头去破译。</p> 为了让理论落地,我成了器材店的常客。从 2008 年的宾得 K10D 开始,到如今陪伴身边的宾得 K5Ⅱs 和佳能 6DⅡ,6 套单反相机见证着技术的迭代,也记录着我对画质的执着追求。那些被淘汰的小数码相机更是堆在储物箱里,按键上的磨损都是时光的勋章。我总说,器材是摄影师的笔,而真正的作品,永远藏在取景器后的那双眼睛里。<br>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来,镜头早已成为我表达自我的第二语言。它如同一位默契十足的老友,陪伴我走过无数个充满灵感与挑战的瞬间。在《中国摄影报》《中国艺术报》《航旅》等报刊的版面上,我既是创作者,也是分享者。先后发表20余篇摄影论文,以严谨的笔触拆解构图的奥秘,从光影的运用到色彩的搭配,从拍摄技巧到艺术理念,将多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倾囊相授;同时,几十幅饱含情感的摄影作品也在这些平台上与读者见面,让无声的画面成为诉说故事的主角。每一张照片都是时光的切片,记录着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与感动,也承载着我对摄影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 三十余载,摄影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过灵感枯竭的迷茫,也遭遇过技术瓶颈的困扰,但正是对摄影的热爱支撑着我一路前行。从初出茅庐到屡获佳绩,参加过的各种摄影比赛难以计数,获奖更是不胜枚举。每一次快门的按下,每一次后期的雕琢,都是我与摄影对话的过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各类摄影比赛的领奖台上,当我双手捧起那沉甸甸的证书时,内心总会涌起复杂的情绪。这份荣誉的重量,不仅是对作品的肯定,更是对“坚持”二字最生动的注解。这</span>些证书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坚持,是对摄影艺术永不停歇的探索与实践,它们见证着我在摄影领域留下的坚实足迹。</p> <p class="ql-block"> 2010 年与摄影同仁合著《夜景摄影的艺术》时,为了验证一个曝光参数,曾在寒冬的街头守到凌晨三点;2013 年撰写《数码人像拍摄技巧大全》(合著),光是整理模特不同角度的表情素材,就积累了近万张照片。这些看似枯燥的过程,恰恰是摄影最迷人的地方 —— 用耐心打磨细节,让瞬间成为永恒。</p> <p class="ql-block"> 2011 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那天,我特意翻出了最早的那台傻瓜胶片相机。抚摸着斑驳的机身突然明白,摄影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游戏。疫情期间,组织摄影志愿者为援鄂医护人员拍摄 “最美天使照” 时,看着白衣战士卸下疲惫展露笑容,我忽然懂得:镜头不仅能捕捉美景,更能传递力量。那些奔波在防疫一线拍下的画面,如今都成了档案库里的珍贵资料,让这段特殊的历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如今,作为摄影专业教师,假期里的脚步我从未停歇。从祖国北疆的国门到江南水乡的乌篷船,数十万张照片在硬盘里安了家。作为滦州市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兼秘书长,组织各种影展、担任数届《滦河文艺》杯摄影大赛首席评委时,总想着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更多年轻人,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的热爱,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p> 此刻再看美篇里的 “美篇精选” 标识,忽然觉得这更像是一段旅程的中途站。从 1988 年至今,摄影早已不是职业标签,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习惯,它教会我用谦卑的姿态观察世界,用真诚的态度对待生活。未来的日子,只要光影还在,我的镜头就不会停歇 —— 因为最好的作品,永远在下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