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地马拉(七) 危地马拉城(一)

八千里路云和月

<p class="ql-block">  危地马拉城是危地马拉共和国的首都,也是中美洲最大的城市。地处高原,四周环绕着火山,地势起伏,气候宜人。位于危地马拉南部高地的帕卡亚火山和富埃戈火山附近,海拔约1,500 米属于亚热带高原气候,白天温暖、早晚凉爽。</p> <p class="ql-block"> 宪法广场(Plaza de la Constitución)</p><p class="ql-block"> 在危地马拉城的心脏地带,宪法广场如同历史的回声,静静铺展在阳光下。广场上,鸽群旋转着银白的弧线,仿佛在为这座古老又喧嚣的城市低语祝祷。高大的国家大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肃立一隅,钟声浑厚悠扬,仿佛诉说着三百年的光阴与信仰。</p> <p class="ql-block">  街头艺人的琴声与民众的喧笑交织在空中,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庄严与烟火气并存。</p> <p class="ql-block">  在广场上,每一块石砖似乎都记载着一次集会、一场抗争,或是一段关于祖国的梦想与追寻。宪法广场不仅是一座城市的中轴,更是一整个国家灵魂的映照。</p> <p class="ql-block"> 国家宫(Palacio Nacional de la Cultura)</p><p class="ql-block"> 在宪法广场的正北方,国家宫静默矗立,宛如岁月中不动的碑铭,是危地马拉的心脏,一座由权力、梦想与历史共同铸成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总统的居所,是政策的源头,是人民仰望的方向,如今是一座文化的殿堂,让时间在其中缓步行走,轻声诉说曾经的风暴与和平的来临。行走其间,仿佛穿越了危地马拉的世纪脉络。每一扇窗、每一根柱,都写着一段沉静的诗。国家宫,不仅是一座建筑,它是一座活着的记忆宫殿。</p> <p class="ql-block">  国家宫其外墙为绿色石材,因而又有“绿宫(Palacio Verde)”之称。中央高塔顶端镶有钟楼,拱门、阳台、雕饰窗楣庄严典雅,展现出权力与民族认同的象征。建筑平面呈对称十字形,象征国家统一与方向(东西南北)。中庭宽阔,有喷水池与青铜雕塑,营造出典雅氛围。墙面、门廊、天花板上镶嵌着无数壁画、浮雕与马赛克,展现玛雅文化、独立运动和民族象征。宫殿中设有多间展示厅、官方接待厅、总统办公厅(已停用)等。</p> <p class="ql-block">   这座西班牙殖民风格与新古典主义融合,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象征元素的宫殿,虽然是由当时国家的独裁总统豪尔赫·乌维科(Jorge Ubico),在1930年代初发起兴建的,但实际开工是在1939年,于1943年在其生日11月10日正式落成启用,耗时四年,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采用了本地与欧洲材料,是当时国家权力的象征性建筑。1943–1990年代作为总统府与政府办公大楼,内设总统办公室、内阁会议厅、官方接待厅等。1996年危地马拉签署和平协议后,政府将总统府迁至其他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建筑正面大门中央绘有大型国家徽章,两侧雕刻着象征危地马拉各省的浮雕(</span> 青铜圆章与国家徽章浮雕),强调政府的主权象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正门之上为高耸的阳台,曾是总统对民众发表演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拱门庄严,阳台高悬,精致的铁艺栏杆缠绕着共和国的荣耀。彩绘的玻璃在阳光下泛起轻柔的光辉,仿佛为每一段尘封的历史披上温柔的外衣。宫墙之上,浮雕静静述说着各地人民的故事,仿佛整个国家的灵魂都在这厚重的墙体中缓缓呼吸。</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国家宫正门一进门的地面中央,镶嵌着一个象征性的圆形标志——国家“零点”(Kilómetro Cero)。这是整个国家公路系统的起点,亦象征着国家地理与政治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这个标志通常由青铜或石质制成,呈圆形,直径约一米左右,光泽沉稳,质感厚重。中央清晰地刻有“Kilómetro 0”的字样,有时环绕着国徽或太阳放射状的图案,寓意从此处向全国四面八方辐射。标志边缘有时还雕刻着象征国家统一与交通网连结的几何装饰。</p><p class="ql-block"> 游客走入宫殿正门,脚步往往自然落在这块圆盘之上,仿佛象征着踏上了国家的核心。从此点出发,所有道路的里程都以它为基准,一如国家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在此凝结。 </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是一个文化展馆与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举办展览、艺术活动和官方仪式。国家宫里有一个和平厅(Salón de la Paz)是1996年和平协议的签署地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征36年内战的终结。这座</span>建筑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墙面、门廊、天花板上镶嵌着无数壁画、浮雕与马赛克,并有</span>彩绘穹顶、彩色玻璃窗与精致的铁艺楼梯;巨大的历史油画与浮雕再现玛雅文明与共和国史等,是危地马拉的艺术与历史的宝库。其中最知名壁画是由国家画家阿尔弗雷多·加西亚(Alfredo Gálvez Suárez)绘制的大型壁画《危地马拉历史画卷》,展示了从玛雅文明到独立战争的国家演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危地马拉城我们住了两晚,当天下午一到,就乖车城市游,走马观花地逛了一大圈,只在城市中心的宪法广场停了车。在此参观了一路上导游时常提起的,危地马拉最负盛名的大教堂 ……</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就决定第三天(晚上11点的飞机返程前),有一整天的时间,再到国家宫和另一处首都历史考古博物馆好好看看,没想到的是那天是星期天,国家宫不开放,未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 国家大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p><p class="ql-block"> 国家宫正对面的危地马拉城的国家大教堂,正式名称为圣詹姆斯大教堂(Catedral Primada Metropolitana de Santiago de Guatemala),是该国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危地马拉天主教会的中心。这座教堂不仅是信仰的象征,也是危地马拉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 1782年开始修建,竣工大约在1815年,整座教堂工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这座教堂是地震幸存者,经历了数次强震(如1917、1976年地震),主体结构一直保存良好。正如之前提到的是为了取代因地震毁坏的老安提瓜大教堂,那里许多的画像和宝物都被运到这里保存。<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的地下墓穴还埋葬了多位重要主教、贵族和政治人物,包括危地马拉独立运动领袖拉斐尔·卡雷拉(Rafael Carrera)。</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堂融合了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元素,气势庄严,格局宏大。特色是对称的石灰石立面,中央为拱门式正门。上部有两座钟塔,顶部为蓝色圆顶。门上方有雕刻装饰与圣像壁龛,象征信仰与守护。外墙厚实,旨在抵御地震。</p><p class="ql-block"> 虽然整体结构是新古典主义,具有浓厚的西班牙殖民建筑风格,但细节上却融合了拉美本土的色彩与材料。例如,外墙没有浓重的金饰雕刻,而是以沉稳的大理石灰蓝色调、厚重的石墙为主,显得质朴、有分量,却不浮华。</p> <p class="ql-block">  这座大教堂位于宪法广场边上,正对市民广场,每天都有不少民众和游客经过、入内祈祷或参观。里面的宗教艺术作品虽然珍贵、但摆设和氛围却不压迫、不封闭,<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以走近画作认真细看,也可随时拍照;</span>走近圣坛,在一旁静坐或默祷。对信徒来说,这不是只供观光的地方,而是活生生的信仰中心。 </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教堂的那一瞬,仿佛踏入了一个凝固时间的圣殿。虽然没有感受到欧洲大教堂那种遥不可及的庄严感,反而像是走入一处熟悉而安静的避风港。石墙厚重,却不压迫;烛光摇曳,仿佛替无数沉默的祈祷低声回应。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浮夸装饰,却有一种深沉的力量:一种属于人民的信仰温度。它不耀眼,却让人愿意停下脚步、闭上眼睛、和自己的心好好说话。在这里,信仰不是遥远的神迹,而是生活的重量与盼望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高耸的拱顶如苍穹般展开,将视线引向天际,仿佛信仰本身就在那幽深的顶端等待回应。大教堂内部光线相对柔和,没有那种彩绘玻璃洒下的耀眼色彩,更多是烛光与自然光混合带来的温暖光晕,让人感到亲切、庄严又安宁,仿佛为每一位平凡人的祈祷保留了空间。</p> <p class="ql-block">  沿墙的圣像与壁画,是历史与信仰的交错之作,它们并不华丽,却承载着一种深沉的悲悯与恒久的等待。</p> <p class="ql-block"> 仅在主中央走廊的各柱间,就悬挂着十四幅由Pedro Ramírez创作、后由Rosales于1815年修复的圣母生平油画:无染原罪、圣母诞生、圣母在圣殿揭示、玛利亚与约瑟成婚、天使报喜、马利亚访亲、耶稣诞生、牧者朝拜、君王朝拜(东方三博士)、婴孩耶稣在殿中、逃往埃及、、约瑟离世、圣灵降临、天主升天。描绘了圣母玛利亚与耶稣早年生活中最关键的圣经故事,这组油画是一种“视觉圣经”,在文字尚不能普及的年代,以图像教义的方式,引导信徒沉浸于信仰与情感之中。每一幅都是一则神圣剧目,凝结了信仰、情感与艺术之美。它们不仅仅是宗教装饰,更是一段段凝固在画布上的救赎旅程。</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幅《圣母无染原罪》(德罗·拉米雷斯 1638-1679),愿圣母玛利亚,圣洁无染原罪,受天主之母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描绘圣母无染原罪的画作由西班牙新晋画家佩德罗·拉米雷斯创作,题为“El Moze”,是圣母玛利亚生命周期的一部分。画作受唐璜·德·圣马蒂亚·萨恩斯·德·马尼奥斯卡·穆里略主教的委托,于1680年为危地马拉圣地亚哥-德洛斯卡瓦列罗斯(今危地马拉安提瓜)大教堂的落成典礼而作。画中描绘了圣母无染原罪的奥秘。艺术家通过圣母面容的优美,成功地表达了圣母玛利亚的灵魂免受原罪的玷污。圣母身着象征纯洁的白色束腰外衣,以及象征永恒与智慧的蓝色披风。太阳、月亮和十二颗星辰出现在《启示录》中使徒圣约翰的异象中。圣母背后的太阳星暗示着耶稣基督。月亮象征着贞洁。十二颗星辰象征着以色列十二支派或十二使徒中的上帝子民。其他图像符号取自《雅歌》、《传道书》和《诗篇》:洁白的镜子、百合花杖、百合花、玫瑰和橄榄枝。</p><p class="ql-block"> 佩德罗·拉米雷斯·德·孔特雷拉斯,人称“年轻人”或“青年”,1638年出生于墨西哥城,卒于1679年。他是弗朗西斯科·德·苏巴兰的主要追随者,并从苏巴兰那里汲取了明暗对比法。他与其他伟大的新西班牙画家,如何塞·胡亚雷斯,都有合作。在他那个时代,自然主义技法是画家的标志,他们的作品光影对比鲜明,人物面部和画布的处理极具现实主义风格,并借鉴了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作品。这幅画作以及馆藏中的其他画作,均由伟大的危地马拉画家胡安·何塞·罗萨莱斯于1815年为大教堂的落成典礼进行润色。</p> <p class="ql-block">  其中这幅描绘“圣灵降临”(Pentecost)的宗教油画,画作主题取自《新约圣经》“宗徒大事录”第二章,表现的是耶稣升天后,第五十天圣灵以火舌的形式降临在聚集祈祷的圣母玛利亚和宗徒(门徒)们身上的神迹场景。画面中心'圣母玛利亚居中,双手合十祈祷,面容安详。周围人物:是耶稣的十二宗徒(门徒),每人头上都有象征圣灵的火焰。上方:象征圣灵的白鸽从天而降,带着金色的光芒照耀整幅画面。</p><p class="ql-block"> 风格采用的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或巴洛克时期的构图和色彩手法,强调神圣的氛围与人物的神情。危地马拉城国家大教堂中收藏了许多17至19世纪的重要宗教艺术作品,这是其中最著名、最具象征意义的画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幅很可能是18世纪晚期或19世纪初期的作品,融合了西班牙殖民地时期的宗教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许多绘画和雕刻作品(如《圣灵降临》、圣母像、殉道者壁龛等)表现出的情感更直接、甚至朴素,有时带着拉美特有的热情和悲悯——不像一些欧洲大教堂的绘画那样强调“理性美”“远观神性”,这里更强调“人间的痛苦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在大教堂内部及附属空间,教堂内原始收藏的17至19世纪宗教油画约有50至60幅,包括:主祭坛与侧祭坛上的大型祭坛画;中殿与走廊两侧墙面悬挂的油画;教堂博物馆及藏品库中的部分转藏画作。</p><p class="ql-block"> 较为著名的油画主题与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 1. 《圣母升天》(La Asunción de la Virgen)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画作之一,常被认为是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2. 《耶稣受洗》(El Bautismo de Cristo)圣灵以白鸽降临,常设于洗礼池或主祭坛区域。</p><p class="ql-block"> 3. 《最后的晚餐》(La Última Cena)仿效达·芬奇风格,带有美洲本土细节。</p><p class="ql-block"> 4. 《圣母七苦》(Nuestra Señora de los Dolores)常见于侧祭坛,有深厚的本地信仰背景。</p><p class="ql-block"> 5. 《圣费尔南多》(San Fernando Rey)除了雕像,也可能在壁画中出现,纪念西班牙王权与信仰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6. 《圣母玫瑰经的启示》(La Virgen del Rosario)</p><p class="ql-block"> 多幅版本存在于堂内,是危地马拉本地最受崇敬的圣母形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施礼华·艾斯克里瓦(San Josemaría Escrivá de Balagu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位西班牙天主教圣人、神父,</span>1902年出生于西班牙巴巴斯特罗。1975年在罗马逝世。2002年封圣.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正式封为圣人。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著名的属灵运动组织——主业团(Opus Dei)的创始人,主业团成立于1930年,是一个强调平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成圣的属灵运动。圣施礼华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天主教人物之一,尤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圣德的信仰理念。</span>其核心理念是:“把工作变为祷告、把生活变为使命”。他主张,无论是商人、教师、农夫或母亲,只要以爱心、奉献与诚实履行日常职责,都能在世俗中成圣。主要著作有《道路》(Camino),其他如《爱基督》、《十字架的朋友》等灵修著作也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  圣斐迪南三世出生于1199年,可能在瓦尔帕莱索(萨莫拉)附近,于1252年5月30日在塞维利亚逝世。他是莱昂国王阿方索九世与卡斯蒂利亚女王贝伦格拉的儿子,最终统一了两个王国。</p><p class="ql-block"> 他是智者阿方索十世的父亲,不仅是一位凯旋的征服者,还是一位模范统治者和虔诚的基督徒,慷慨、谦逊、克己、虔诚,并致力于祈祷。他击退了摩尔人,出于信仰征服了安达卢西亚,“并非凭借我们的功绩,而是凭借基督的功绩”。他创建了布尔戈斯大教堂和萨拉曼卡大学。封圣程序启动,亘古不变的信仰得到证实后,他于1671年2月4日被升上圣坛。他的遗体安放在塞维利亚大教堂一座宏伟的小教堂中。他是俘虏、无助者和统治者的守护神。瞻礼日:5月30日。</p><p class="ql-block"> 这幅精美的红色镀金木雕作品由著名画家兼雕塑家唐·佩德罗·加利亚多(1824-1892)和伟大的画家兼镀金师阿尔卡迪奥·埃斯科瓦尔神父共同创作。作品描绘了西班牙国王圣斐迪南身着武士装束,身披长袍和貂皮斗篷,年轻貌美,没有胡须,留着罗马式发型。请注意他脸上忏悔的表情。除了象征他作为国王的王冠、权杖和球体之外,他通常还会被赠予一尊圣母像,他总是带着这尊圣母像参加战斗,这尊圣母像保存在塞维利亚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雅各,号称大雅各,生于伯赛大;是西庇太和撒罗米的儿子,若望的兄弟,彼得和安得烈的同伴。这些来自革尼撒勒湖的渔夫,在遵从耶稣的召唤成为使徒之前,曾接近施洗约翰,聆听他的讲道。三年来,他陪伴主,见证了主所行的神迹。</p><p class="ql-block">雅各与彼得和若望一同见证了主的显圣容和痛苦。他深爱耶稣;他是一位忠诚、真诚、善良的人。公元43或44年,希律·亚基帕下令将雅各斩首,使他成为第一个分享主的圣杯的使徒。</p><p class="ql-block"> 自9世纪以来,他的墓穴一直被尊崇于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他的遗物于1858年被安放在这座大教堂的主祭坛下。他的瞻礼日是7月25日。</p><p class="ql-block"> 圣像:一座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装饰华丽的彩色木雕,描绘了使徒雅各。他身穿束腰外衣、斗篷和披风,披风上点刻、穿孔和镀金的图案。你可以看到他的手杖或带葫芦的杖、凉鞋、贝壳和宽边帽,这些都是他朝圣者的典型特征。他手里还拿着耶稣基督的福音书。这幅美丽的雕像雕刻于 18 世纪,最初位于圣地亚哥德洛斯卡瓦列罗斯大教堂(现安提瓜危地马拉),后来被移至这座以其名字命名的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主圣坛(Altar Mayor)金色辉煌,是礼拜与弥撒的核心所在。</p> <p class="ql-block"> 当目光落于主圣坛,金箔反射出的光辉宛如烈焰不息。庄重的十字与祭台上方悬挂的圣像,不只是装饰,而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崇高凝视,仿佛在沉默中拷问灵魂。</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主圣坛外,教堂两侧各设有4个侧圣坛(altares laterales),这些圣坛分布在主走廊两侧的壁龛或拱间之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两侧圣坛通常包括:一尊主像(多为圣人或圣母)、精美的木雕或金箔装饰结构(多为巴洛克或新古典风格)、小型祭台,供私人祈祷或小弥撒用。柱间挂有油画,讲述圣人事迹或圣经故事这些圣坛不仅用于个人敬拜,也在特定节日(如圣人瞻礼)举行专属弥撒仪式。 </p><p class="ql-block"> 它们各自反映出危地马拉民众的虔诚信仰与地域性宗教情感,例如圣母无原罪和耶稣苦像就特别受当地人尊敬。</p> <p class="ql-block">  南侧(面向主圣坛左侧)各侧圣坛:1. 圣若瑟圣坛(San José)耶稣的养父,象征家庭与劳动。2. 耶稣圣心圣坛(Sagrado Corazón de Jesús)强调耶稣慈悲、救赎之爱。3. 圣若翰洗者圣坛(San Juan Bautista)宣告弥赛亚降临,是耶稣的前驱。4. 圣安娜与童贞玛利亚。圣母之母,强调圣家三代的神圣。</p><p class="ql-block"> 北侧(面向主圣坛右侧)各侧圣坛: 1. 圣母无原罪圣坛(Inmaculada Concepción),特别受到危地马拉人民崇敬,常有许愿蜡烛。2. 苦像耶稣(Jesús Nazareno),十字架路上的耶稣形象,表现痛苦与牺牲。3. 圣方济各圣坛(San Francisco de Asís),方济各会创始人,象征谦卑与自然。4. 圣米迦勒大天使(San Miguel Arcángel).天堂军队之首,象征正义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不少侧圣坛锁着铁门,导游讲:里面都是价值连城的宝物?</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危地马拉大教堂,仿佛步入一座信仰的殿堂与历史的回声室。阳光透过高窗洒下,照亮那一幅幅沉静的圣像与斑驳的油画,空气中弥漫着蜡烛与木头的味道。这里是一座用灵魂砌成的记忆之城,诉说着民族的苦难与希望。它不仅是全国举行宗教仪式、国家级弥撒、主教加冕等重大活动的场所,更是当地人民表达信仰、祈祷和平、悼念历史事件(如内战受害者纪念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在危地马拉城国家大教堂前的围栏上,矗立着一座座庄严的纪念柱,铭刻着成百上千个名字。这些名字代表着在危地马拉长达36年的内战中失踪或被杀害的无辜民众——农民、学生、工人、宗教人士,以及为争取人权与正义而奋斗的声音。纪念柱顶端写有胡安·何塞·赫拉尔迪主教的名字,他是正义的象征,为揭露战争暴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这座纪念柱不仅是对牺牲者的追思,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提醒人们铭记战争带来的苦难,呼唤和平、真相与和解。站在这片广场前,人们不仅缅怀过去,也被召唤去守护更公正的人类未来。</p>