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拉布布”的风靡,‍拉扯了什么情绪,‍布施了什么逻辑?

安然

<p class="ql-block">年初没出正月,哪哪都在念叨“DeepSeek”,炎黄子孙罕见的英语普及。</p><p class="ql-block">龙家升,很男人的名字,听说是个女士。聪明的细腻,她的娃娃叫“拉布布”,看拼音,读汉字,说英语,发音都很统一。</p><p class="ql-block">不相干的两件事,表象一致,都是先外后内,知觉优于理性。</p><p class="ql-block">我想起80年代初期,有个词儿叫做“出口转内销”,那里呼啦啦,持续拥挤。</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语境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口转内销”作为政策术语和市场现象具有中国特殊性</span>,“出口转内销”常被赋予“海外品质认证”的隐含价值。</p> <p class="ql-block">  拉布布的热销符合“先外后内”的路径,与“出口转内销”的流向一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均遵循同一逻辑:借助“他者认可”打破本土认知局限,将外部符号资本转化为本土市场统治力。</span></p><p class="ql-block">但是在价值核心上有差异:</p><p class="ql-block">传统模式依赖“物美价廉”的实用属性;玩偶依赖“符号资本”的意义属性;</p> <p class="ql-block">拉布布在西方的流行本质是"意向性"的具象化——消费者将其情感投射到产品符号中。但当这种符号跨越文化边界时,其意义会发生"视域融合"。揭示了文化符号的流动性本质,印证了梅洛-庞蒂“知觉优先于理性”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既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迷思,也不固守文化本质主义的幻觉,在流动的时空中寻找永恒的创造性张力。</p> <p class="ql-block">形象即是本质。人类通过身体感知世界,玩偶是其存在本质的延伸。</p><p class="ql-block">拉布布造型本身构成现象学意义上的苦难宣言。一尊拒绝被供奉在审美平滑祭坛上的僭越者。</p> <p class="ql-block">拉布布先在西方艺术玩具圈走红,再引发国内追捧,<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口转内销”的符号赋权,</span>印证了 “文化合法性由西方认证”的隐性权力结构。 </p><p class="ql-block">拉布布怪异却无攻击性的造型:圆眼钝角绒感,完美契合韩炳哲提出的“平滑美学”,成了全球通行证,她 提供舒适的情感投射界面,既是潮玩,又是治愈系情感容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所有文化符号都被磨平成“可投射的情绪容器”,批判性思考让位于知觉按摩,玩偶从艺术降维为精神安慰剂。 其尖牙/独眼的怪异元素,或许解释有些节目的演员为何受热捧,那是觉得它“丑得上瘾”。</p> <p class="ql-block">拉布布其"龅牙"、"歪斜的笑容"和"不对称的面部特征"等缺陷美学的设计元素,不知是任何事情都有五分之一的小众支持者,还是创造了一种"懂它的人才懂"的圈层壁垒。</p> <p class="ql-block">"审美来自苦难”;</p><p class="ql-block">“崇高来自痛苦”。</p><p class="ql-block">全球资本正用“美的救赎”制造温柔牢笼——拉布布的可爱、DeepSeek的效率、玩偶文化的治愈,但是,救赎从来不在完美之物中,而在棱角分明的真实里。</p><p class="ql-block">当拉布布的无瞳之眼凝视你时,真正的救赎或许在于,棱角分明的真实里,从来不在完美的事物中:能否借知觉接口,唤醒感官,重新在不适中思考,在矛盾中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